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速战速胜,不打无准备之仗——作战篇
本篇是在接上篇「庙算」之后的用兵,即「先计而后战」之战。主要通过对战争依赖于经济的分析,论证了速战速胜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并进而提出了达到速战速胜目的的有效方法。
◎兵马未动,粮草要先行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兵法·作战篇】
凡用兵作战,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大量的财力保障。如要动用四马拉的轻快战车千辆,用牛皮遮盖的辎重车千辆,出动步兵十万,还要向千里迢迢之外的战场运送军需粮秣。如此前方后方的费用,招待来往国宾使节、食客等外事交往的花销,制作弓箭矛盾等所需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维修和保养,每天耗资都非常巨大,需千两黄金。只有把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好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精读
军事后勤,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对战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古今中外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对后勤建设无不非常重视。拿破仑在决战胜利后,曾把第一枚勋章挂在他的后勤部长的胸前;毛泽东极力强调军队生产队的作用,等等。时至今日,军事后勤理论日臻完善,但追本溯源可见到,军事后勤这一思想理论体系框架,正是基于我国古代兵法名著【孙武兵法】而建立的。古代简陋的兵器和原始落后的作战方式与指挥方式,不仅没有阻碍,反而促进了先进的军事理论的诞生,【孙武兵法】至今仍被兵家奉为兵经。
战争是经济力量的对抗,是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的争斗和体力上的厮杀。尤其是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很不发达,人的体力与马匹的强弱甚显重要,因而作为将帅在谋略消灭敌人同时,必须首先考虑到保存自己。显而易见,饥困几天的士兵是谈不上有很强战斗力的,兵强马壮无疑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前提。而人要吃饭,马要食草,损坏了的兵器装备要有及时的补充,由此必须有切实可靠的后方勤务。对于这一点,2500多年前的孙武是独具慧眼的,他在兵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军争篇】)在那时,军事术语中还没有「后勤」、「军需」等词,但他在这里所列举的「辎重」、「粮食」、「委积」,却大体上包括了现代军队所说的后勤军需的基本内容。孙武的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句战争信条:军队无后勤不战自亡。
历史证明,没有经济条件与经济资源,是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的。古今中外战争都是政治、军事与经济的竞赛,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是较强的。战国时代,商鞅就认识到「国不富,不可以养兵」。经济是实施战争的基础,战争严格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充足的物质条件保证下,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同时,战争又会严重地破坏经济,致使国家处于困境而无力再实施完成战争。孙武通过对战争费用的实际考察,认为充足的物资保障是实施战争的前提条件。所以,说明战争极大地依赖于后勤,只有物质齐备,方可兴众举师征伐。
战例
正十七年(1357)攻占徽州后,朱元璋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高瞻远瞩地送给他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朱元璋认为老儒的话很有道理,即提出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老儒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受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战事之余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样一来,军队的后勤军需有了保障,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贫苦的百姓,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深受农民的欢迎。