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一战定天下——淮海战役(7双堆集)

2024-07-27历史

只知道读书的呆子

11 月 23 日深更半夜,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三位常委刘、陈、邓,一起给华东野战军「粟陈张」发了电报:「打黄维的时机特别好,因为李延年、刘汝明还是慢吞吞不往前,所以我们觉得除了王张 11 纵之外,让粟陈张再拿两三个纵队去防着李、刘,至少用四个纵队参加打黄维的战斗,只要黄维全部或者大部分被消灭,这比消灭李、刘更有好处。」

第 18 军军长杨伯涛他们提议,马上更改原先定好的推进路线,赶紧往西南边的固镇靠过去,这样就能和李延年的第六兵团会合,接着再考虑接下来咋打仗。可黄维拿不定主意,毕竟这违背了南京「国防部」的指令。

兵团十多万人,都得等着这位司令官下命令。黄埔一期的「书呆子」一直犹豫到后半夜三点,最后总算决定向固镇「转进」,还派通讯军官分别给各军传达命令。可就在各军收拾部队准备出发的时候,因为派去第 85 军的一个通讯参谋「失去联系」,黄维害怕泄密,又把行动给叫停了。

在这要命的时候,黄维带领的部队既不前进也不后退,整个兵团扛着枪排着队等着新指令,这简直就是战场奇景,其他那几个军长又气又急却毫无办法。巧得很,这个「失联」的参谋半道迷路被解放军给俘虏了。解放军马上就清楚了 12 兵团全部的撤退计划,提前做好了安排。

到 11 月 25 日下午 4 点,第十二兵团「武装待命」了 13 个小时,黄维这才正式下令往固镇出发。这时候,中野已经把第 9 纵队调回来了,用全部六个纵队、三个独立旅,还有其他配合作战的地方武装,把黄维给战术包围了。

双堆集

1948 年 11 月 26 号,国军的 12 兵团被困在了叫双堆集的一小块地方。这是淮海战役开始后第二支被围住的国军大部队。刚形成包围圈的时候,12 兵团本来还有机会冲出去。黄维开军事会打算让 4 个师一起朝着解放军防守的南边进攻,盼着能一下冲出去。这时候 110 师的师长廖运周站出来讲:「双堆集地方小,4 个师的队伍不好铺开,自己愿意带着 110 师冲在前头给兵团闯出一条活路」。黄维听了特别感动,马上就说「廖兄还想要啥装备,兵团部都给」。可他不知道廖师长是咱共产党的地下党,这时候已经准备在阵前起义了。

1927 年的时候,廖运周就入了共产党,在敌营已经潜伏了 20 年。1937 年 110 师组建起来,廖运周慢慢当上了师长。接下来的几年,廖运周使劲发展部队里的积极分子,把反动军官给排挤出去。到 48 年,110 师一半士兵和大部分军官都是思想进步的,还有不少秘密入了党。廖运周自己也多次联系组织要发动起义,可组织一直回复「现在时机不行」。如今黄维被围住,廖运周总算等到了发动起义的最佳时机。

原本黄维打算让 4 个师冲破中野 6 纵的防线。廖运周通过联系人跟中野取得联系,把黄维的突击安排和时间都透给了中野。中野 6 纵马上调整了防御部署。双方商量好 110 师起义官兵左手缠白布迅速穿过 6 纵防区,接着 6 纵合拢包围圈攻打后面 3 个师。

27 号起义那天,战场上起雾了,110 师的 2 个团跟军官团在解放军「帮衬下」跑出了包围圈,顺带还弄走了十几门榴弹炮。为了把黄维糊弄住,廖运周「突围」的时候不停地给黄维发电报讲:「一路顺溜,没一点阻碍。」这时候黄维还等着突围成功的喜讯呢,可很快跟进的 18 军 118 师跟黄维报告:碰到共军强大火力的伏击,损失老惨了。因为提前清楚了国军突围的方向和安排,6 纵的火力准备特别充分还特精准,后面跟着的 3 个师部队让 6 纵突然来的火力给打懵了。12 兵团这次突围没成,到这时候黄维还觉得 110 师突围成功了,只是队伍被打散联系不上。

