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斯大林违背承诺,志愿军入朝前被紧急叫停,彭德怀:半洗手也能打

2023-12-31历史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毛主席这句豪迈的宣言被视作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心和目的,直到现在仍广为流传。但在当年的高层会议上,中国在决策是否出兵的问题上却陷入了分歧,最直接的原因是单以中国的实力难以与美军抗衡。这时候苏联的态度就尤为重要,但斯大林在是否援助中朝以及如何援助的问题上也出现反复,导致志愿军出动受到影响。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苏联态度出现了较大的转变。起初战局顺利的时候,苏联秘密提供武器援助,派出了3000多名军事顾问,人民军中每45人就有一名苏联顾问。而当美军地面部队加入战争,尤其是在仁川登陆,人民军呈溃败局面以后,苏联却急欲从战争中抽身,下令召回所有前线部队中的军事顾问,以尽量避免与美军的直接冲突。当时苏联国内也面临的着严重的困难,尚未做好与美军直接作战的准备。

因此,斯大林将拯救朝鲜的唯一希望寄托到中国身上,他认为中国有出兵的动机。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将第七舰队开入台海,严重危害了中国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又不顾中国多次严厉警告,越过三八线追击北朝鲜军。为了应对可能的危局,中国成立了以第13兵团为主体的东北边防军,兵力约26万余人。中国摆出了一副出兵的态势。

到9月30日,朝鲜形势愈发危急,人民军的几个主力师被分割包围,汉城陷落,美军开始在三八线以北地区实施空降。金日成不得不向斯大林求援,他在电文中表示:当敌军跨过三八线以北的时刻,我们非常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一支国际志愿部队,为我们的斗争提供军事援助。」

次日,金日成与朴宪永联名以亲笔信的形式向毛主席求援。

很显然苏联并不打算提供直接援助,斯大林在回复金日成的电文中很巧妙地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他对人民军大肆夸奖一番,认为北朝鲜完全有能力防御敌人进攻。对于军事援助一是绝口不提,而是推说:「我们必须首先同中国同志商量。」

同时他又致电毛主席,向中国提出出兵朝鲜的要求。他说:「如果您认为能够为朝鲜人提供援助部队,哪怕五六个师也好,就应立即向三八线推进,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

收到朝苏两方的求援信后,中国的态度又如何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收录了一份10月2日毛主席回复斯大林的电报,其中明确表示中国决定派兵入朝作战。但后来,经过专家考证,这封电报实际上当时并未发出。毛主席个人从一开始确实有出兵的打算,于是先起草了一份回复电文。但重大决策需要先经过集体讨论,在论会上,意见出现了分歧,便没有发出。

10月3日,毛主席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告斯大林:中国原本打算敌人向三八线进攻时,就出兵援助朝鲜。但是经过慎重考虑,出兵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中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另一方面,冲突扩大有可能将苏联卷入战争。中国暂时不出兵,但还要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尚未作出最终决定。并且打算派周恩来到苏联当面报告。

虽然是盟友,但是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时两个政治家也在不断试探。斯大林在试探中国出兵的决心,而毛主席则强调困难和影响,很明显就是想迫使斯大林也掏出点家当,援助一下中朝部队。罗申在转述毛主席的回复时也提到:中国无疑能派遣五六个师甚至更多的兵力,当然,他们需要装备一些反坦克武器和火炮。

10月4日,在中南海高层会议上讨论了出兵朝鲜问题。大多数人都反对出兵,并列举了种种困难。毛主席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刚刚从西安赶来的彭德怀由于会前不知道讨论内容,在会上并没有发言。

具体来看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困难。一是政局尚未稳定,虽然大部分地区解放,但部分海岛和西藏地区尚未解放,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土匪也很猖獗。二是中国经历了20多年的对外战争,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三是中美之间实力悬殊太大,中国出兵没有必胜的把握。

但不出兵的话,中国又面临着现实的威胁。当时东北是中国的大后方背靠盟友,是驻兵最少的一个大军区。中国一半以上工业在东北,而东北一半以上工业都在辽南的鸭绿江岸边。如果美军占领朝鲜,必然不会让中国安稳地发展。此外美军进驻台海也威胁着我国东南地区。

从情感上看,朝鲜人曾长期支持中国革命。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华北地区就有朝鲜义勇军,东北抗联当中也有不少朝鲜人。比较著名的是,八路军首任炮兵团团长武亭,他在长征路上为救党中央起过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中,四野有三个朝鲜师以及许多师以下建制的朝鲜族士兵。他们帮助了中国,中国不能在他们受到威胁的时候坐视不理。

会议结束以后,毛主席单独召见了彭德怀,向他阐述了当前朝鲜的形势。彭老总只说了一个「打」字。在次日召开的讨论会上,彭老总首先发言,他慷慨激昂地说: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他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