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土被应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筑礼贤馆,给他们居住。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暴露自己,以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如此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巩固根据地,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支足以与元军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比一天强大,原先的盟友,为了争夺利益,也逐渐变成了对头,变成了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强大阻力。于是,朱元璋在同元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不得不对盘踞在周围的敌对势力进行清除。四周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部,以陈友谅部的势力最大。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并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诸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语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时刻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陈友谅虽退守江西、湖北一带,但他和张士诚仍然是朱元璋的主要劲敌。为了扫平群雄,北定中原,最后推翻元朝政权,朱元璋军中对东张西陈两个战略方向,持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将领主张先易后难,即先打张士诚。这一战略思想对朱元璋也产生了影响。
刘基的主张则相反,他认为张士诚生性怯弱,胸无大志,只求自保,这种人不足为虑。陈友谅野心勃勃,力量也强,又据长江上游,对我威胁最大。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定会乘虚攻我;而如果先讨伐陈友谅,张士诚则不一定敢轻举妄动。故当先除陈。陈氏一灭,张氏自孤,存亡便由我了。陈张既平,就可拥麾北上,席卷中原,大业便可告成了。刘基的分析高瞻远瞩,应该说是朱元璋扫平四海、建立大业的唯一正确战略方案。朱元璋采纳刘基之计,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陈友谅战死。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死。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小明王至应天,从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廖乘机把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这样,又为朱元璋以后的登基,扫清了一个绊脚石。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服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又乘胜南进攻克了广东、广西。在实现了整个南部中国除四川、云南外的统一后,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
元朝政权虽然依靠地主武装,于至正十九年(1359)攻陷了宋政权都城汴梁(今开封),后又拔掉了宋最后一个据点安丰(今安徽),把北方红巾军也镇压下去。但它的统治基础,也在各支起义军,特别是北方红巾军的沉重打击下趋于瓦解。此时,它仅仅依靠几支地主武装支撑残局,且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已是摇摇欲坠、不堪一击了。
至正二十七年门367)十月,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25万大军北伐,大军出发前,他亲自制定了一个周密的作战计划:「先取山东,撤除大部的屏障;再回师河南,剪掉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如此一来,天下形势为我所掌握,然后进兵大都,元朝势孤援绝,可不战而胜。」
北伐战争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当年十一月,徐达就率军推进到山东,平定了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又胜利进军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将领纷纷归附。至第二年三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元大都的战略已告完成。
