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访苏,斯大林告了一状:东北有个黄逸峰,瞧不起我们苏联人

2023-12-12历史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专列缓缓驶入了莫斯科北站,苏联方面代表团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对于苏联方面的接待表现,毛主席内心有些许不满,相比较起此前苏联代表来访中国时中国的接待规模,确实有些寒酸了。

图|毛主席抵达苏联

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在车站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发言,主席依旧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

「在差不多30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曾几次援助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国人民在患难中得到苏联人民和苏联政府这种兄弟般的友谊,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当天下午,毛主席来到了克里姆林宫斯大林的办公室,两人亲切地握手并致以诚挚问候。毛主席首先开口说道:「我是长期受打击的人,有话无处说。」斯大林则回应:「胜利者是不受审的,不能谴责胜利者。」

除了这次谈话,毛主席还和斯大林展开了几次谈话,却大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在一次谈话中,斯大林突然向毛主席告了一状,他说道:「你们东北有个叫黄逸峰的人,你知道吗?」毛主席听完疑惑地摇了摇头。

图|毛泽东和斯大林合影

斯大林又幽默地说道:「黄逸峰很牛啊,瞧不起苏联人……」

这个黄逸峰到底做了什么,能让斯大林如此生气,还专门找毛主席告状?

其实这一开始就是一场误会。

黄逸峰性格沉稳严肃,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抗日战争胜利后,黄逸峰被派往了东北,出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在工作中,黄逸峰的性格像周恩来总理一样沉稳又温和,但骨子里要比周恩来更倔强耿直,这也就导致在遇到一些特殊问题的时候,黄逸峰处理得有些不太恰当。

图|黄逸峰

不得不承认,在抗日战争中苏联向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抗战结束后,东北地区的战后物资回收和铁路管理都是苏联方面和中国一起完成的。

虽然苏联和我国国土接壤, 但是它并不算是亚洲国家,而是欧洲国家,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都和我国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也就导致苏联士兵行为处事更具西方风格,但是我国的人民军队纪律严明、一丝不苟,这也就导致黄逸峰和苏联人共事的时候产生了一些冲突,有一次甚至大打出手,惊动了苏联的高层,就连斯大林都知道了这件事,这也就有了斯大林向毛主席告状的事情。

虽然在小事上经常争吵,但是在大事上双方都能分辨大是大非,默契地达成配合,当时不少战士形容黄逸峰这是「床头吵架床尾和」,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可以看得出黄逸峰这个人一丝不苟、刚正不阿的性格。

图|毛主席和斯大林交谈

斯大林和毛主席说到黄逸峰的时候,毛主席虽然不知道,但周恩来对黄逸峰却是十分了解。黄逸峰出生于1906年7月22日,原名黄承镜,出生于江苏东台的一户商人之家,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木材商人,母亲是东台名医的妹妹,贤良淑德、温柔大方,黄逸峰自幼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优良的。

黄家共有姐弟7人,黄逸峰排行老三,5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去了私塾学习古文,12岁的时候,又被送去了南通师范附属小学读书。

1922年,黄逸峰考进了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初中,第二年便因为极其优异的成绩而跳级进入了高中部,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黄逸峰与早期共产党员宛希俨等共同在校内成立了进步组织「合作社」,出版了【合作周刊】。

图|宛希俨

此时的黄逸峰并没有看到革命的真正内核,直到在1925年参加了「五卅(sà)运动」,从此积极投身于支援工人斗争的行列,在斗争中不断成长、经历,并于这一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1927年3月,黄逸峰参加了上海工人组织的第三次武装起义,这一次他作为闸北区委委员,带领着闸北的群众队伍和少数的武装纠察队,在后方为前方战斗的武装纠察队提供后援。由于缺乏武器,黄逸峰必须带着人随时缴获敌人的武器,补充自己的后备力量。

在这一次战斗中,黄逸峰第一次见到了指挥起义的周恩来。

战斗打响后,黄逸峰带领队员在宝山路一带执行任务,闸北区委的一名交通员急匆匆地赶来,要求黄逸峰立马赶到总指挥部接受新的任务,黄逸峰赶紧召集队伍,赶往总指挥部。

图|青年周恩来

对于当时的那一幕,黄逸峰记忆犹新,他一走进总指挥部,就看到了身穿灰色棉衣、西装裤子、黑色皮鞋、背对着他正在看地图的黄逸峰。

听到有人进来,周恩来当即转身查看,看清来人后,周恩来立马将黄逸峰叫到自己跟前,指着地图说道:

