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62年,印度悍然挑起了中印战争,毛主席说:十天十夜都没有想通

2023-12-07历史
1959年3月22日,在给
周恩来
总理的信件中,印度总理
尼赫鲁
恬不知耻地提出中国大片领土归印度的无理、荒谬要求。以尼赫鲁的大胃口,中印边境中段2000平方公里、东段「
麦克马洪线
」以南9万平方公里以及西段一直处于我国政府管辖的33,000多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等地区的中国领土都划给印度。
中、东、西三段的中国领土面积总共加起来有12.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面积。尼赫鲁如此要求,真是异想天开,更是让人感到荒诞无耻,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自然不会同意。
遭到中方拒绝后,不甘心的尼赫鲁政府开始搞小动作,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通过武力手段,片面地改变已成现实的边境状况,制造一系列流血事件及不断地将中印边界线向中方推进。
中国刚国庆不久的1962年10月8日,印军公然越过克节朗河,到我境内活动。10月10日,突袭我军的多处哨所,到20日左右,共导致我军47名边防战士牺牲。
而就在偷袭哨所两天后的10月12日,尼赫鲁向全世界宣布:「恢复印度领土完整,把中国军队从印中两方的争议地带‘清除干净’!」如此言论,无异于宣战。
对此,毛主席百思不得其解地说:「我想了十天十夜,总想不通为什么尼赫鲁要来搞我们?」的确,印度政府荒诞、无耻、毫无底线的行为,令人非常费解。
「司马昭之心」已很明显,中方再三克制,边防军遵从中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尽量克制」的命令,从事发至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以前,始终都没有向印度及其军队挑衅。
而中央的宽宏大量和边防军的忍让,却给印方留下「软弱可欺」和「不堪一击」的假象,以至于让其变得更加疯狂。
那么,知道中国已经缓过气,并且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败过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国家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印度为什么还非逼中国出手以及迷之自信地以为能将中国军队「赶出」中国领土?
千百年来,中印两国长期都处于和平共处之中。历史上,两国并未爆发过大规模的战争(领土入侵战争),就算是成吉思汗的军队曾进入印度,也只是追击札(zhá)兰丁·明布尔努,未曾长时间停留在印度境内;文化层面,印度的佛教对中国有很深刻的影响。
元朝起,西藏正式被中央政府纳入管理系统(如设地方行政机构、建驿站、查户口等),自此至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前的几百年里,中印逐渐形成历史悠久的「中印传统习惯边界线」。
但印度一经摆脱英国控制,就想要继承英国的殖民「遗产」,继续非法霸占中国领土,甚至还想将中印边境线往中国方向移动。
两国都是殖民帝国疯狂侵略、掠夺和遥控下的受害者,本应携手奋斗,共同发展才对,不过印度却非有如此逻辑和想法。单方面地破坏「中印传统习惯边界线」,其后果只会使两国交恶,引发战争。
从沦为殖民国家到独立,印度主要依靠的并非军事,难道印度人想要通过挑起边界矛盾以验证其军队实力吗?也许,此处正是主席想不通的地方。
印度的自我膨胀是制造中印边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尼赫鲁曾经说:「除美、苏、中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先进、高度文明的国家……展望未来,显然世界上的这个第四大国就是印度!」
为实现这一目的,印度不断地对外扩张,后来甚至想出以西藏牵制中国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国」的歪招。英国人从印度撤离后,西藏地方政府认为,被英国侵占的西藏领土应当回归祖国,就此同印度进行谈判。
不过,印度却以大国主义的傲慢姿态耍赖,宣布继承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已划定的领土,拒绝西藏方面的要求。
事实上,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划出后,英国从未进入过传统线以北的中国领土。所以印度提出的要求,无异于将英国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变成现实。
划线之初,是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背着北洋政府(当时的中央政府),诱导西藏地方噶(gá)厦政府代表才炮制出的。
其恶果就是,原本处在阿萨姆平原边缘的中印传统边界线向西藏方面推进150公里,让西藏莫名其妙地被割出9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英属印度。
英国不敢进入传统线以北地区,印度却非如此。二战末期,趁中国内外交困之机,已经快喘过气来的印度乘人之危地入侵瓦弄、噶拉塘等地。
1951年,又在新中国忙于内务和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间隙,印度派遣100多名印军公然越过西山江、达旺河,侵占门隅的首府达旺,强迫那里的地方政府搬迁。