朱元璋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退在后方稳步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做好了战前的物质储备,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时他的实力已经是无人能敌了。他在这个过程中,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充分体现出他出色的战略决策意识。
◎就地取食,以战养战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在一次战争中不进行第二次征兵,也即不再次征发兵役;不为作战部队第三次运粮,也即不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取之于国内,由国内供给制式兵器装备;粮草则到敌国去夺取,靠在敌国或邻近战场的国家征集和采购,借以保证军食的供应。这样,军队的粮草给养供应就可以充足了。
精读
战争依赖于经济。奥国名将有一句名言:「作战第一要素是钱,第二要素是钱,第三要素还是钱。」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纵观古代历次著名战役,为将者无不视后勤补给(特别是粮草)为生命之源、胜利之本。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俄国人坚壁清野,拿破仑在粮食告罄、御寒无衣的情况下,被迫惨败而归。现代战争,如越南战争,美国耗费了近千亿美元,大伤国家的元气,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反映了他取之于敌、用之于战、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因粮于敌」是孙武重要的军事经济思想。「因粮于敌」主要讲深入敌境作战,夺取敌人粮草,就地补充给养的后勤保障思想。古代战争消耗主要在粮草上,加上当时运输手段落后,组织远道运输十分困难,同时运输线还往往是敌人攻击的目标,因此,粮草补充对军队、对国家都是一个沉重负担,造成劳民伤财,国困民疲的状况。这都是由于远道运输所造成的。基于这种情况,孙武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强调指出:「故智将务食于敌」。这样做可以减轻本国负担,免除运输的压力,而且有较高的保障,这实际上是鼓励将士们就地取材。由于后勤补给是在敌国就地解决,这样就极大地减轻了本国的财政开支和人民负担,使战争能够按照己方的意图,顺利地进行下去。
孙子这种「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办法,与商业活动中「借地生财」、「借钱生钱」是一致的。在企业生产、商业经营中,「因粮于敌」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人类生存须臾离不开环境,而环境是个难以预测的变数,人类无法抗拒环境,我们只能随环境之变而随时随地变换生存方式。虽说人类有时可以改造环境,但那只是微弱的一点点,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环境的变化少有规律,而人生的应变方式应该是有术可循的,而且应高招迭出。环境的变化可以对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是造成人生之变的一种外在张力。
1984年,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洛杉矶举行,尤伯罗斯就任洛杉矶奥委会组委会主席,主持筹办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应聘经营奥运会不久就公开宣称,政府不掏一分钱的洛杉矶奥运会将是有史以来财政上最成功的一次。尤伯罗斯夸下如此海口,使不少举办过奥运会的人士目瞪口呆。
众所周知,举办现代奥运会是财政上的一场灾难。自从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庞大、奢华和浪费,成为举办奥运会的一种时髦和趋势。举办一次奥运会要几亿美元的投入,已属于见怪不怪的现象了。尤伯罗斯如此说法,难怪人们不敢相信了。
其实尤伯罗斯决不是口出狂言,他已成竹在胸。尤伯罗斯查阅了历届奥运会举办情况的资料,他看到,前几届奥运会之所以耗资巨大、亏损严重,主要是由于必须要负担庞大的建筑设施成本。他看到洛杉矶有现成的各种运动场地,同时,这里三所大学的学生宿舍可以作为选手下榻的奥运村,所有这些基本的大宗项目几乎都不必另行建设。剩下的就是如何充实一些必要的设施了。尤伯罗斯决定实行各个项目直接由赞助者赞助设施的办法。
与经济界的赞助者打交道是尤伯罗斯的拿手好戏。尤伯罗斯亲自谈判一宗宗赞助合同,运用他的推销才能,挑起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一开始,尤伯罗斯首先对赞助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些听起来苛刻的要求非但没有吓走赞助者,反而对赞助者具有了更大的诱惑性,结果是赞助者纷纷前来,一时间赞助成了一大热门。其中索斯兰公司最急于加入赞助者的队伍,甚至还没搞清它要赞助的一座室内赛车场是什么模式,便答应了组委会提出的条件。
最后,尤伯罗斯以5个赞助者选1个的比例选定了30家赞助厂商。这些赞助单位都欣然应允将使洛杉矶奥运会拥有最先进的体育设施。
