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1年,许世友与前清大内高手论功夫,揭开其20米内躲过子弹之谜

2024-08-09历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武术高手辈出,许多人的传奇故事流传于世。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前清大内高手宫宝田。据说,他曾在20米开外成功躲过张作霖射来的两枪,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武艺。这个离奇的故事引起了当时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浓厚兴趣。为一睹宫宝田的真容,许世友不远千里,专程前往宫宝田的家乡拜访。在这次拜访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宫宝田的绝技又是如何被许世友识破的?

一、奇人宫宝田:八卦拳宗师躲枪绝技的由来

山东青山村,地处偏僻,村民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村落里,诞生了一位武林奇才——宫宝田。他从小就对武术有着异乎寻常的天赋,13岁时进京城做学徒,不经意间结识了王府护院总管尹福,由此踏上了习武之路。

尹福见宫宝田聪敏过人,对武术如痴如醉,便将他收为徒弟,日夜传授功夫。几年后,尹福将宫宝田引荐至紫禁城,拜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为师。董海川乃是清咸丰皇帝的武林总管,将道家八卦掌与少林拳融会贯通,创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八卦游身连环掌"。

宫宝田虽资质平平,却格外用功。他骨骼纤细,身手矮小,然而热忱执着,加之聪慧过人,很快就得到董海川的赏识。董海川不但亲自将八卦掌绝学传授于他,还将自己毕生心血总结的【八卦拳谱】尽数相授。

功夫有了根基,宫宝田日臻精进,终于在17岁那年被征召为清廷带刀侍卫。一年后,他凭借过人的武艺和忠心耿耿的品行,被破格提拔为大内武术总管,守护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安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宫宝田力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路逃亡西安,展现了高强的武功和护卫本领。慈溪太后对宫宝田加以重赏,可宫宝田心中只有苦闷。他深知这场战争彰显了清王朝的无能,早晚会被推陷。

果不其然,光绪和慈溪太后双双辞世后,宫宝田在1905年就选择还乡,在家乡村子里传授八卦拳入门功夫,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可是,真正让宫宝田名声大噪的,却是1922年的一件事。那一年,军阀张作霖听闻他的大名,便派人请他出山,任奉军武术总教练兼贴身保镖。当时的张作霖号称"枪法百步熄香火",宫宝田一开始也被他的谦卑外表所迷惑,直到张作霖让他当靶子试一试实力。

20米开外,宫宝田用右手挑高毡帽,高喊"123开枪!"张作霖果真举枪连开两枪,宫宝田却在一声令下便消失无踪。当张作霖准备开第三枪时,竟听到宫宝田在背后说话,吓得手足无措。从那一刻起,张作霖对宫宝田肃然起敬,百依百顺。

二、许世友考校宫宝田绝技的真伪

宫宝田的武艺传闻久矣,然而世人对其20米内躲过子弹的绝技却一直存疑。许世友作为当时胶东军区的司令员,武艺高强,早就听闻了宫宝田的大名。他虽然未见其人,但对这种看似神乎其技的本领心存狐疑。

正当他思忖间,一名军士突然跑来报告,说是有人自称是宫宝田的弟子,要见许世友一面。许世友闻讯,不禁心生好奇,遂命人将其请入。

那人进来后,仅是微一施礼,就开门见山说道:"小人是宫宝田的入室弟子,特来禀告大人,师尊已年逾八旬,眼看就要升仙,希望能够一睹大人的武艺,并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许世友听后陷入沉思。宫宝田的绝技虽远播,但恐非等闲之辈可比,如此贸然前去,难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另一方面,他也有些怀疑宫宝田所谓"绝技"的真伪。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去宫宝田的家乡探个明白。

次日一早,许世友带领亲随数人,乘马前往山东青山村。一路上,他都在盘算着和宫宝田交手的对策。毕竟宫宝田曾是清廷的大内高手,他的武功定非同日而语。

行至村口,只见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几个步行的老者见了许世友的军队,连忙避在一旁,面露惊惶之色。许世友赶忙下令止步,自己携两名亲随,步行前往宫宝田的住所。

推开院门,只见一老者正在练功。虽年已八旬,但动作精准有力,看来是一位老道高手。待许世友跨入院中,他才住手,微一躬身,说道:"宫某有眼无珠,望大人恕罪。"

许世友打量四周,发现地上已布置好一块靶子。他看向宫宝田,说:"在下久闻阁下大名,特来一见。不知阁下可愿赐教一二?"

