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1年,陈毅感叹:若不是曹科长腿上的记号,新四军就全军覆灭了

2024-02-28历史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一封神秘的电报发到陈毅指挥部的电台里。

看到电报的那一刹那,在场工作人员泪水夺眶而出,当时我们与国民党在打一场「舆论战」,这封电报的到来顺利扭转了局势,并且挽救了新四军。

事后陈毅不得不感慨:多亏了那封电报。

一封电报竟然能扭转「舆论战」局势,电报的内容究竟是什么?为什么陈毅会说这封电报挽救了新四军?

点个关注,一起揭开1941年皖南事变的隐藏故事。

皖南事变

关于这封电报的故事,就不得不说那一年发生的大事,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

整个抗战时期,虽然表面是国共两党是合作抗日,但在老蒋心中,那只是为了形势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他心里对我党的忌惮从未消除。

在日寇肆意侵略中国大地时,我军一心想要驱逐侵略者,还百姓一个和平安宁的社会。既然是国共合作,我们肯定不愿意与国民党撕破脸,否则我军既要抵抗日军侵略,又要防着国民党。

但老蒋的心思大家都明白,他对抗日的激情不大,倒是喜欢针对我们,因此在老蒋的示意下,有些国军将领明里暗里都在给我们找茬。

好在这些行为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的损失,并且不可否认的是,国军里确实有一群优秀的将领和士兵,他们一心抗日,也愿意与我党合作打败侵略者,因此我们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并没有反击老蒋的「小心思」。

然而我们的退让反倒助长了国军的嚣张气焰,他们不仅给我们使绊子,还在舆论上大肆抹黑我们,散播各种不利于新四军的谣言。

在双方的冲突中,一些国军还与日军等外部势力有勾结,想要借此除掉我们,国之将亡而不想着救国,只是一、味搞内部争斗,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百姓和人民。

1941年时,老蒋以抗击日军为由,要求新四军渡过黄河北上,但北上并不是新四军的最佳选择。

一旦新四军渡黄河北上,那么他们的北面是日军的主力部队,两边和后方皆为国军战区,也就是说,新四军将会被日军与国军团团围住,连后路都没有。

这一步明显对我军不利,可若是我们拒绝,老蒋就找到了理由,他可以对外宣称新四军「畏战」、「反抗统一抗日命令」等,一口锅就扣在我们头上。

经过中央商议,最终还是决定下令进军,一方面是我们对老蒋心存一丝侥幸,认为他在全国统一抗战期间不敢做得太过分,另一方面我军评估了日军黄河主力的情况,判定若是向日军防区进军还是能有一线生机。

然而我党领导人确实高估了对手的底线,蒋介石也清楚我党只能做出进军的决定,于是在新四军向黄河进军的半路上,派出三十二集团军提前设伏,对新四军发动进攻。

1941年1月5日夜晚,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7个师,共计8万多人的兵力,从三面围攻不到一万人的新四军队伍。

由于我们没能提前预料到情况,被敌人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还好叶挺经验丰富,快速稳定军队,指挥战士们突围,同时将我们遭到大批国军埋伏的消息尽快传递给中央。

可当时周围没什么能够支援新四军的力量,短时间内无法赶到战场。新四军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央让叶挺全权负责。

叶挺在第一时间就做出来部署,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他明白只有将新四军聚集在一起,才能有机会成功突围。

在叶挺的指挥下,新四军顺利抵挡了国军的第一波攻势。蒋介石没想到双方兵力差距如此巨大,新四军竟然还能艰难求生。

于是老蒋直接下令,命令9个师从东、西、南三面同时进攻,不断缩小包围圈,双方兵力实在是相差巨大。

新四军在叶挺的指挥下,顽强地抵挡着国军的进攻,战斗异常激烈,每一刻都充满了紧张和危险。

战士们没有退缩和害怕,叶挺甚至下令,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一支枪,也要和这群卖国贼斗争到底。

在近十倍兵力的差距下,新四军战败了,只有少部分人突围成功,叶挺将军也在前往国军谈判是被扣了下来。

战争中的具体情况中央还不清楚,我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然而作为皖南事变「胜利」的一方,国民党准备利用这次机会操控舆论,不断向新四军泼脏水。

就在关键时刻,一封电报的出现成功挽回了局面。

电报科长曹丹辉

关于皖南事变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曹丹辉,他出生于1915年,14岁时便开始跟着红军闹革命,第二年顺利入党。

由于在红军内部表现优秀,十几岁的他很快成为了红十二军六十四师政治部的青年科科长,勤奋好学的他不久后受到调令,前去学习无线电技术。

从一个青年干部突然转去学习无线电技术,其实对他的职位并无帮助,甚至有可能会影响他现在的职位,但曹丹辉没有一点犹豫,他明白无线电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只要能为革命战争做贡献,他就甘之如饴。

那时候军队内部的无线电人才非常罕见,能够教给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而且我们的无线电设备也是落后陈旧的,这对工作人员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曹丹辉迎难而上,自己在一次次训练中不断总结经验,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钻研相关问题,他和几位优秀的无线电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完成了红军第一次无线电通信,是我军通讯事业的开创者与领导者之一。