数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是尤伯罗斯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成的。尤伯罗斯实行了美国三大电视网争夺独家播映权的办法,使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出资2.25亿美元夺得播映权。
尤伯罗斯还以7000万美元的价格把奥运会的广播转播权分别卖给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广播电台免费转播体育比赛的惯例被打破了。
1984年奥运会是奥运史上最成功的一次,这不但表现在财政上有所盈余,更表现于这届奥运会是奥林匹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尤伯罗斯以经营企业的手法筹办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后的历届奥运会也深深地打上了尤伯罗斯的印记。
「就地取材,以战养战」是古代用兵常采取的一种策略。洛杉矶奥运会之前的所有奥运会都是赔钱的,然而尤伯罗斯却看到了它的无限商机,他利用了以会养会的方式,拉赞助,卖播映权,不但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而由此也大赚一把。所以自1984年以来,奥运会的主办权亦成为各个国家争夺的焦点。
战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闰九月,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进,由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出发,首先攻克成武(今山东成武县)。刘邦的部队以砀山起义军为基础,加上征集来的陈胜、项梁的散卒,总兵力还不满1万人。十二月,刘邦引兵至栗邑(今河南夏邑县),收编了刚武侯的反秦力量4000余人,并与魏将皇欣、武满共同打击秦军,连获小胜。当时,秦军主力已由章邯带到巨鹿与项羽交战,由于秦军在黄河以南机动部队很少,而且连荥阳、洛阳、开封、南阳、函谷关、武关的重镇险塞,都没有增兵防守。这就给刘邦西进以可乘之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二月,刘邦北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遇到彭越率领反秦的农民起义军,两军协力攻城未克,刘邦乃引兵西进。
当刘邦经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时,有一位名郦食其的老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讨厌儒生,这时正由两个侍女在给他洗脚,就很随便地说:「让他进来。」郦食其一见刘邦如此傲慢无礼,也不下跪,只是躬身作了个揖。刘邦头也不抬,像没看见一样。郦食其就高声道:「足下带兵到此,是帮助秦打各路义军呢,还是帮助各路义军灭秦?」刘邦听他如此问话,便大怒道:「哪里来的书呆子,普天下的人在秦的暴政下受苦已够长久了,各路义军这才联合起来攻秦,怎么说是帮助秦打各路义军呢?」郦食其道:「既然要配合各路义军消灭暴秦,那么,你接见长者就不应该这样傲慢无礼。」刘邦听他出语非凡,立即停止洗脚,站立起来,整理好衣帽,恭恭敬敬地扶老人上座,虚心向他求教。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六国成败的原因。刘邦非常佩服,就问他怎样才能战胜强秦。
郦食其笑笑,然后说:「足下兵马不足万人,要直接深入秦地作战,就好比将头伸入虎口,危险得很!」
刘邦正为自己孤军作战、后勤补给困难重重而一筹莫展,急忙向郦食其求教,道:「刘邦才疏智浅,请先生指教。」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郦食其道:「兵法云:‘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将军为什么不到秦军的粮仓中去取运粮食呢?」
刘邦见郦食其话中有话,于是更加恭敬地向郦食其请教。郦食其慢吞吞地说:「我们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大粮仓——陈留县城,那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将军1万人马食用两年有余,将军何不挥师先取陈留,以解后顾之忧!」
刘邦道:「还请先生示刘邦夺取陈留的妙计。」
郦食其道:「我与陈留县令相识多年,愿凭三寸之舌去劝说他归附将军,如若不从,请将军夜间带兵攻城,我在城里作内应。」
刘邦连连致谢。
郦食其告别刘邦,径至陈留县城。县令见是故人,盛宴相待。席间,郦食其纵谈天下大势,以利害得失示以县令,不料县令却慷慨陈词,愿与陈留共存亡。于是,郦食其便大谈守城之计,县令高兴起来,连连与郦食其「干杯」,不久就喝得酩酊大醉。
郦食其灌醉丁县令,到了夜半时分,悄悄跑到城门下,打开城门,放刘邦的人马进入城中。可怜县令还在酣睡中就已成了刀下之鬼。
刘邦夺得陈留县城,打开粮仓,果然看见粮食堆积如山,当即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刘邦的部队有了足够的军粮,西进途中,不抢不掠,深得百姓拥护,队伍不断扩大。