宫宝田笑了笑,说:"晚辈的三脚猫功夫,哪里是大人能学的?不如大人先展示一番武艺,晚辈在一旁粗通评点便是。"

许世友见宫宝田谦逊有礼,不禁对他生出几分敬意。他点了点头,随即抽出佩刀,摆开架式运气。刀光霍霍,势若疾电,每一招都力拔千钧,威不可挡。

宫宝田在一旁看得目不转睛,竖起大拇指赞道:"果然是一代名家!晚辈这就请教大人一些刀术上的疑窦。"

他说罢,主动上前切磋起来。只见二人你来我往,旗鼓相当,场面相当激烈。良久,许世友甩出一记冷门绝招,宫宝田险些没挡住。

他赶忙后退几步,不住摇头赞叹:"果然是宫宝田老臣眼拙,望大人指教。"说罢,他转身招呼手下,将一顶老旧斗笠捧了过来,戴在头上,缓缓行至20米开外的靶旁。

许世友眉头一挑,料定宫宝田要显绝技了。只见宫宝田提气凝神,右手挑起斗笠,高声喊道:"123,开枪!"

三、师徒殊途同归,交流切磋武艺

许世友一声令下,手下便各执一杆长枪,同时狙击宫宝田的头顶斗笠。宫宝田闻声,身形微凛,斗笠竟如在顷刻间凭空消失,枪尖只击中一片空气。

许世友和左右亲随面面相觑,一时无语。待宫宝田重新现身时,他们这才回过神来,纷纷鼓掌赞叹。宫宝田这一手"游身避实"的确是出神入化,堪称武学绝顶。

许世友上前一步,郑重说道:"果然名不虚传,老前辈的武艺超绝人寰。晚辈今日有幸一见,实在三生有幸。"

宫宝田笑着摇了摇头,说:"世友兄言重了。老朽年过八旬,当年的一身好手艺儿早已不在,方才那一手只不过是些年轻时练就的皮毛而已。"

许世友见他谦逊有礼,不禁更加钦佩。他连连摆手,说:"老前辈切莫谦虚。晚辈穷其一生,也难及老前辈如此境界。今日一见,确有诸多长进。"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渐渐话题开阔。原本是前来考究宫宝田绝技的许世友,无形中已成了宫宝田的入室弟子。二人畅所欲言,你道我详,对于武艺的体会和心得毫无保留地交流切磋起来。

许世友不时挥洒自己的少林刀法,赞叹宫宝田的八卦拳路数精湛绝伦。宫宝田则频频夸赞许世友的刀法沉稳犀利,指出了少林武学的特点和长处。

二人渐渐投机,宛若相识已久的知己好友。待到天色将暗,方才惊觉时光飞逝,一个师徒的缘分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来。

宫宝田请过许世友进屋分晌,敞开心扉,娓娓道来自己半生习武经历。他说起入宫习武的艰辛,讲起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的高超武学,又说到为慈禧太后驱敌的护卫经历,无不令许世友侃侃而谈,如获至宝。

最后,宫宝田缓缓摇头,有些失落地说:"可惜了,可惜了。老朽今年已是八旬老人,当年的一身功夫所剩无几,今后也难有更上层楼的希望了。"

许世友听了,微一凝神,缓缓说道:"老前辈切莫这般说。纵然年岁渐高,但武学正道,源远流长,永不止步。况且老前辈的武学根基了得,只需将心一力放在弘扬正道上,必将福泽苍生,垂范万世。晚辈虽然比老前辈晚生几十载,但也志在传承正宗武学,庶几不愧为少林门人。倘若老前辈不嫌弃,不如…"

两人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决定自此薪火相传,携手并肩,共度艰难时世。这一夜,宫宝田和许世友促膝长谈,谆谆教诲,把武学上的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对方,也从对方身上获益匪浅。一对师徒就此结下了武林的不解之缘。

四、延师从徒,武林薪火相传

自那天相遇后,宫宝田与许世友的师徒之情日益深厚。二人对武学的探讨渐入佳境,宫宝田的八卦拳和少林刀法也在不断融会贯通之中,孕育出全新的武学风格。

许世友常在宫宝田家中久住,二人师徒手把手切磋武功,不分彼此。有时,他也会在宫宝田的指点下自己锻炼,努力将八卦拳和少林武学的精髓融会贯通。

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许世友自幼就心怀大志,立志将正统武学发扬光大,而宫宝田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师。从宫宝田身上,他汲取到了八卦掌和清朝武术的精髓,也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武学理念。

双方虽分属不同的门派武学,但都对彼此的功夫由衷钦佩。宫宝田赞许许世友少林刀法刚猛有力、变化精妙;许世友则对宫宝田八卦拳轻灵飘逸、变化莫测赞叹不已。两人就连对待武学的态度都不谋而合——舍弃门户之见,发扬正统,大公无私,才是武学应有的风范。

难怪宫宝田对许世友赞赏有加,多次直言:"世友乃是少林高徒,实乃武坛奇才。老朽有幸得遇,实在三生有幸。"

而许世友也同样对宫宝田钦佩备至,时常说:"前辈乃八卦掌的正宗传人,老臣焉敢不虚心学习?"