1931年8月,年仅16岁的曹丹辉从敌军手中截获了一封电报,电报里写着老蒋准备进攻红军,甚至还提到了国军的兵力与战斗部署。

这可是关键信息,曹丹辉赶紧向上级汇报。

不过这封电报却在上级引起了讨论,这么详细的信息,若是真的对我们来说就是神助,可若是假的恐怕会对军队造成大量损失。

而且发现这封电报的只是一位十几岁的电报员,况且我军的无线电事业才刚刚发展,因此大家对电报的真实性存在疑虑。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主席直接拍板:「若是连我们自己的通讯兵都信不过,仗还怎么打?」

果然,根据电报的信息我军进行了调整,不仅大大减小了损失,还在战争中歼灭了不少敌人,这都要多亏曹丹辉立下的功劳。

十年后的1941年,这位我军通讯界的传奇人物再次立下大功。

皖南事变时,曹丹辉也在新四军内部,他亲眼看见叶挺是如何遭到国民党军队埋伏,也看见了叶挺和战士们怎样英勇反抗。

看着战士们热血拼搏,曹丹辉也想着与敌人同归于尽,不过他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把前线的详细情况汇报给中央。

可是战争太过激烈,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新四军的电台在炮火中损毁、丢失,曹丹辉等人根本无法发送电报。

无奈之下,他只能和其他战士一起突围,可突围谈何容易,战争结束后敌军在战场附近搜查了一遍又一遍,曹丹辉只能不断在密林里穿梭,忍着饥饿与寒冷,祈祷不要被敌军发现,也不要就这样冻死在密林里,他还有任务没有完成,消息还未能传递出去。

幸运的是,逃亡中的曹丹辉遇到了两位战友,他们意识到老蒋可能会借此事大作文章,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战场的真实情况传递出去。

可三人根本不是敌军的对手,为了摆脱追兵,他们只能不断不断向北走,因为之前中央有过向北进军的命令,他猜测在北方我党应该有所安排。

为了尽快将战场消息传回中央,他们必须尽快北上,不能给国民党任何抹黑我们的机会。

北上的路途危险重重,还好他们遇到了两位好心人。

挽回局势

前往江北的路上,曹丹辉等人为了躲避敌军的视线,只能选择躲到一户农民家中。

开门的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老大爷,看着眼前的人穿着新四军的军装,大爷立即热情的招呼他们,不过曹丹辉清楚事态紧急,只好向大爷求助,希望能买几套百姓的衣服。

他们身上的新四军军装太显眼,很容易暴露行踪被敌军盯上,并且曹丹辉希望能尽快换衣服。

了解到曹丹辉的需求后,老大爷直接让儿子把身上衣服脱下来,曹丹辉赶紧穿上。

当曹丹辉将钱递过来时,大爷坚决拒绝:「你们都是保家卫国的好战士,我不能收你们的钱。」虽然大爷拒绝,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我军的纪律,曹丹辉在临走之际还是偷偷把钱留下了。

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风险确实小了一些,可他们仍不敢放松警惕,就在他们到达江边时,发现国军在江边设置了大量关卡,就是为了防止新四军过江。

有些战士特意换上普通的衣服,还是在过江时被国军发现了,曹丹辉也不敢贸然上前。

就在曹丹辉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好心的大姐出现了,这位大姐在江边有一个小吃摊,平时给过江群众卖一些小吃维持生计。

虽然曹丹辉几人没有穿着军装,但大姐见他们几人一脸正气,加上国军在江边设卡严查,她便猜到眼前人就是新四军。

于是大姐偷偷将曹丹辉带回家,给他们指点了一条过江的小路,国民党不知道那里,也没有设卡。

曹丹辉喜出望外,赶紧按照大姐的指示前进,果然顺利过江。可过江后他们手里并没有电台,于是曹丹辉试着与这附近的其他战友联系,靠着手上大量零件,组装了一台功率只有5瓦的非常简陋的电台。

几人一商量,决定向这附近的陈毅部队求救,但问题又来了,想要发送电报还需要知道陈毅指挥部的电台密码等信息,可这些东西早已在战事中损毁。

在这紧要关头,曹丹辉一拍大腿,露出了他偷偷写在大腿上的信息,那赫然就是陈毅指挥部电台的详细信息

就这样,几人靠着简陋的电台终于将战事具体情况传递出去,电报中写明国民党是如何无耻偷袭,叶挺将军和新四军的战士们又是如何拼死反抗,看得工作人员们热泪盈眶。

陈毅将这封电报原封不动转给中央,毛主席看到电报时自己命人将其转给重庆的周恩来,指示他们打赢这场舆论战。

靠着这封电报,周总理向外界揭露了大量皖南事变的真相,他还亲自写下「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该文章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香港方面更是将其作为头条刊登在报纸上,一时间风向骤变,老蒋也成为国内外谴责的对象。

千夫所指之下,老蒋只能向外界表示以后不会有剿共的军事,新四军七千多名冤魂终于沉冤得雪。

皖南事变导致新四军受到重创,若是真的让老蒋的诬陷成功,在舆论的影响下恐怕新四军这支队伍无法再次组建,幸好有曹丹辉发出的电报,刘少奇和陈毅也重新组建了新四军。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得不感慨,曹科长能够在皖南事变中脱险,实属不易。

在战争年代,情报工作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我军指引方向,挽救了许多危难时刻。

除了英勇作战的士兵,还有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英雄,他们共同为我军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那些默默付出的情报工作者,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