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为什么抗战胜利前国民党战场大溃败,而敌后解放区却得到大发展?

2023-12-18历史

——你了解咱们的队伍吗?(97)

主 编:崔晓汉

总撰稿:徐焰

顾 问:毛新宇

1944年,当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到处凯歌高奏时,中国正面战场却出现了极反常的现象。败势已定的日本侵略者又把国民党打得溃退千里,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却得到大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日军铤而走险,发动「一号作战」

从 1943年起,日本开始面临空前的危机。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失败,东南亚各地军队的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在中国战场上,侵华日军虽然还没有受到根本威胁,但其空军已丧失了制空权。日本与东南亚海上的交通,也随时有可能被盟国海军切断。一旦切断,驻守东南亚的几十万日军将面临补给中断、孤悬海外的绝境。

为了挽回败局,日军决心铤而走险,打通平汉、粤汉铁路,以摧毁交通沿线的中美空军基地,消除盟军对日本空袭的威胁,同时打通中国陆上交通线,保持本土与东南亚的联系。为此,日本大本营于1944年1月24日下达了「一号作战」命令。4月,「一号作战」正式发动,成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使用兵力最多的一次作战。是役出动兵力约51万人,日军大本营参谋总长称之为「旷古之大作战」,「世纪之远征」。

这时日军虽然气势汹汹,其实已是强弩之末。中国的持久抗战,耗得日本元气大伤,兵源补充也日益困难。日军征兵时的身高最低要求,已经从1938年的1.66米降到了1943年的1.46米,体重最低要求也由1938年的56公斤降至1943年的47公斤,成了名符其实的「小日本」。不足十五岁的未成年人也被应召入伍,甚至残疾人也未能例外。日军的后勤补给越来越差,战争初期每人每天可供应大米1.68斤,还有鸡鸭鱼肉。到1944年,许多日军的主食就变成了杂粮,副食也只有腌鱼、南瓜和萝卜,有的部队甚至连饭也吃不饱。此时的日军无论是士气还是战斗力水平,与发动「七七」事变时的日军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别。

国民党空前溃败,引起世界震惊

国民党抗击日军「一号作战」的兵力达到100万,作战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1944年4月18日至5月25日,日军以12万人发起河南战役,国民党30万大军一触即溃,在短短37天的时间内连丢郑州、洛阳等中原重镇以及其他地区的38个县。5月27日至8月8日,日军乘胜调集15万军队展开湖南战役,再克长沙、衡阳。11月间日军进占广西各重镇,随即与驻越南的日军会合,并以一部进入贵州独山。1945年1月,日本打通了武昌至广州的铁路,纵贯中国南北的交通线就此被日军打通。

国民党军由于在湖南遭到失败,严重影响了士气,加上政府在惊慌中未能很好地组织实施疏散,上百万难民到处奔逃,使道路堵塞,前方和后方都呈现出一片混乱的局面,中国战场上出现了自1937年至1938年以来的又一次大溃败。

在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期间,国民党军在兵力数量上不仅拥有很大优势,武器装备通过美援也已得到改善,而且占优势的美国航空兵曾大力出动支援,给日军白天的地面行军和后勤运输造成许多困难。然而国民党军却在日军近一年的进攻中,损失了60万军队,丢失了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并有4000万人口以上的地区。当时日本在太平洋战区和缅甸的各个战场上都遭到失败,可是在中国却取得这样的进展,引起世界上的震惊。

河南战役失败后,国民党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总结说,国民党军将帅不和、军政不和、军民不和、官兵不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这「四不和」只是表面现象,造成国民党大溃败的真正原因,就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独裁统治及其在政治上、经济上严重腐败。

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广大民众生活极其痛苦,国民党达官贵人却骄奢淫逸,乘机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是当时的生动写照。尤其让广大人民痛恨的,就是各地强征壮丁。本来,保卫国家打击侵略者应是国民的义务,有钱人却大都行贿不去当兵,保长们就强迫无钱者去,家属不给任何优待,阵亡者一般又没有抚恤。许多人纷纷逃避兵役,征兵就几乎成了用绳索捆壮丁的同义词。1944年8月下旬,有一支驻重庆机房街的运输部队的壮丁们被连长毒打后,血肉模糊地关在屋内。此情况被邻人发现传出,整个重庆舆论大哗。蒋介石得知后也带人前去视察,看到屋里惨不忍睹的情景便挥动手杖,对身为中将的兵役署长程泽润劈头就是一顿打,随即将其关押还下令枪毙。这样发泄暴怒,并不能解决问题。

当年11月27日,在国民政府纪念周上兵役部部长鹿钟麟报告说,抗战七年来,前后征壮丁共1100万人,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500万人,其余都逃亡或病故。其实,鹿钟麟这时说的许多「病故」,也就是像在重庆机房街那种情况下被长官折磨致死。

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百姓和下级士兵几成冻死骨,让那些没有兵血喝、发不了国难财的下级官兵出死力拼战而无怨言,又岂可得呢?

敌后战场形势改观,迎来第二次蓬勃大发展

国民党战场上出现大溃败的时候,敌后解放区战场却展开了局部反攻,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也就此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

在 1941年至1942年两年里,各解放区经历了最困难时期的考验。根据地人口从1亿下降到5000万,八路军、新四军的人数从50万人下降到只有40万人。进入1943年,敌后各根据地战胜了敌伪的进攻和破坏,人口又扩大到8000万,军队数量也有所增加。经过前一段的残酷斗争锻炼,党政军民都积累了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44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命令中要求对现有的47万部队进行整训,迎接日后的反攻。当时日军为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从华北、华中战场抽调大批兵力,许多地区的防务由伪军负责。中共中央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要求各解放区发起攻势,扩大根据地,消灭孤立的据点,被日军称为「游击反攻」的局部反攻在敌后战场展开。

同年9月,鉴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又丢弃了大片领土,中共中央经研究决定开辟新的战略区,提出了「敌人攻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进入河南新沦陷区,开辟根据地,随后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和延安的干部大队也南下湖南,苏中新四军则向江南发展。经过半年的反攻作战,敌后战场上又解放了1000余万人口。至1944年11月八路军、新四军扩大到65万人,至翌年4月扩大至91万人,迎来了抗战期间第二次大发展。当时的形势就像歌里唱的那样:「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而国民党方面却是日薄西山,这预示着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