三月,刘邦西攻开封未克,与秦将杨熊战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和曲遇(今河南中牟县),大破之,杨熊被迫败走荥阳。四月,刘邦攻占颍川(今河南禹县),然后北攻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封锁黄河渡口,由此南下与秦军战于洛阳东。洛阳东一战,刘邦失利,南出辗辕(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险道,退往阳城(今河南禹县)。这时,张良率韩国之兵跟随着刘邦。
六月,刘邦和张良南下,大败秦南阳郡守吕齮龄,吕齮退守宛邑(今河南南阳县)。刘邦急欲由武关进入关中,想绕过宛邑西进。张良说,「你只知急于入关,却不知秦军兵力尚多,据险自守。如今不攻下宛邑,宛邑守军从背后袭击我们,强大的秦军在前面阻击我们,太危险了。」于是,刘邦连夜引军绕道回来,把宛邑重重包围。吕齮无力抵抗,被迫投降。七月,刘邦由宛邑继续西进,连拔胡阳(今河南唐河县南)、郦析(今河南内乡县)等地,直逼关中东南门户武关(今河南西峡境内)。
同年八月,刘邦率数万大军兵临武关。这时,在河北战场上,项羽早已击溃王离军,章邯也已投降。秦王朝在行将灭亡之前,内部矛盾加剧,秦相赵高逼杀秦二世,遣使与刘邦谈判,企图和刘邦瓜分关中。九月,立子婴为秦王,去帝号,子婴计杀赵高,遣将扼守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阻止起义军进一步西进。峣关前据峣岭,后靠蒉山,地形险要,是由武关北入咸阳的最后一关。张良认为不宜强攻,建议一面设疑兵,一面利诱峣关守将。秦峣关守将果然叛秦,并表示愿和刘邦一起进攻咸阳。张良又说:「只是守将欲叛降我们,恐怕其士卒未必随从。不如乘其松懈发动攻击。」刘邦接受这一建议,乘峣关守备疏忽之际,绕过峣关,翻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十月,刘邦率军进至霸上(今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无力再抵抗,于是手捧皇帝玉玺,「素车白马」出城,向刘邦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所以,要使部队和士卒勇猛地冲锋陷阵杀敌立功,就要对部队进行政治动员,鼓起部队高涨的士气,激起士卒对敌人的愤怒仇恨之心理;要使士卒奋勇争先抢夺敌人的军需物资,就要使用物质奖励的方法。
精读
孙武反复倡导说,在夺取了敌人资财后,就要分出一部分奖励部下,是为「掠乡分众」,在攻取土地后,就要分与有功者,是为「廓地分利」。(【军争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这样可以达到激励士气的良好效果。激励士气的方法有智愚高下之分,只有掌握好其分寸尺度,灵活发挥,机智应用,可以让你在需要兵士拿出他们最大的力量,拼死效力时,派上绝妙的用场。
鼓励士气作为一种领导艺术,不仅适用于前线作战,而且也适用于安定环境的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有被尊重的欲望。运用这种心理,可以充分调动下级积极性,在竞争中展示自己的价值。
有个炼钢车间,任务总是完成不好,厂长为了让工人更好地完成任务,便下到该车间与工人一起加班,有厂长在,工作效率自然比平时要高。临下班时,厂长问一当班的工人,「我们今天炼了几炉?」「6炉。」工人回答道。于是厂长要了支粉笔,在车间的地面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字。夜班工人接班后,见这个6字便问怎么回事,日班工人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今天的工作成绩,是厂长替我们写的。」夜班工人听后非常不服气,憋足劲非要超过白班工人不可。第二天,白班工人接班时,见地上写了个大大的7字。白班工人也激起了比赛浪潮,到下班时,郑重地写下了一个特大的10字。炼钢车间的任务在工人的自觉的竞争中顺利完成了。
利用自尊、好胜心理,激发竞争意识,调动其积极性,比说教、劝解效果要好得多。
无独有偶,一位美国领导采用另外的激励办法,给予下属一种荣誉,从而发挥了下属的积极性。
美国一家纺织厂原来准备给工人买一些价格较高的新椅,放在工作台上休息用。这本是件普普通通的福利设施,但领导一动脑筋,竟变成了激励机制。工厂规定:如果任何人超过了每小时的工作定额,则在一个月内赢得椅子。颁发椅子的方式也很特别,工厂领导将椅子拿到办公室,请获奖的工人坐在椅子上,然后,在大家的掌声中,领导将他推回车间。这种「僧多粥少」的椅子,便成为工人竞争的目标。保住它和抢到它都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各种激励的办法很多,但总起来说其实就是两种:一种金钱,另一种是荣誉,当然荣誉的狭隘定义就是虚荣心。金钱是一种刺激性的,略带有一种强迫性,而荣誉的作用是在精神上,更容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荣誉激励法的成败还是要看客观的小环境和大环境。当人的物质欲望远远大于精神需求时,荣誉的作用变得非常渺小。然而在艰苦年代,精神力量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是因为,大环境中没有多少贫富差距。