此后不久,「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马果、上珞瑜的巴恰西仁等地也被占领,梅楚卡等地则被强行建设印度兵营。
到1954年,英国所骗取「麦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建设成印度的「东北边境特区」,并第一次被修入「官方地图」中。
更荒唐的是,提出「麦线」的英国人所遗留下来的「未经标定边界」等问题也被印度一一解决,第一次在其「官方地图」上标明为「已定界」,让从未从中国割让出去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变成印度的「事实领土」。
在中段边界线,从1954年起,香扎、拉不底、乌热、波林三多、巨哇、曲惹和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块草地等约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印度一一侵占。
西段,于1951年前后,印军开始入侵西藏阿里地区,卖争拿马、碟木卓克附近的约449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巴里加斯也被印度侵占,面积约有3.3万平方公里。
到中印战争爆发前,印度单方面地制造出总面积为12.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使之成为羁绊两国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的主要障碍。
尽管印度卑劣地蚕食和侵占中国领土,但中方一直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因此从1951年至1958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印之间基本没有发生大事。
除自我膨胀和对外扩张的野心之外,英国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是印度以光明正大地入侵他国的依据和理由,甚至在此基础上想出利用西藏牵制中国发展的阴谋。
1888年,英殖民者入侵锡金,同藏军在锡金和印度的边界线附近发生激战,即著名的「隆吐山战役」,后被称为「第一次英国入侵西藏战斗」。
经过几日的激战后,藏军因装备落后而溃败,锡金从此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这一战给英国带来最大的好处就是,打通从印度大吉岭到西藏的必经之路,为此后的入侵战争创造条件。
1903年,印度总督寇松勋爵让荣赫鹏担任英军指挥、锡金政治专员约翰·克劳德·怀特带头,发动第二次入侵西藏战争,于1904年9月7日逼迫藏族同胞签订【拉萨条约】,并在1905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
虽然英国承认西藏主权属中国,但也从那里获得很多的权益和好处,如建立噶大克、江孜两处商埠(bù),划定臭名昭著的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约翰逊线」等,为此后印度对外扩张留下借口。
周恩来总理对此说:「对于印度在中国西藏的关系的现状,是英国过去侵略中国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
此外还说:「英国企图抹掉中印之间长期形成的传统习惯线,用割裂中国领土、扩大英属印度领土的办法,来达到它的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
英国人走后,印度除继承他们的殖民摊子外,还想全盘接收在西藏的非法利益,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完成其「战略部署」,严重影响中印关系和边境安全。
那么,从朝鲜战场上退回之后,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时期,为什么没有将印度军赶出去?
1962年以前,印度曾积极同我国建立联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度过一段「蜜月期」。新中国成立之初,印度就不顾美国反对,于1949年12月30日公开承认新中国的合法性,是保持中立国(不在美苏之间站队的国家)中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很让人刮目相看。
关系最要好时,印度民众还出现「印地秦尼巴伊巴伊」的口号,其大概的意思为「印中人民是好兄弟」,算是当时的历史见证。
之所以如此,并非是印度人的心变得「善良」或「友好」,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依照国际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对外政策。对他们而言,在当时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能谋得许多好处。
1950年底,美国提出「克什米尔独立计划」,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一份秘密报告中向杜鲁门建议:在克什米尔地区建立美国空军基地,将克什米尔变成美国托管下来的「独立国」。
第2年,秘密报告在报刊上公开,宣称克什米尔将会被建设成「东方的一个真正的瑞士」。1953年5月,杜勒斯访问南亚时再次强调「克什米尔计划」,让印度恼怒不已。
