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在1949年时,为何刘邓的中原军区有60万,但作战的野战军才28万?

2024-01-06历史

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很多大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也会兼任下辖野战军主官,比如彭总、林总和刘帅等人。因为军事主官都是同一个人,所以很多人经常混淆军区和野战军这两个概念。野战军并非是我军战力的全部,当时我军对于正规军的编制是以军区为单位,军区下辖:野战军和军分区部队。

比如在1948年时,当时大军区就有5个,分别是: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和华北,相应的军区野战军分别是:西野、中野、华野、东野和华北野战军(非四大野战军)。 以2野为例,在1949年的整编中,野战军在扩充之后也才28万,但2野所属的中原军区部队含野战军在内就有将近60万。

那么问题就来了,相对于人数已经是88万的4野和60多万的3野,2野为何不将军区部队都编入到野战军里面,以缩小和3野和4野的差距?

中原军区再次成立

在了解2野为何不将军区部队扩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原军区。

这里指的中原军区,并非是1946年「中原突围」时期的那个,而是刘邓带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进入大别山之后,于1948年成立的。

1948年5月,刘邓首长根据当时部队的配置情况和后期根据地斗争的需要。重新成立了中原军区。在成立初期,中原军区下辖:中原野战军合计七个纵队,分别是杨勇的1纵(3旅)陈再道的2纵(2旅)、陈锡联的3纵(3旅)、陈赓的4纵(4旅)、王近山的6纵(3旅)秦基伟的9纵和王秉璋的11纵(3旅,当时归华野指挥)。合计22个旅加上野司一共是15万人。

而在野战军之外还有7个二级军区和32个军分区,这些军区下辖的作战部队为独立师(旅)和其他二线部队。其中七个军区别是:皖西、豫皖苏、豫西、陕南、桐柏、豫皖苏鲁,到了1948年8月和9月,军区除野战军外,二线兵力发展到了21万。在淮海战役的时候中原军区出动了15万野战军,再加上3个二级军区军区部队将近30万人。

在中原军区建立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1948年7月的时候,当时陈老总和粟裕率领的外线兵团,实际上也是划归中原军区管辖,当时陈粟的人事权都被调到了中原局,陈老总任中原局常委和中原局第二书记。粟裕作为常委还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而到了1949年的时候,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各大解放区基本上都已经练成片,我军土改政策得到了贯彻,越来越多的群众和青年,加入到我军队伍里面,1949年2月为了配合渡江作战,中原军区对下属2级军区进行调整,7个军区调整为5个军区,分别是河南(新信阳军分区)、江汉(2个独立旅)、皖西(1个独立师)、鄂豫(1个独立师)和陕南军区(1个独立师,2个独立旅)。

到中野改编的1949年初,当时中原军区部队除了28万野战军外,还有将近30万的军区部队,总兵力将近60万人。

为何不编入野战军

那么既然中原军区将近30万的二级军区部队,当时准备南下的刘邓为何不将其纳入野战军之中,要知道在1947年时候,中野和华野部队差不多,但到了1949年双方差了1倍多。

其实对于刘邓未将军区部队纳入的野战军中,雨田君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考量。

其一,军区部队的作战职责。

早在建立中原军区的时候,刘帅就对军分区部队进行了职能定义

「我们要将中原地区建设为向南继续大进军的巩固基地,……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结合武装斗争,建立地方武装,建立军区、军分区一套。主力打击敌人,使我们的主力军不断扩大充实,成为兵强马壮的大军,向南进攻。」

军分区部队,说白了就是辅助野战军作战,发动群众,消灭反动 分子 ,确保根据地治安等。所以对军分区武装来说,他们的装备、训练和战斗力都是较弱的,是没有能力伴随大兵团机动作战。

比如中原军区的部队,就是在淮海战役中,帮助野战军支前保卫、看押俘虏、兵员补充、后方警戒、交通线维护或者袭扰敌人等次要任务。一旦将军分区部队大规模扩军到野战军队伍里面,这么一平均就很难保证野战军的整体军事实力,甚至还会拖后腿。

其二,中野这28万大军也抽调军区部队扩编过了。

在淮海战役前,当时中野有15万军队,在战役中中野伤亡并不低,达到了3万多人,而到了战后补充到28万人,将近有16万人的缺口,一方面是通过淮海战役中俘虏的国军进行补充,比如黄维兵团补充了30000,华北送过来了的17000,还有一些是地方群众积极参军。

但这里面更多的大头是来自于军分区,在十纵、十二纵、第38军和陕南军区第12旅等部队已在此前编入桐柏、江汉、豫西、鄂豫和陕南军区部队后,其他军分区也抽调骨干补充野战军。比如王秉璋将军的17军(原11纵)就是冀鲁豫军区部队和原来的11纵组成;张国华将军的18军的组成是以1纵20旅作为基干,补充了豫皖苏军区的主力组成。除此之外其他扩编为步兵军的纵队,基本上也从所属的二级军区抽调部队补充。

也就是说,2野的28万野战军里面基本上将可以作为野战军抽调的二级军区青壮年抽调完了,剩下的要么需要在地方警戒,要么就是刚入伍,并不是适合编入野战军作战。

其三,则是刘邓所部武器不够。

刘邓之所以不扩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装备确实不够,1948年初中野从大别山出来的时候,重武器几乎全部丢失,整个野战军一共没有多少火炮,即使在淮海战役后得到补充,但仍显不够。在刘帅跟中央汇报渡江工作报告的时候,提到:

在两个月的整训中,修配各种武器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繁重的任务。加上华野拨来六零炮600门,所以出征时全军勉强配备到野炮29门、山炮110门、榴弹炮22门、化学迫击炮18门、重迫击炮16门、八二迫击炮382门、六零炮1085门、重机枪1014挺、轻机枪5109挺。惟步枪甚少,按现有人员计算尚需25000支始能配齐……再其次,弹药原定由部队携行四个基数,但因道路不够好而输送工具又缺乏,普遍只带了两个基数,甚至有些还不足两个基数。

靠着这些装备补充28万野战军尚且不足,更不要说将军区部队扩编到野战军里面,强行编入反而会影响部队战斗力。

雨田君说

中原军区看似有60万部队,但实际上能作为野战军的不过28万左右,中原军区是这样,其他军区也是如此。渡江前华东军区有兵力将近100万,野战军人数也是60万出头。很多人说1949年渡江前我军有430多万大军,但为何算起来作战的才200万出头,因为除了这200万野战军之外,后方还有军区和后勤的部队。

因此,这也就能解释,有很多人经常说辽沈战役东野有100万大军参战(实际野战军70万),淮海战役中野和华野100万大军(实际野战军60万)欺负80万徐蚌国军的说法,真实情况是他们也将我军担任二线作战任务的军区部队也算在了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