因此,利用荣誉激励法首先要保证在具备大环境的基础上,人们相对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心理状态(科学家将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存、安全、价值三种需求)下,荣誉的作用才会凸现出来。
战例
公元前204年,韩信平定了魏国之后,黄河以北还有赵、代两个诸侯国。韩信又向刘邦提出一个消灭这两个诸侯国、夺取齐地、迂回包抄项羽的作战计划。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这一意见,拨给他3万精兵,并派张耳去协助他。
韩信在击破代国后,这时项羽正在猛攻荥阳。荥阳告急,刘邦只好把韩信的部分精兵都调到那里去,以加强荥阳的防守,而给韩信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刚征集来的新兵,人数也只有几万,但韩信并没有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这一年的秋天,正是秋高气爽的大好季节,韩信领兵抵达太行山,进逼赵国。
赵国实有十多万军队,但号称20万。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听说韩信率领汉军来了,便把军队部署在赵国西面的一个隘口——井陉口。
井陉口是太行山八个隘口之一。它的西面,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建议陈余说:「韩信攻灭代国,乘胜而来,锐气正盛,我们应该避开他的锋芒。」
接着,他向陈余献计说:「汉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是从远道而来,粮草得从千里以外运来。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无法并行通过。我带3万人马,抄近路夺取他们的粮草,并且堵住汉军的退路。您则率大军,深沟高垒,坚守不战。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这样不出十天,我们就会取胜韩信。」
李左车的这个计谋着实厉害。谁料想陈余是个书呆子,他骄傲自大,却又书生气十足。听了李左车的话,他不以为然地笑了几声,说:「讲道义的军队不使用诈谋奇计。何况兵法上不是早就说过‘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围歼它;兵力比敌人多一倍,就可以交战’吗?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他们从千里之外来攻打我们,已经极度疲劳了。像这样弱小的军队我们都避开不打,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那又该怎么办?再说,各路诸侯也会讥笑我们胆小,就会轻举妄动来进攻我们。」
陈余断然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马上率领军队,开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半夜里,韩信开始布置作战任务。他挑选了2000名手脚灵活的骑兵,每人带着一面汉军的红旗,趁天黑,悄悄地从山间小路绕到赵军大营侧后方隐蔽了起来。韩信对他们说:「你们埋伏在那里先不要动。等到我军后退,赵军离开军营追击我们时,你们就立即跑进赵军军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我们汉军的红旗。」
2000名骑兵秘密出发后不久,韩信又派出1万人马,开到了井陉口附近绵蔓河的东岸。
绵蔓河水深流急,汉军士兵们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一肚子疑惑。正在疑惑之时,韩信命令他们背靠河岸,摆成了一个「背水阵」,这使汉军将士们更加疑惑起来。
当赵军的将士们知道韩信在绵蔓河背水列阵,都讥笑起韩信来:
「都说韩信深通兵法,用兵如神。原来他就是这种水平啊!
「连起码的用兵常识都不懂。他把军队驻在河边,我们一进攻,看他们往哪里退?」
「退到河里喝水去吧!哈,哈,哈……」
「韩信真是个大傻瓜!」
赵军军营里高兴万分。汉军将士也难免议论起来:平日号称足智多谋的韩大将,这次怎么想出这么个阵形,是不是一时糊涂了?
东方出现了鱼肚白,天渐渐地亮了,不平常的一天开始了。
汉军主力在韩信的亲自统帅下,打着大将旗号,排列着队伍,朝井陉口开过来了。
陈余见此,兴奋地叫了起来:「来得太好了,我就是怕汉军主力不出来。今天一定叫韩信这小子有来无回!」
陈余一声令下,10万赵军将士在一片「活捉韩信、张耳」的叫喊声中,漫山遍野地朝汉军冲杀过来。
一阵厮杀。赵军人多势众,汉军看起来有点支持不住了。他们丢下旗鼓,在韩信、张耳的带领下,朝着绵蔓河方向退却。
赵军一见汉军撤退,紧迫不放,—正在这时,韩信带领主力部队退到绵蔓河边,跟原来背水列阵的1万汉军会合起来,回过头来,跟赵军重新展开了激战。
激战中,只听见韩信向汉军将士们高喊道:「我们后面就是急流滚滚的绵蔓河,没有任何退路。、如果不奋力拼杀,顶住敌人,大家就会被赶下水中淹死。弟兄们,让我们跟赵军拼个你死我活吧厂
【孙子兵法】品读
周广宇
历史
免费阅读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关注男生小说研究所,小编为你持续推荐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