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在九一八时,东北军若与日军放手一搏结局会怎样?日军可能被打残

2024-04-11历史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晚上,发生在我国东北的一起重大军事冲突,这一事件也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

事变发生时,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他的反应和所采取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事变的发展和结果,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使得日军轻易占领东北三省。

那么,若是东北军在九一八时和日军放手一搏,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对中国东北地区有了长期的侵略意图,作为一个资源丰富的地区,东北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931年全球经济大落潮,日本希望通过扩张其帝国主义势力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东北成为其侵略的首选目标。

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柳条湖附近制造一起轨道爆炸事件,并借此为借口指责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开始对沈阳的攻击。

由于日本军事力量强大,且事先有充分准备,我国东北的国民政府军队很快就处于劣势。与此同时,蒋介石在事变发生时采取消极的态度,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不抵抗」政策。

他认为应该先解决内部问题,再全面对抗外来侵略,这一决策导致东北的国民政府军队在日本的侵略面前缺乏有效抵抗,使得日本军队能够迅速占领整个东北三省。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直接导致了日本军队在东北的迅速扩张,日军占领东北后建立傀儡政权「满洲国」,并继续向我国内地扩张,最终演变成全面侵华战争。

现如今,九一八事变虽然过去多年,但很多人依然蒋介石当时的政策有巨大争议,批评他的不抵抗政策是懦弱的,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严重背叛。

更有人说,若是九一八事变能够给予日寇痛击,也就不会存在后来的惨剧了。那么,当时的东北军能打败日本军队吗?亦或者说能够击溃日本进一步侵华的决心吗?

历史不存在如果与假设,不过从一些历史事实却可以反应出来某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人最具有说服力,一个就是东北王张作霖,还有一个就是抗日英雄马占山。

东北王张作霖

张作霖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东三省军阀,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地方控制力,他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日本政府和军队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严重影响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政策和军事行动。

张作霖控制下的奉天军是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地方军队之一,军队数量庞大、装备精良,而且还有着严格的训练和较强的战斗力。

张作霖在军事上的强势表现使日本认识到,如果轻举妄动可能会面临激烈的军事抵抗,对日本在东北地区的长远利益不利,所以日军在东北的利益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与此同时,张作霖在东北地区拥有很高的政治影响力和人民基础,不仅控制着当地的行政权力,还通过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巩固自己的统治。

张作霖在东北地区的权力地位,使其成为该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即使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空前强大,但在张作霖的威慑下依然不敢实施进一步的扩张计划。

张作霖生前日本对他采取较为复杂的策略,一方面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与张作霖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时刻准备着应对张作霖可能的变化,总而言之不敢轻易采取军事行动。

1928年,张作霖在返回奉天的途中遭遇日本关东军的暗杀,即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一死,导致东北军在对待日军的态度上从强硬变得软弱,为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了伏笔。

张作霖在世时,东北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完全能够对日本在东北的行动构成有效的遏制,使日本不敢轻举妄动。

马占山与江桥战役

马占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出身农家,后来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带领他的部队在江桥一带展开激烈的抗日行动。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马占山的部队在装备上与日军存在巨大的差距,日军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充足的弹药供给和完备的后勤支持。

相比之下马占山的部队装备简陋,多数士兵只配有步枪和手榴弹,重武器稀缺、弹药供给也非常有限。面对强敌他没有选择撤退,而是决定据守江桥,以其地理优势进行抵抗。

他利用地形设伏击圈进行游击战,战术灵活频繁变换攻击位置,使得装备精良的日军难以捉摸他的行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武器装备上的劣势。

在持续的战斗中,马占山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这场战役中歼灭大量日军,并成功拖延日军的进攻计划。

江桥的抗战行动虽然在整个抗日战争的规模中只是一场小战,但从这一战却能够看出来日军并不是不可抵抗,更何况东北军要比马占山的小股部队强大很多。

在资源和装备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马占山的部队都能以血肉之躯,书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更何况拥有整个东北的东北军呢!

退一步而言,民国时期的我国综合国力的确不如日本强大,但若是东北军能够在九一八事变中奋力反抗,即使无法彻底击败日军的阴谋,也必然能够让其付出惨痛的代价,打不死也得打残。

回看日俄战争不难发现,日军虽然击败了沙俄,但沙俄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态度让日军胆寒。哪怕后来的苏联被德军打得积极败退,他们也根本不敢入侵苏联,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欺软怕硬。

有时候衡量一场战争的得失,并不能仅仅从胜败而言,态度在很多时候非常重要,强硬的态度会让对手不得不收手。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