虽说 110 师起义的人数不多,总共才 5000 来人。可这对 12 兵团的士气造成的打击极大。自此,国军土木系最后的精锐就要在双堆集被埋葬了。

横冲直闯

粟裕大将特别会抓战机,敢打其他将领不敢打的仗。有个很突出的地方就是能极度地调动兵力,就算解放军人数不占上风,也能靠部队的运动和调度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兵力优势。豫东和淮海战役把这体现得特别充分。(说个题外话,粟裕刚到华野指挥的时候,下面的指挥官不太理解他的作战想法,一般人确实也跟不上粟裕的思路。像粟裕总让部队大范围调动,来回跑,去找敌人的漏洞。曾经就有纵队司令在电话里直接怼粟裕:「你们在地图上随便划两下,下面的兵腿都要跑断了」。所以华野整风时专门要求华野的纵队首长得服从粟裕的指挥)

在华野打算最终解决黄百韬兵团的时候,战场南线的情况其实相当严峻。陈赓的 4 纵虽然阻击了 12 兵团,中野的口袋阵也初步弄好了。可中野使尽浑身解数也只是能保证围住黄维。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带着 5 个军呢。徐州的孙元良兵团和邱清泉兵团的一部分还南下打算重新夺回宿县。要是宿县被他们夺回去了,那徐蚌之间国军的退路就通了。正在南面围着黄维的中野就会有大危险了。

粟裕老早就瞧出这个危险了,在黄百韬就剩那么一口气的时候。粟裕就把 2、6、13 纵抽出来南下拦住李延年、刘汝明部,另外让中野 11 纵归队。2、13 纵本来是在碾庄围攻黄百韬兵团 100 军的。伤亡不算重,在 11 月 19 日就差不多把当面敌军给肃清了。粟裕调兵一直都是能提前想好两三步。阻击邱李兵团时就留了 5 个纵队准备包抄。现在黄百韬还没解决呢,就想着把攻坚任务轻松点的部队撤下来,准备投到南线去支援中野。有时候真是对粟裕大将的调度本事佩服得不行,这么紧张的战场形势,20 号出发的时候 2、13 纵还休整了半天。后面几天华野战士靠着两条铁脚板使劲往南面战场跑。

参加碾庄最终攻击的 9 纵,战斗一结束,就接到命令马上朝西南去,准备阻拦从徐州南下的敌人。华野部队打了十几天仗,累得不行,没怎么休息就得投入下一场战斗。个别战士进攻时抱着炸药包都能睡着。不过解放军累,国军也累。这时候特别紧急,华野和中野的官兵克服了好多困难,成功把南上北下的敌人挡住了。

25 号那天,斗志昂扬的华野南下部队不但扛住了北上国军的攻击,还逮住了李延年的一部分队伍,消灭了一部分敌人。南面的敌人被控制住了,可北面负责拦截的徐州国军里的两广纵队却碰上难题了。

在国军南北两路一同推进的时候,北边负责打通徐蚌线的主力是孙元良兵团和邱兵团的一部分。平常来讲,孙元良兵团的进击那叫一个疯狂,正对着孙元良的是华野两广纵队,这两广纵队的主力是来自两广地区的东江游击队。抗日战争结束,国共签了双十协议,华南各省的游击队就北上了。这些来自岭南的战士被编进了华野两广纵队。虽说纵队是军级编制,可两广纵队就只有 3 个团,每个团也就 2 个营。孙元良兵团稀罕地白天黑夜都进攻。碰上像打了鸡血似的孙元良兵团,只能一步步往后退,孙元良的部队一路冲到了卢村寨一线,再往南走就能和黄维兵团会合了。

