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如果朱标不死,其他王爷敢造反吗

2024-05-16历史

其实朱标要是成功登基了,也搞出「削藩」的计划的话,他那些「亲爱」的兄弟王爷们,也是要反他的。

朱标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哥」,之所以不说他是著名的太子,就因为他真的做到了古人常说的长兄如父,朱标在对待兄弟的问题上,要比他当太子做得更好。

在面对众多兄弟的时候,朱标表现得成熟有威严,但行事温和,不会伤害兄弟们的面子,偶尔帮弟弟们「抗雷」,不管是朱樉、朱棡还是朱棣,都对他特别敬佩。

也是基于这一点,朱标被誉为史上「最稳」的太子,这个不仅是相对朱元璋对他的宠爱而言的,更是相对于他的兄弟们,的确无心和他争帝位而言的。

若是没有洪武二十五年的「早逝」,朱标必然是大明的第二任皇帝,也必然能带来和朱元璋的在位时截然不同的执政。

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标不会「削藩」,后世朱棣造反,天下诸王看着朱棣起兵靖难而坐井观天,本质就是一群王爷的「造反」,这一切的一切,根源就是在于「削藩」。

削藩,这就意味着诸王的命运被别人掌握在手中,作为朱元璋的儿子,他们不允许这样。

所以,放在兄弟亲情的角度,王爷们都会敬佩、听从朱标,但是涉及到了利益生存的问题,无人能够坦然接受。

毕竟他们已经不再是年少时的「孑然一身」,他们有着封地、家人、子孙后代,即便他们不反,下面的人也会「暴起」。

那么假如朱标仍旧在世,而且成功登基,他会选择让藩王们继续做大吗?

这不可能的,同理的,朱标也有着自己的子孙后代,周代分封的弊端历历在目,汉代为了消灭这种弊端,到了汉景帝这里就爆发了「七国之乱」。

「藩王制度」,本就是朱元璋爱子过度留下的烂摊子,睿智的朱标不可能不解决。

朱标登基,或许不会一下子就上来削藩,可能会有着特殊的过渡,但迟早要进行,只要是进行了削藩,触碰到了藩王的利益,那么就有些问题不得不解决:和兄弟们最终走向反目成仇的隐患。

可以先不说朱标,从朱允炆削藩这件事上找共同点。

建文帝削藩,一直被后世人称之为「操之过急」,建文一上来就将几位叔叔给「炮制」了,而且手段并不温和,甚至显得有些「狠辣」,废为庶人这都是小事了,例如朱柏,被逼得「自焚」明志。

只要是死了人,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会不好解决了。

而在一开始,建文和朱棣就是有矛盾的,但这种矛盾还不至于成为朱棣造反的理由,朱棣顶多是看不起这个「小毛孩」能当皇帝,就在朱元璋驾崩的时候,朱棣也没有非要拼个你死我活地,进京祭祀朱元璋,而是选择了退让。

朱棣起兵的根源在于建文的「咄咄逼人」。

建文知道朱棣不喜欢他,而且朱棣多次对他出言不逊,建文毕竟是皇帝,还是那种大明朝皇权至高无上的皇帝,对于朱棣,他的手段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朱棣要反,朱棣也有着自己的儿子,有着自己的基业,有着自己的封地,更有着自己在北方虎视眈眈的敌人。

一样的道理,朱棣有的羁绊,其他藩王也有,即便是朱标在世,这不是他和弟弟们说两句道理就能解决的问题,要想削藩成功,条件很简单,那就是「打一场」。

于是朱棣起兵,挂着「靖难」的名义,一路从北京城打到南京城,这个过程中,其他的藩王本应该勤王,但有实力的都无动于衷。

因为他们在名义上是和建文帝一个阵营的,实际上却是和朱棣一个阵营。

建文帝会败,与他太年轻有关,但根源还是「众叛亲离」,这些有实力的叔叔们不出手,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自朱元璋大肆清洗、压制开国元勋后,这些藩王已经成为了大明真正的最强力量,而假如朱标还在,他顶多还只剩下一个蓝玉,依旧还是要和兄弟们做过一场。

只是朱标和建文帝的不同之处在于,朱标也许能像当年汉景帝一般,将天下诸王给压制住,因为他对兄弟们有着足够的了解,而建文帝则是无法把控对叔叔们的操纵,最终输掉了江山。

即便是朱棣即位后,削藩都未曾停止。

不是说朱棣的能力比朱标强多少,因此他削藩未曾引起过兄弟们的反抗。

而是因为朱棣本身就是「造反」称帝,接着这股余威,他循循善诱,对待兄弟们恩威并施,最终一步步剥离藩王们的兵权。

这个过程中,朱棣对建文帝有借鉴,也有着足够的耐心。

可朱棣的永乐时代彻底解决了藩王的问题吗?

依旧是没有的,就拿朱棣之子朱高煦而言,他本身就是造反的藩王,朱棣一方面在削藩,另一方面也学着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放置出去就藩,最终朱高煦起兵反抗明宣宗朱瞻基,这又成为了一个命运的轮回,唯独不同的是结果:明宣宗获胜了。

削藩,可以说是一直到明英宗时期才逐渐收尾,而为了瓦解这些藩王们,大明朝廷不断加重了对于宗室们的抚养经费,这也是大明著名的「豢养政策」。

这一个漫长时间线才勉强解决的问题,放到朱标身上也是一样让人苦恼不已的。

那么假如朱标登基,要是想天下继续安定,兄弟们一直和睦,他不应该做的,就是削藩。

可不削藩,终究是拖累后人的,一代人的关系好,不代表着后面几代的人关系会好,这便是政治之下的吊诡。

因为朱标的「威信」过高,加上朱元璋作为他的靠山,在历史的多个视角来看,总会认为朱标能够把所有的问题解决。

而这位被称为「最稳」的太子,若是能够顺利登基,就光是削藩这一个问题,他就难以完美解决好,这是自古以来的发展决定的。

但话说回来,后世造反的王爷,严格来说就仅仅是朱棣一个人。

在建文的削藩计划中,他得罪了很多人,但很多叔叔选择的是「袖手旁观」,却不是落井下石,这其中,朱标留下了的恩惠占据了一大部分原因。

站在朱棣的角度来讲,他靖难起兵是为了生存,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

大明的藩王和皇帝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大的矛盾,这些矛盾只是建文帝挑起来、制造出来的,也是因为建文对藩王势力太过忌惮,才酿造了这一系列悲剧。

所以大明的王爷造反,这不是一个肯定的命题,造反的王爷也仅仅是个例,假如当年朱棣失败,建文帝还腾得出手来收拾其他藩王,那么这个历史故事将真的会改写,很难说不会引起天下的藩王群起而攻之。

不过历史远没有假设,朱标确实早逝了,建文帝也确实心急削藩了,朱棣还靖难成功了,当上了皇帝。

而这一切,一切的「烂摊子」,都是来自于朱元璋自己设想的伟大计划之中,在他的晚年,建文帝还曾问过他,假如藩王们造反那应该怎么办?

朱元璋对此沉默微笑,没有给建文一个标准的回答,或许在他的心里,他的儿子们是不会造反的,而大明的王爷们,一定都要比文武百官可靠。

也是这种模糊的解释,导致后世世界的突变,若是朱标有知,若是朱元璋有知,想必也是无比地心塞,相望又无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