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埔军校「怪案」:前6期精英云集,后17期却为何再难出有名之将

2024-03-03历史

1949年12月,黄埔军校第23期学生被迫提前毕业,被垂死挣扎的国民党投入到了川西决战之中。

然而这3000多名末代黄埔生,并没能扭转战争局势,甚至都没能掀起什么波澜,给黄埔军校留下了一个颇为悲哀的结局。

相较于将星云集,人才辈出的黄埔前六期,黄埔军校的后17期很少能有优秀将领冒头,甚至用泯然众人来形容都不为过。黄埔军校经历了什么,致使前后差距如此悬殊呢?

国共合作创立黄埔

在革命屡屡受挫的长久过程中,孙中山先生终于认识到:必须联合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支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队伍,这样才能彻底打倒军阀。

192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全国代表大会上,将这一思想归纳为 「联俄、联共,扶助工农」 的新三民主义思想,这也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成立。

24日,孙中山正式下达了建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通知。由他本人担任校总理,廖仲恺为党代表,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校址选在了黄埔长洲岛,故也称为黄埔军校。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这是黄埔军校大门上的一副对联,也是孙中山先生之所以建立黄埔军校的宗旨。

一时之间全国青年无不积极响应,喊出了「到黄埔去」的口号。但因为此时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仍由军阀所割据,除了能在广州公开招生外,其余各省的招生工作只能秘密举行。

在各地都有组织的共产党人的优势此时就展现出来了,在招生工作中起到了突出作用。

黄埔军校在湖南招生由何叔衡、毛泽东所进行,何叔衡在湖南刊登一篇【试述投考黄埔军校的志愿】。

选拔出通过初试的学生,再拨给他们路费前往上海找到毛泽东进行复试,通过复试的人再送往广州。

在黄埔一期学生所填写的「入校介绍人」一栏中,有5名来自湖南的学员的介绍人就是毛泽东。经过黄埔军校的正式选拔,黄埔军校的第一批学员被编成四个队接受训练和学习。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埔军校的招生过程虽然艰难,但在人才选拔上具有很高的标准和门槛。

这也就注定了能够进入黄埔军校学习的,首先是根正苗红的革命者,其次拥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与投学而来的学员们理念相同,再加上国共合作共同招生,可谓是尽览天下英才。

在开学典礼上,孙中山先生看着台下一个个精神抖擞的优秀革命者,激昂万分地说道:「我们的宗旨要造成一支革命军,富有这种革命志愿的队伍,必能成功!」

孙中山对于黄埔军校的政治部和教授部极为看重,政治部由戴季陶、周总理、熊雄等人主管。

在周总理有条不紊地管理下,黄埔军校政治部对学员的政治教育十分重视,主要围绕革命宗旨和军民关系进行。

而教授部由王柏林、叶剑英等人负责,由这些军事能力杰出的教官制定学员日常训练、各科目的教学内容。

黄埔军校十分看重军纪问题,更是蒋介石后来治校的核心思想。他制定了详细严格的军校纪律,除了对学生严加管教外,黄埔军校对教职工也有着一套严密的规定系统。

正是因为黄埔军校的从严治校,这让黄埔初期培养而出的军官们纪律严明。在东征陈炯明之时,黄埔军官所带领的部队不拉夫、不抢物、不捐饷,不占屋,严格地遵守了三民主义。

综上所述,黄埔军校在文化、军事能力、军事纪律、革命理念等方面严格要求,因此培养出的军官们大都信仰坚定,文武兼备,在实战中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将领。

因此黄埔一期生毕业后,大多都成为了国共双方各自的中流砥柱, 如国民党中的关麟征、杜聿明、宋希濂、黄维等人,我党的蒋先云、徐向前、左权、陈赓、王尔琢等人。

蒋介石接手黄埔军校

自黄埔军校举办以后,政治眼光深远的蒋介石立即意识到,自己倘若掌握了黄埔军校,就掌握了未来的国民党,自此便不断尝试从孙中山、廖仲恺手中接过黄埔军校的大权。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先生在即将北上之际,携夫人宋庆龄一同检阅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演习。

看着虎虎生威,锋芒毕露的黄埔学生们,孙中山深感欣慰,对着蒋介石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二三年前,余即不能死;今有学生诸君,可完成余未竟之志,则余可以死矣!」

不想孙中山先生一语成谶,第二年便因癌症于北京逝世,黄埔军校的大权,落在了蒋介石的手中。

成为黄埔军校校长后的蒋介石,工作是十分努力的,身体力行地执行严明军纪的治学理念。

为了将这些黄埔将士纳入自己麾下,蒋介石将政治上的那一套心理战术搬到了黄埔军校,并且卓有成效。

他经常亲自召见表现优异的学生,通过增进师生情谊和金钱拉拢,成功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带偏了。

许多黄埔学子因感念蒋介石的厚待,潜移默化间将奋斗目标从效忠革命变成了效忠蒋介石个人。

这也正是蒋介石想要的效果,1926年7月,借着黄埔军校积累而得的雄厚政治资本,蒋介石成为了北伐军总司令。

依靠自己这些黄埔学生的优秀表现,蒋介石一跃成为了国民政府的最高统治者。

靠着对其他派系的拉拢、打压,蒋介石将黄埔系将领安插在国民政府党军政各界,在国民政府、国民党主力军团牢牢掌握在手中,加强了自身对全国各地控制和对其他派系的压制力。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黄埔军校的将领不仅成为了蒋介石的私人军事资本,还让他们中相当一批人忘却了三民主义的核心所在。