「起义军刚攻占了第五区警察署,为了便于指挥北站的战斗,决定在第五区警察署设前线指挥所……」

黄逸峰对闸北的情况最为熟悉,所以周恩来希望黄逸峰可以担任交通员,黄逸峰当即同意了,保证随时向周恩来报告前方敌情,在后续的斗争中,黄逸峰又跟随周恩来亲自前往了前线视察。

周恩来观察地形后发现,北洋军阀将自己的主力放在了上海北站,北站的守军人数最多、火力最猛,屋顶上还设了重机枪,西面布置了装甲列车,上面配置了两门迫(pǎi)击炮。

图|北洋军阀合影

当时的起义军和北洋军阀的配置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巨大了,周恩来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降低伤亡,详细观察当前形势后,周恩来决定在虬(qiú)江路到北站之间设立三道防御工事,一步一步地缩小范围,逐渐靠近敌人。发现了周恩来意图的敌人,迅速用迫击炮和重机枪射击,一大片民居瞬间化为废墟,火势冲天。

周恩来得知后,当即带着黄逸峰赶到了一线火场救火,一面组织工人帮助居民抢救物资,带领居民有秩序地转移,一面派人严密监视着敌人的动向,谨防二次伤亡。

谁能想到,北洋政府竟然会将枪炮对准无辜百姓,利用起义军战士们组织救火的时机,不断向着我们的防御工事冲锋,起义军只能被迫后退。

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当即拿起一把枪,带着突击队就转身冲了上去,配合前线纠察队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反攻,成功夺回了防御工事。

图|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当地民众看到了起义军的善良之举、正义之举,在第二天修建前沿工事的时候,老百姓自觉地从家中搬出木头、麻袋和家具,给起义队伍加强工事。

就在这个时候,敌人的黑洞洞的炮口仍旧朝着起义军和老百姓,就在周恩来拿起工具和大家一起修建工事的时候,一颗炮弹突然落在了附近,周恩来当即和战士们一起卧倒,轰炸结束后,周恩来从容淡定地站起来,继续和大家一起工作。

战士们见状纷纷劝说周恩来:「周总指挥,这里是前线,你的指挥位置不在这里。」周恩来听完反而笑着说:「当指挥员怎能不来前线?你们不是同样很危险吗?」大家听完都深受感动。

图|周恩来

自古以来只有当兵的往前冲,从未见过当官的和当兵的在一起并肩战斗,也只有在起义军中才能看到这种情形。

黄逸峰在旁边听到了周恩来说的话,顿时感觉佩服不已,周总指挥真是身先士卒的英雄。

工事修建完毕后,起义军再一次向上海北站发起总攻,敌人总指挥闻风而逃,剩下的散兵游勇很快就投降了,起义军战士激动地爬上了北站屋顶,将胜利的旗帜插在最高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大获全胜。

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惨遭迫害的党员

正当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正在总指挥部工作的周恩来,突然接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师师长送来的加急信,对方急切地邀请周恩来前往第二师师部商谈大事。

前有蒋介石背叛革命,在场的众人都知道这是蒋介石的「圈套」,但是周恩来权衡再三后,最终还是选择对蒋介石抱着一丝希望,前往了第二师司令部,没想到周恩来一到就被敌人扣留了。

罗亦农得知周恩来被扣留的消息后,赶紧联系黄逸峰,告诉黄逸峰周恩来被扣留的消息,希望黄逸峰可以立刻带人去营救。

图|罗亦农

正在机关指挥工人纠察队的黄逸峰,当即停下手中的所有工作,揣了把手枪就直奔国民党「左派」第二十六军党代表赵舒家中寻找帮助,赵舒私下里和周恩来的交情也很好。

赵舒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就跟着黄逸峰直奔第二师司令部,一进门正好看到了周恩来在大声谴责,屋子里一片狼藉,桌椅板凳倒在了地上,花瓶、摆件碎了一地。赵舒见状赶紧制止了周恩来,亲自出面与第二师师长交涉,最终师长改变了主意,将被蒋介石密令扣留的周恩来释放。