这次会议基本上统一了意见,即出兵援朝,并最终确定由彭德怀挂帅。彭总随即赶赴东北,准备志愿军出国作战事宜。彭老总到东北了解情况后发现,干部中普遍反映,我军装备太差,对美国飞机顾虑很大,希望能有一定空军支援配合。彭老总致电毛主席请示:「我军出动作战时,军委能派出多少战斗机,并由何人指挥?盼速示。」

当时中国自己没有能够作战的空军力量,作为军委副主席的彭德怀肯定是知情的,但是他为何又提出这样违背现实的问题呢?因为斯大林早就答应为中国军队提供空中掩护。

早在7月份,毛主席预感美军有可能在仁川登陆时,就在东北集中了12万兵力。随后周总理致电斯大林询问能否为这些兵力提供空中掩护。斯大林复电表示将尽力为入朝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掩护。8月起,苏联别洛夫航空师陆续抵达东北,该师装备122架米格15是当时苏军最先进的战机。同时,苏军在旅顺港、海参崴也驻有空军。这也正是毛主席能说服彭老总担任志愿军司令员的原因。

而周总理奉命前往苏联与斯大林会商,就是希望解决空军支援以及武器援助的事情。周陈述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困难,表示在获得苏联空军掩护以及武器装备援助的情况下才能出兵。但由于朝鲜战局恶化,斯大林害怕卷入与美国直接冲突,在这次会上推说苏联空军要2个月以后才能出动。

这就让中国陷入异常尴尬的境地,因为此前中方已经通知朝方计划将于15日出兵,且中国出兵作战是假设得到苏联空军掩护的基础上部署的。在得知斯大林的态度转变后,周总理非常失望,双方只能做出暂不出兵的决定。10月11日,斯大林、周恩来联名致电毛主席,建议部队不要入朝,如果已经入朝则在靠近中国一侧的山区,不要深入。

毛主席收到这份电报已经是北京时间12日下午了,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化,毛主席再次陷入焦虑。他决定再次召开会议就出兵问题进行讨论。并立即致电高岗、彭德怀:「10月9日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并要两人立即回京商议。

由于事情紧急,电报时效性无法保证,聂荣臻又命令总参作战部立即通过长途电话联系彭老总。直到当晚8时左右才联系上彭老总,聂荣臻在电话中焦急地说:「现在情况有变化!原定方案有变化!主席请你速回北京面谈。」

其时,志愿军已经完成了一切准备,彭老总也准备先期入朝与金日成会谈。但这一切都被一通电话和一份电报紧急叫停。

13日下午,毛主席又在中南海组织召开了紧急会议,这次会议仍然没有记录,但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仍然决定派兵作战。彭老总后来回忆起那次会议的情况:

毛主席问彭老总:「可不可以打,苏联现在不愿提供空军援助,是不是完全洗手?」

彭老总简单干脆地回答说:「这是半洗手,也能打。」

毛主席最后说:「即令打不过也好,他(美国)总是欠我们一笔账,我什么时候想打,就可以再打。否则,我们将来想再打,就无口可借了。」

大家再次统一意见:「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在前一两个月可以专打南朝鲜军,在朝鲜北部山区建立防御区,等待苏联空军支援。中国仍决定继续出兵的消息告知苏联,这种大无畏精神多少让斯大林有些感触。斯大林回复同意派出16个团的飞机掩护,但是仅限于中国领空,两个月后也不打算进入朝鲜作战。

这实际上相当于不提供掩护,跨过朝鲜进入中国境内轰炸则意味着战争扩大,极有可能把苏联卷入战争,这也是美军极力避免的。虽然难题再次摆到中国领导人面前,但当时志愿军已经箭在弦上,最终于10月19日起分批跨过鸭绿江。

实际上,11月1日,苏联战机便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领空作战,就说明苏联当时是有立即出动的能力的。在抗美援朝战争,苏联因担心卷入与美国的冲突,以及先进战机被俘虏等,只让苏联空军在清川江以北地区掩护志愿军后方交通。苏联空军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米格走廊」成为美军轰炸机的禁飞区,为志愿军后勤运输提供过极大帮助。但苏联战机从未参与过前线作战。

在短短几天内,斯大林的态度为何又出现了一次180°大转弯呢?一方面,他确实被中国出兵的决策所感动,此后也一改对中国不信任的态度,在以后中国向其提出援助请求时,基本上都会支持。第二个是,当时志愿军在云山战胜美军,表现出了相当的实力。后来彭老总也经常对部下说:

斯大林说的空军没有准备好,并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斯大林对我们能不能打胜这场战争有怀疑。

在与美军实力悬殊,又没有苏联空军援助的情况下,毅然坚持出兵朝鲜,这个决策需要极大的勇气和魄力。而事实也证明,当年出兵的决策是正确并且极具远见的。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保卫了自身的安全,还获得了苏联的信任。中国军队在战争中得以快速实现现代化,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