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一首从小就会背诵的诗,要到中年后才能读懂,生活总是不易

2024-04-13历史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

01.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难,哀鸿遍野。

群臣上表,谏言宋神宗停止变法,一心想干点事的宋神宗左右为难,一时难以决断。

同年4月,曹皇太后和高太后向宋神宗哭诉,矛头直指王安石,责其乱国。

无奈之下,宋神宗只好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于是王安石回到江宁。

关于王安石变法,就算今天的学者们坐在一起,也会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说北宋亡于王安石,也有人说王安石是北宋的「孤勇者」。

不管怎样,历史上鲜有失败的英雄,但是北宋到了神宗时期,已经积贫积弱,再不改革江山易主是迟早的事。

所以要把这样一个罪名按到王安石头上,恐怕有失偏颇。

当时保守派以司马光、范纯仁、苏轼等人为主,就连欧阳修也对变法颇有微词,但是这些人在反对变法的同时,又提不出很好的解决策略,固步不前就是退步,而西夏、辽人、金人都在虎视眈眈,几次犯边都是以和谈为主,不惜赔偿。

甚至,司马光复相后,还把将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无条件割让了出去,以求和平,因此也有人说,北宋实亡于司马光和保守派。

在某种程度上,我更佩服王安石的勇气和魄力,以及超前的思想。尽管革新失败了,但失败的原因并非法制不健全、不合理,而是保守派的百般阻挠,以及官僚们各自为营,皆为自己的利益考虑。

值得一说的是,宋神宗其实是一个实干家,尽管连太后和皇太后都反对变法,可王安石罢相后的第二年,神宗还是决定重新启用王安石,继续推动革新。

我们就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作于王安石复相后途中,这也是有故事的一首诗。

02.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首先我们了解几个地名。

京口:即今日的江苏镇江市,靠长江边,瓜洲是对岸的一个小岛,不过现在已经没了;

瓜州:著名的千年古渡,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民间传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白居易曾有诗: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北郊,宋时称南京为江宁。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亲在这里定居。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而钟山就掩映在那几座山峦的后面;

春风和煦,吹绿了江南岸边的景色,不知这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返回家乡?

王安石这首诗,蕴含了多重情绪,既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又有浓厚的思乡之意,甚至还隐隐有壮士扼腕的悲壮之感。

二次升任宰相,变法要继续推行,保守派虎视眈眈,宋神宗虽然仍旧支持,可两位太后都不是好惹的主。

若是稍有差池,别说晚节不保,可能连性命都堪忧。

因此起句诗人写: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只隔」强调了很近,「数重山」又代表着阻隔,关联尾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禁让人觉得,王安石此一去,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么近的水路,依然不知道归期,悬着的不是前途,而是命运。

但是,诗人悲壮却不颓丧,对未来的路要怎么走,内心还是很坚定的,所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句,让整首诗变得温和起来。

在一片破碎与黑暗中寻找曙光,正是王安石这么多年以来所做的事,前路越是艰难,越要充满信心。

所以这首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诗,也许真的要到中年以后才能读明白。

引申到现实,从我们个人的角度看,许多人年初就踏上了拼搏之路,现代化交通工具发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回家,可是大部分人只有年尾时才能踏上归乡的路,与家人团聚。

这是生活层面的艰难,也是每个人必须背负的责任。

可不管生活有怎样大的压力,只要我们内心足够坚定,保留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就一定能等到花好月圆。

阅读更多经典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