作为国军有名的「飞将军」孙元良,那逃跑的本事可是厉害得很。北伐的时候从南昌开溜,37 年南京沦陷,孙将军能伸能屈,在妓院躲了好几个月,最后还是跑掉了。孙元良虽说一路都在逃,可手下的兵却越来越多,足见国军选人才真是「别具一格」。如今黄维被困住,宿县被解放军占了。孙元良感觉到徐州的国军要完犊子了,所以跟打了兴奋剂似的拼命朝南打。比国军主力的邱清泉表现得可抢眼多了。

28 号,眼瞅着孙元良马上要冲破两广纵队的防线了,这时候华野的 9 纵及时来了。9 纵的官兵们也不顾累,马上投入阵地战,把国军的进攻给打退了。要不是 9 纵赶到的及时,那飞将军可就真跑了。

这会儿,淮海战役的前沿又有一个强大的敌军集团被围住了,徐蚌两头的几十万国民党军队被华野牢牢地困在那儿。这就像绞索在逐步收紧。南京的蒋介石压根没想到,才不到 1 个月的工夫,徐蚌之间几十万国民党军居然把仗打成这副德行。早知道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地把徐州的部队撤到淮南去。

遭受挫折

12 兵团被围住以后,中野这边所有人信心满满,士气特别高。就连部队的首长都认为马上能把 12 兵团给解决掉。28 日,刘邓在给中央的电报里讲了。

用 2 到 3 天就能把战斗搞定

但是 12 兵团的战斗力远超中野原本的想法。12 兵团下面的 18 军那可是国军嫡系里头的嫡系。有着 24 辆坦克 ,44 门榴弹炮,32 门野炮,47 门山炮,40 门战防炮,847 门 60 以上口径的迫击炮 ,还有大小汽车 500 辆。光是下面的 2 个 105 美制榴弹炮营的火力,就比中野全军都强。黄维被围的时候还放话,说共军来打也打不动他们。同时,黄维搞车轮战,让部队轮流用重炮轰击中野防线,想突围出去,这给中野带来了很大伤亡。头两天的仗打完,中野领导觉得 12 兵团确实不好打。

评估过包围圈的实际状况后,中野的领导又给中央发去电报,承认他们低估了 12 兵团的作战能力。双堆集这场战斗会是长期围困的情形,还得华野支援一些部队和重火力,为能长期围困住,不让 12 兵团跑掉。中野也学着华野围困黄百韬的办法——使劲挖交通壕。解放军指战员明白「多流汗、少流血」,拼命挖,总攻开始前,坑道都长达 70 公里了。中野的交通壕不光能节省冲锋时间,还做了不少改进,交通壕里、观察哨、防坦克壕,还有卫生院、厕所、能表演节目的娱乐场所啥都有。官兵从残酷战斗里退下来能立刻休整。从辽沈战役打锦州、华野攻打碾庄到双堆集,解放军围困国军重兵集团已经形成「流水线操作」的模式了。

另外,因为火力不够,中野官兵开创性地搞出了一种土炮,大家都叫它没良心炮。

主体就是个空汽油桶,往里面填上发射药,再把捆成圆盘形的炸药包放进去,接着点燃发射药,就能把十公斤的炸药包扔到 150 到 200 米远的地方。靠着交通壕,在离敌人不到 200 米的地方点火,威力可大了。因为两军离得太近,12 兵团的火炮完全使不上劲。步兵也只能瞅着,最后就那么看着解放军慢慢地缩小包围圈。

12 兵团是全美械的,火力挺强。不过美械军团有弱点,就是太依靠后勤了。就 49 年以前旧中国那道路状况,还有国军的后勤保养水平,很难满足重装兵团长时间对粮弹的需要。12 兵团被围一周后,突围的劲头明显弱了,再加上中野慢悠悠地挖沟,逐步蚕食国军的阵地。就算是最厉害的国军主力,军心也开始不稳了。

11 月末 12 月初的时候,18 军曾经的上司胡琏两次独自飞到双堆集,12 兵团的士气因而振奋了一下。可这就是 12 兵团最后的昙花一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