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刘伯承破长蛇阵之谜

2024-03-01历史

1947年7月,刘伯承将军率军一战曹县,再战郓城,再夺定陶,令国民党南京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在日记中惊呼:「刘伯承以第一、二纵队在巨野以北牵制,以三、六等纵队南下略取曹县、定陶等地。」

这一仗打了12天,蒋军连连折损,直到战斗结束,蒋军才勉强猜到了刘伯承将军的部署,然而依旧无法摸清他的真实意图。

刘伯承在歼击蒋军西集团时,王敬久正从山东赶来指挥东集团。蒋介石催促他去郓城搜索敌人并主动攻击。王敬久从金乡出发,经过公路运输,最终形成了一个一字长蛇阵。

一个师在最北的六营集,一个师在居中的独山集,一个师在南边的羊山集,而王敬久本人则率一个师和一个旅守在金乡城内。

这个长蛇阵上的各师之间相距约20华里到30华里。王敬久无法判断刘伯承的下一步行动,不知是策应陈粟大军、直逼徐州,还是「西进」。

因此,他不敢轻举妄动。虽然王敬久的阵势看似稳扎稳打,但由于这三个点除羊山集外都是荒野小镇,地小兵多,难以发挥。

特别是蒋军长途跋而来,没有工事屏障,不利防守。刘伯承抓住战机,于7月10日攻下定陶后,各纵队都已准备就绪。

刘伯承于7月11日下令分割包围并各个歼灭敌军。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各部队星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向指定地点前进。有一支纵队甚至在一夜之间急行军达140华里,成功将敌军的三个师分别包围于六营集、独山集和羊山集。

刘伯承智勇双全,他命令冀鲁豫军区那两个独立旅,深入到万福河以北地区,阻击王敬久的北援行动。对于这场战斗,多年来的研究者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一字长蛇阵,是兵家所忌,会受到重创。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引用了中国兵法老祖宗孙武子的话:「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刘伯承深受孙子兵法影响,但他并不迷信孙子,而是灵活运用,充分发挥个人才智。

在实战中,他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用兵神速,见机行事。他迅速洞悉到,当蒋军的西集团(左路)尚存时,东集团(右路)并非一个独立的阵势,而是一把钳子中的一部分。

只是在刘伯承成功打掉左钳,右集团变得孤立后,敌人的右路阵势才真正暴露出来。换言之,刘伯承创造出了这个阵势,并在创造的瞬间抓住了机会。

刘伯承在【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中,详细讲述了他们是如何把敌人的三个师分割包围的。他说:「在7月7日至10日,我们攻克了郓城、定陶、曹县,全歼了左路守敌,使敌人的三个师成为了一条孤立的长蛇阵,分布在巨野东南,金乡西北的六臂集、独山集、羊山集。

这时,我们各纵队都已经腾出手来,于是迅速将敌人三个师分割包围。」这种灵活的战术,展现了我们的指挥才能和行动速度,真是神速至极,灵活至极。

如果目光迟钝,指挥呆笨,就可能错过这个机会,让敌人逃脱。刘伯承的这种行动,使得这条长蛇阵一下子就被切成了三段,真是迅雷不及掩耳。

王敬久慌了手脚,处置紊乱,他先是命令北面那个师向南,南面那个师向北,一起向中间那个师靠拢,企图形成核桃,避免被歼之灾。

奇怪的是南北两头都没有动,唯独中间那个师却向北。虽然正史上都说是王敬久改变了部署,不过,后来中间那个师长在六营集被围歼中趁黑夜逃脱,这「临阵脱逃」,究竟是他罪有应得呢,还是当了王敬久的替罪羊呢?

无人能知。

郭汝瑰的日记中记录了7月13日的一场战役,王敬久将军指挥70、32和66师布防于六营集、独山棠、羊山集和金乡之间。

然而,中共刘伯承的第一纵队突入了独山集和羊山集之间,第三和六纵队突入了羊山集和金乡之间,这让郭汝瑰感到非常担忧。

他认为王敬久将军应该让70和32师南下攻击中共的第一纵队,但是32师唐师长却放弃了独山集,与66师会合防守六营集,而不是南下攻击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