1927年,蓄谋已久的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白色恐怖」的浪潮。

作为蒋介石发家的重要资本,黄埔军校自然也成为了反革命的重灾区,400多名加入共产党的黄埔师生被逮捕。

而那些成为蒋介石嫡系的国民党将领们,为了报答校长的「知遇之恩」。 将师生情谊抛之脑后,忘却了最初的信仰,对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平民百姓挥动了屠刀。

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迫使共产党人离开了黄埔军校,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就此破裂。没有了共产党人的协助,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素养、军事指挥能力大大下降。

在蒋介石成为校长后,黄埔军校所毕业的国军将领很多都在其影响下,对共产党报以很大的敌视,如黄埔三期的李天霞,黄埔四期的张灵甫、胡琏、李弥、文强等将领。

蒋介石用人有三大要点: 黄埔系的「天子门生」,自己的浙江老乡、对他个人的绝对忠诚。

这股风气也逐渐吹进了黄埔军校之中,一些黄埔学员不再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是整日殚精竭虑地思考如何获取蒋介石的看重,以跻身国军部队高层。

这种不良之风,对于理想主义者是不可忍受的。认清国民党本质,加入共产党的黄埔军校学子不在少数。

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黄埔五期的许光达、宋时轮、杨至成、陶铸、郭汝瑰等人;黄埔六期的罗瑞卿、张宗逊、陈伯钧、程子华等人。

黄埔军校的衰落

黄埔军校的前6批学员,毕业之后大部分都参与了对军阀的作战。

军阀的战斗力并不算强,有着强大理论知识的黄埔学子,在对军阀的作战中很快便能成长起来,成为统领一军或一方的将领。

而后17期的黄埔军校学生,显然就吃了时间上的亏。先不说黄埔军校的教学质量下滑,学员在学校接受的军事素养培训无法与前6期相对比。

就算是真的天赋异禀,可晋升之路已经被学长们所堵死,这些将领表现得再好也难以实现从基层军官到将军之间的跨越。

抗日战争爆发后,从黄埔军校所毕业的学员要直面作战经验丰富、火力强大的日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还来不及向蒋介石施展自身的才能,便被绞肉机般的战争夺走了生命。

而那些黄埔前6期的将领身居高位,并不需要亲临前线去冲杀,伤亡率并不算高。此消彼长下,国军部队的晋升阶层出现了固化,自然也就造就了「黄埔后17期不如黄埔前6期」的现象。

抗日战争中,国军黄埔将领中出现了杜聿明、邱清泉、宋希濂等的抗日名将。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杰出贡献。

可由于蒋介石的有意干预,国军内部勾心斗角,拉帮结派之风气十分盛行。蒋介石偏爱黄埔将领的行为,不仅让非嫡系将领心存不满,也让黄埔系将领内部出现了相互争斗的乱象。

如陈诚和胡宗南两人,都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嫡系将领,但是他们也各成派系,力图发展自己的实力,因而互相争夺,积怨很多。

陈诚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后,不仅对黄埔系将领蒋鼎文、汤恩伯原来所指挥的部队力图整顿,对于胡宗南所属部队也要亲自干预。

黄埔系为了拉帮结派而相互斗争,这些人员一旦大权在握,便只想着与其他「山头」内斗,这种内耗在战争中是十分可怕的。

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国军许多败仗的根本原因。

拿豫湘桂大战来说,在八个月的作战中,蒋介石最为倚仗的黄埔嫡系部队,几乎都没能完成蒋介石所下达的战略目标。

而蒋介石又不肯重罚这些曾经的学生,这更是加剧了黄埔系畏战怯战的心理。

蒋介石此人还有一大陋习,经常喜欢越级直接指挥部队。这使得前线作战的许多国军部队完全依赖蒋介石的调令,丧失了许多有利时机,也给前线作战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混乱。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黄埔系将领之间的内斗问题更为突出,频频被我解放军所利用。

虽然属于同一阵营,但只要双方存在矛盾,黄埔系及其他国军将领甚至可以做到对被围友军不闻不问,作壁上观。

在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从被围到被彻底全歼的整个过程,周边的国军部队均选择了见死不救。同样在淮海战役中,被围的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也是友军救援不力之结果。

蒋介石对于非嫡系的将领,都抱有天然的戒心,在整个解放战争中,他也往往只信赖自己的黄埔嫡系将领,非黄埔系的将领难受重用,装备物资补给更是远远比不上黄埔嫡系。

非黄埔系的将领中不乏能征善战之辈,如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在抗日战争时期闻名世界的名将孙立人,华北地区傅作义等等。

然而由于蒋介石的不信任,导致他们与蒋介石离心离德,无法完全发挥出自己实力。

因此在解放战争中,非嫡系部队在面对蒋介石的调令时往往采取消极、滑头来应对,以图保存自身实力。

如此派系林立,内斗不断的国军,又如何与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解放军所抗衡呢?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逆转,被蒋介石委以厚望的黄埔系将领被大量被俘或被击毙,黄埔系最终迎来了它的衰败。

1949年12月3日,蒋介石最后一次检阅了成都黄埔军校第23期的3000多名学生,随后不久便乘坐飞机逃往台湾。

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迅速崩塌,这批「末代」学员被迫提前毕业,被国民政府随意丢在了川西决战之中。

随着蒋介石败逃台湾,曾经辉煌无比的黄埔军校,也渐渐隐匿于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