1954年,巴基斯坦和美国结盟,一直都想将巴基斯坦吞并的印度更加惊恐。权衡之下,只能将目光转移到中国的身上。当时的中国刚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同中国处理好关系就是对抗美国的最好办法。
为此,尽管印度一边蚕食中国领土,但动作并不大,不敢发动大型战争。同样情形下,刚成立的中国也处于困境之中,很需要同印度建立友好的邦交关系。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如特务、沦为土匪的官兵等)仍在,国外有美国的疯狂封锁,同时还需要提防苏联「放冷枪」。
除了需要建立友好的中印关系以外,对于中印边境线的事,不是中国不管,而是鞭长莫及。直到1953年,西藏的一些问题彻底解决后,处理中日边界线的问题才被提上日程。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尼赫鲁对中国的态度开始转变。在尼赫鲁时期,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特殊,既存在如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蜜月关系」,又有因印度而起的边境矛盾。
1959年3月,中国西部地区发生暴乱,印度却公然指责政府的叛乱行为,对叛乱地区「表示同情」,让中印关系直接由好转坏。
据事后调查发现,叛乱的指挥中心在印度的噶伦堡,此前它就在印度成立了一个非法组织,还让印度驻西藏的总领事馆两次转发电报。所以,关于叛乱的事,印度早已知道,且很可能就是背后的黑手。
浙江大学副教授张忠祥在【尼赫鲁与中印关系】一文中认为:尼赫鲁之所以对中国采取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态度,除他个人原因之外,印度国内政治要素的影响也很大。
综合起来,这些要素分别包括右翼的强大压力、新闻媒体肆意渲染与煽动、军队中某些军官的强硬立场等。
其中新闻媒体的煽动性不可小觑,如西部叛乱被平定后,【印度快报】直接将西藏形容为「缓冲国」,声称「对缓冲国的威胁就是最大的邻国之间发生冲突的前奏」;【印度斯坦时报】更是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地说:「还要等多久?要忍辱多久?才让中国认清印度是为了它的尊严而战?」
印度陆军总部参谋局局长考尔等人分析中国武器后,认为中国武备落后,「不堪一击」。有媒体的煽动和军方的「肯定」,尼赫鲁自然是有所动摇,加之苏联同中国关系的急剧恶化,让他认为印度成为「世界第三大国」和完成「大印度联邦计划」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频频入侵中国,万恶之源就是以「印度文化圈」为基础、「印度中心论」为战略思想的「大印度联邦」治国理念所引起的,而尼赫鲁就是这一套思想的支持者和实施者。
归结起来,「印度文化圈」、「印度中心论」并不是尼赫鲁的原创,是英国人留给他们的畸形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正是受此影响,尼赫鲁才宣扬:「小的民族国家注定要灭亡,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区而苟延残喘,但不能作为独立的政治单位!」
就此而言,如果让中国的西部成为所谓的「缓冲国」,那它必将成为下一个锡金及印度所吞并的其他主权国家一样,下场都非常惨。只能说,印度人学其他的不会,学英国等殖民帝国的殖民思想倒是学到精髓。
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英国人放弃印度后,没有给印度人带来损失,倒是在殖民中带动印度发展,以至于他们的离开让一些印度人依依不舍。
英国人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帮助印度完成国家统一。历史上,印度未曾完全统一过。John Keay在【印度史】如此描述:曾有9个帝国统治如今印度的一半或以上的领土,分别有如难陀王朝、孔雀王朝、笈(jí)多王朝、戒日王朝和近代的大英帝国等。
经过莫卧儿王朝、马拉塔王朝以后,印度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如果没有英国人的出现,至今的印度可能是数国并存,同欧洲或中东地区没有区别。
英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不仅是如今的整个印度,包括巴基斯坦、锡金、缅甸、新疆少部分地区等都是其殖民地。尽管在印巴分治后,英属印度宣告解体,但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仍然是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
英国人给印度带来的第二个好处是在思想、制度和技术等方面,都让印度领先于其他亚洲国家(除了日本)。
例如,1947年独立时,印度就已经是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各项工业的指标名列世界前茅,在亚洲排名第一,是亚洲的第一大工业强国。
若非如此,许多印度人应该不会在当时看不起中国,因为直到中印战争爆发前,中国的工业体系以及产能等都还没有赶上他们。
而中印爆发战争后,尽管中国取得胜利,但在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依然与印度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知道中国不该惹以后,印度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向南亚,先是吞并锡金,后分裂巴基斯坦等,不过对于中国的「一箭之仇」依然念念不忘。