就这样,二人相视而行,携手共铸武学大业,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快乐的岁月。

宫宝田岁数渐高,行将就木,他便决定将毕生心血尽数授予许世友。于是,两人遍访当年的旧地,重温往事。

他们首先返回董海川曾经的居所,那里已是一片土丘,当年的宫阙荒芜不堪。宫宝田眷恋地望着周遭的景致,缓缓吐露心声:"当年老师留下的心血,如今只怕也要随风而逝了。幸而当时有赐教于我,如今才得以薪火相传。"

许世友闻言,顿时百感交集。他急忙伏身跪下,说道:"前辈所言极是,晚辈今后必将竭力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正统武学!"

宫宝田点头微笑,随即携许世友再往紫禁城而去,重游当年为慈禧太后护卫的老地方,依稀回忆往昔岁月峥嵘。

待到回程,宫宝田已是气力渐竭。但他仍旧咬牙坚持,一一将自己所知的武功秘笈、武林典籍悉数传授于许世友,生怕有疏漏遗憾。

直到临终,宫宝田才长长舒了口气,对许世友说:"世友啊,你我虽同属少林和八卦两大门派,但武学正道,原本无门无派,只不过是后人杞人忧天,生生将它分割成两途而已。我八卦拳融汇道家哲学,你少林刀法出自佛门,但其本源均出自至善,皆可归于正道。"

"今日,咱们已然携手相扶,将两家武学融会贯通。从此以后,你我桃李满天下,门人遍布武林,必将让武学正道继续在世间昌盛。你我二人,不啻为武林中人,责无旁贷。你可要铭记,发扬光大正统武学,为有识之士树立终身楷模!"

五、武学正道,传承万世

宫宝田离世后,许世友深感重任在身,决心将师徒二人共同创立和发扬的武学理念传播开来。他立志要在中原武林中扬正统武学的正道,让包括少林和八卦在内的各家各派武功能够薪火相传、代代相授。

许世友在胶东一带云游数载,广收门人。他严格遵循宫宝田的教诲,以"武德为先、发扬正道"为宗旨,诲人不倦。无论是少林寺的年轻僧人,还是本地习武的汉子,只要志同道合、志在修身,他都欣然收下,并一视同仁。

这些门人无分门户,个个满怀报国之志,志在将武林正统发扬光大。有武学高手弃绝门户之见,拜入许世友门下;也有一些汉子虽然未习过武艺,但性格忠厚爱国,他们也不放过。

许世友不分门户,只重品行。他采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方式教导门人。对于天资聪颖、武功高强之人,他以八卦拳和少林刀法的精髓作为根基,融会贯通各家之长,创造出独特的武术体系。而对于一些武学初阶的门人,许世友则循序渐进,耐心教导。

有几个门人以热忱踏实著称,许世友便专门传授他们宫宝田生前所授的绝学。他说这些门人虽然天赋不算出众,但勤恳好学,将来必将成为武林中坚。

就这样,在许世友的辛勤培养下,各路英雄好汉被他一一拥入怀中,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武林力量。

许世友将这股力量统称为"正道门",寓意要发扬正统武学,树立武德精神。他谆谆教导弟子们,武术之道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在于修身立德、扶危救民。每逢清明或其他节日,许世友便会带领众徒重回宫宝田的故乡,祭拜恩师遗迹,缅怀二人当年并肩作战的岁月。

就这样,在许世友的倡导下,正道门迅速发展壮大,门下遍布华夏大地,声威赫赫。无数武林人士都被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武德所折服,纷纷投身于正道门的行列。

有人问及正道门的正统,许世友笑而不答。他只是沉吟片刻,开口引用宫宝田的一句古训:"武学正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意指修习武学只是一个开端,要担当起武林正道的使命,还任重而道远。

这一番话,深深印在了正道门弟子们的心中。在许世友的精心培养下,他们个个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终于将正道门推向武林巅峰,成为整个武林的中流砥柱。

正统武学借此机缘得以恢复生机,在中原大地上重新焕发光芒。正道门的威名日益响亮,久而久之,许多人提及"正道",便自然而然地与正道门门下武学家联系在一起。从此,武德和正道的旗帜在华夏大地上高高飘扬,成为武林人士心之所向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