1927年夏天,白色恐怖与酷热一起笼罩了全国,黄逸峰化名黄国材出任了中共南京地委书记,随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两个月后,黄逸峰被保释出狱。

图|「白色恐怖」中,被敌人抓捕的党员

同年10月,黄逸峰回家乡组建中共东台县委,开辟党的地下工作,没想到又一次被捕。这一次除了黄逸峰还有另外两位同志被捕,被押解回南京的半路上,黄逸峰正好遇到了自己的两位熟人,最终在两位朋友的帮助下悄悄销毁了证据。

黄逸峰的父亲更是变卖了全部家产,让黄逸峰的兄长带着巨额财产前来营救,可惜黄逸峰最终还是被冠上了其他罪名,被判刑十个月,真是应了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出狱后,黄逸峰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危急情况下他前往国外教书,来到国外后,黄逸峰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事业和初衷,他在泰国曼谷成立了「曼谷学会」,积极宣扬抗日主义和共产主义,因此遭到了暹(xiān)罗政府的逮捕,最终被驱逐出境。

图|上海铁路老照片

1934年黄逸峰才再一次回到国内,一回到上海,黄逸峰就开始四处寻找党组织的关系,并且考上了京沪、沪(hù)杭甬(yǒng)铁路局机务训练班。毕业后,黄逸峰进入了上海铁路局工作。此时他依旧没有死心,再一次领导铁路青年开展反贪污和抗日救亡活动,成立了铁路青年社,因此他的举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怀疑,最终黄逸峰不得已离开了铁路局。

从1927年到1936年,黄逸峰吃了不少的苦,前后接连7次被捕,蹲过国民党的大牢,和外国人打过官司,但是面对强权和威逼,黄逸峰始终不为所动,坚持着心中炽(chì)热的理想,坚守住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立场,接连七次入狱,黄逸峰却从未消沉,这种人生经历属实传奇!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广西大学教书的黄逸峰心心念念惦记着抗日前线,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重返一线,再一次回到战场上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图|抗日战争

1938年夏天,黄逸峰来到武汉寻找党组织,这一次他成功找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如愿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党组织给黄逸峰下达了命令,希望他可以与广西党组织取得联系,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敌后开展游击战,从而取得进步人士梅龚彬的支持和信任。

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悄无声息地到来了。当时国民党成立了一个战地党政委员会,主要由李济深负责,梅龚彬将黄逸峰推荐给了李济深,没想到两人一见面十分谈得来,李济深还将黄逸峰任命为少将设计委员。

后来战地党政委员会决定去各地成立分会,黄逸峰抓准机会主动要求前往敌后,蒋介石知道后对黄逸峰赞不绝口,特意将他升为中将委员。

图|蒋介石

黄逸峰来到苏北后发现,苏北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一个小小的苏北居然盘踞(jù)着韩德勤、李明扬、陈泰运三条地头蛇。除此之外,日伪军还占据了主要城镇和交通干线,黄逸峰必须要想办法在诸多势力之间小心周旋。

来苏北不到一年,黄逸峰就和李明扬、陈泰运建立起了联系,但是韩德勤却始终对黄逸峰不冷不热的,虽然韩德勤不愿亲近黄逸峰,但也不敢得罪他。黄逸峰可不这么想,他认为按照当前苏北的形势,自己再建立一支武装显然有些不现实,本来已有三人分羹,又怎能容得下他这一口饭?左思右想,黄逸峰决定利用韩德勤与其余两人的矛盾,帮助新四军打开苏北。

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一向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李明扬和陈泰运则是一心想要保住自己的地盘,拥兵自重,黄逸峰利用蒋介石给自己的委任状,巧妙地在韩、李、陈三人之间周旋。

图|李明扬

1940年黄逸峰借工作之名回到了重庆,他直奔八路军办事处,得到了叶剑英的接见。黄逸峰开门见山地说明了自己的情况,随后向叶剑英报告了苏北的情况,提供了自己知道的所有情报。