良好的外交环境,也是英国临走时给印度留下的非常好的「礼物」。通过英国这个宗主国(可以认为是枢纽),印度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曾经的英属联邦殖民国家建立起良好的外交关系,许多印度人不仅能轻松地进入英国学习,而且还可以到以上列举的国家安家、就业和贸易等。
上世纪60年代左右,印度之强,其实是有理可依的。不仅是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大国,印度自己也认为是亚洲的头号强国,并以「领袖」自居。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基于印度独立之际的经济、政治实力,彼时亚洲的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相比较。
而中国也刚好建国,此后就参加朝鲜战争;到60年代,更是遇上历史上未有的内外交困,外有美苏压力,内有严重的三年灾害,无法与印度相比较。
而印度一经成立,就从英国处继承200多年建设所遗留下来的巨量经济基础设施,包括如公路、铁路、港口、医院、各大中小学校等,他们在50年代左右的钢铁、造纸、航运、发电、贸易等各项产业中,人均GDP的指标普遍高于中国,大约在一倍至10倍左右。
中国也有优势,不过仅是纯碱、烧碱、食盐、卷烟这4项工业产品在产量上超过印度,其他的无法相比较。而这一些差距,直到70年代以后,两国才逐渐出现偏差;80年代至今,我国最终实现逆袭,远远地将印度抛在后面。
在影响力方面,其实印度在50年代的威望是相当高的,作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国家,印度同中国、苏联、美国、欧洲各大小国及发展中国家中的大部分国家都关系友好,在南亚地区除巴基斯坦外,其他国家都唯印度马首是瞻。
当时中国的领导人也很高看印度。如1951年1月,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举行印度国庆招待会时,领袖毛泽东也亲自出席,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在北京参加的外交使团活动,苏联都不能享受到如此待遇。
毛主席对印度尚有如此看法,其他国家领导人固然不用说。所以尼赫鲁对中国宣战的时候,让主席感到非常不解。其中倒不是对中印力量悬殊的惊讶,而是印度真的会对中国发动战争,以及鼓动中国西部地区「独立出去」,成为其提出的所谓「缓冲国」。
从关系友好到战争爆发,期间的变化犹如眨眼功夫,让人措手不及。对于苏联的断绝关系和压迫,中国领导人尚有准备,不过对于印度领导人如此做法,的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中国的实力虽然没有印度强,不过战斗能力不容小觑。经1962年短暂的战斗,以解放军阵亡722人、负伤697人的牺牲,让印度军队付出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的代价。解放军逼近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举动,更是一战而震动全世界。
英国报社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中就此写道:(中印战争)与其说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倒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
言下之意,想要表达的就是不仅全世界,连印度对中国的认知也是颠覆性的。经过战争以后,印度在国防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投入;60~70年代中,他们每年军费占 GDP的比例超过3%,大部分费用用于购置美苏优质、先进武器。
不过,时代已经悄然变化,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逐渐成长为亚洲的四小龙。同时期的中国,经过80年代的发展以后,经济全面超越印度,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值得强调的是,当前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
而经过上世纪后半叶之后,印度逐渐衰落,国内问题频发,国外影响力越来越小,最后丧失亚洲经济老大的地位。到2019年,印度的GDP超过英法,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就算是如此,与中国的差别依然是几条街,也许能同中国相靠近,就只有人口的发展。如果预测没有错,将来印度的人口将超越中国。
结语:
中印战争是两国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此以前,印度号称亚洲最强一点也不为过,当时「亚洲四小龙」尚未出现,中国则刚处于建国不久,在历史上没有可继承的强大经济基础,起点相当低。
毛主席就非常气愤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如此大的区别,又怎么能与当时的印度相比较呢?
不过,中国人有永远都打不败的毅力,发现问题之后就不断地发奋图强,在战斗中战胜印度,在经济建设方面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而让人想不通的是,印度强盛之时,居然会担心中国,为遏制中国而干些小人勾当,难怪毛主席对此也不理解,想了十天十夜都没有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