叶剑英一刻也不敢耽误,立马联系陈毅,陈毅下令,黄逸峰立即返回苏北,利用其身份继续做好苏北地区的统战工作,自己会与他单线联系。黄逸峰直接受陈毅领导。

图|叶剑英

黄逸峰接到命令后,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回了苏北,此时的苏北已然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韩德勤想要组织部队,趁着新四军没有站稳脚跟的时机给予新四军重创,为此黄逸峰主持召开了苏北军民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不仅李明扬、陈泰运派了代表来参加,还有当地的许多民主人士也一一到场,只有韩德勤没有来,也没有派遣代表来参加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陈毅发表了讲话,表示新四军的目的只是为了团结抗战,当场表态新四军会尽快撤离,但是要求李、陈二人必须端正态度,以友军的角度看待新四军,共同协商苏北抗敌的问题。

图|陈毅

陈毅这番讲话有理有据,黄逸峰也在一旁极力应和,高度赞扬了新四军抗战的态度,场上许多人都表达了自己对新四军的拥护,众人纷纷表示,如果新四军撤离,韩德勤还要进攻的话,简直就是欺人太甚,必遭人民所唾弃!

虽然韩德勤没有参加本次会议,但是会议上的内容他一定清楚,黄逸峰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就是想要极大程度地孤立韩德勤,加深李明扬与韩德勤之间的矛盾。新四军撤离后,李明扬带人接手防务,韩德勤自然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黄桥战役中,李明扬、陈泰运迫于舆论和政治压力,选择了中立,新四军集中力量歼灭了韩德勤主力部队,取得了胜利,但同时,黄逸峰因为全力支持新四军,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明令通缉。

在后续的革命队伍中,黄逸峰「吸收」了李明扬、陈泰运部队,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外围军,黄逸峰当选为苏北参政会长。

图|民众庆祝抗日胜利

抗战胜利后,黄逸峰被派往了东北工作,为了积极配合前方战场,保障交通运输,黄逸峰带着战士们顶着头顶上敌人飞机的轰炸,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勇敢地抢修铁道和桥梁,确保了解放军的通行和物资的运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接下来便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斯大林找毛主席告状说黄逸峰瞧不起苏联人,这是因为当时有一大批苏联人也在东北铁路局工作,有极个别苏联人总是端着「救世主」的姿态,高高在上、挑三拣四,这也就算了。一次宴会上,这些苏联人竟然「调戏」中国姑娘,黄逸峰看到后当场痛批了这些苏联人,没想到这些苏联人竟然跑到了斯大林那里告状,这便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当时苏联的民风要比我们开放得多,年轻的男女都非常大胆地示爱,他们开放的行为是不能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接受的,再加上黄逸峰为人一向一丝不苟、刚正不阿,说话也就重了些,这也就导致了双方产生误会。

图|苏联人在中国工作

在东北工作期间,黄逸峰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为解放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更是为全中国提供了道路交通、桥梁运输及后勤保障,成为了新中国名正言顺的「开路先锋」!

1949年5月份,黄逸峰又被调回了上海接管上海铁路,很快就打开了上海的工作局面。在黄逸峰的带领下,上海的交通事业得到了质的飞跃,大米、棉花、煤炭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入上海,保障了上海的工业发展,满足了工厂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1978年,72岁高龄的黄逸峰受胡乔木所托,着手恢复重建上海社科院的工作,年过古稀的他挑起了大梁,承担起了复杂且繁重的任务。

图|胡乔木

为了重建上海社科院,黄逸峰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出任了上海社科院的名誉院长后,还亲自带队展开了针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近代经济史论集】等著作,对全国乃至于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980年,74岁的黄逸峰亲自带领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出访日本,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得到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回国后的黄逸峰来不及休息,又匆匆赶往上海交通大学作学术报告,最终晕倒在了讲台上,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

出院后,半身不遂的黄逸峰只能依靠轮椅来行动,即便如此,他还是强撑着身体前往社科院看望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员和职工,给予大家鼓励,为大家提供帮助。

图|黄逸峰

1988年11月27日,黄逸峰因病在上海去世,走完了从书生到将军再到学者的传奇人生,其一生功绩永垂后世,愿「文武将军」黄逸峰英魂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