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戚家军扬威海防:明朝抗倭战争

2024-02-29历史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猖獗。倭寇主要由日本武士、浪人组成,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带烧杀抢掠,给东南沿海民众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灾难。从明朝初年,沿海地区就有倭寇的骚扰,但危害不大。嘉靖中期以后,倭寇入侵日甚一日,千里海滨同时告警,半壁山河几无宁土。面对倭寇入侵的加剧,抗倭斗争成为朝廷的当务之急。

明朝的抗倭斗争主要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由朱纨、俞大猷、张经三人领导。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朝廷命朱纨为浙江巡抚,提督浙闽海防军务。朱纨一到任,就着力整顿海防,日夜练兵,在双屿港的抗倭斗争中斩杀倭寇数百人。在抗倭斗争中他触犯了海商大贾和浙闽大姓的利益,被诬入狱,自杀于狱中。从此,倭寇的侵扰空前猖獗,朝廷重新设巡抚,由爱国将领俞大猷为备御都指挥,负责平倭。俞大猷增募水师,增收战船,构筑工事,严督防御。在普陀岛茶山围歼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由于巡抚被调,沿海地区渐渐地又不得安宁起来。接着,朝廷又任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负责御倭。张经是福建侯官人,曾督两广军务,深为当地人民所拥护。他征调两广士兵和苗兵来抗倭,取得了王江泾大捷的胜利。但张经为奸人所陷害,昏庸的朝廷不察真伪,竟将张经处死。有功不赏反处死,一下子寒了将士们的抗倭之心,以致军心涣散,倭患也因此猖獗至极。倭寇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自卫,出现了「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的群众抗倭形势。

在抗倭斗争的后期,明朝军队的组织编制加速了变化,沿海防务有所加强,武器装备有所改进,出现一批爱国的抗倭将领和一支支能征善战的抗倭队伍。其中,戚继光和他率领的「戚家军」最为著名。

戚继光出生于将门,17岁就世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务,在山东专职御倭。他从小就看到了倭寇对中国人民的蹂躏,他怀着对倭寇的刻骨仇恨和对百姓遭遇的极其同情,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言壮语,立下了荡平倭寇、救黎民于水火的雄心壮志。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他调任浙江,次年升为浙江都司参将,管辖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军务。这三府是遭受倭害最重的地区,戚继光肩负的责任极其重大。

戚继光在实际作战中,发现朝廷的部队战斗力极差,调来的兵力也缺乏训练,而且纪律败坏,骚扰百姓。为了克服这些影响战斗力的弱点,戚继光从浙江义乌招募农民、矿工共4000多人,采取新的编制,进行精心严格的训练,并根据【孙子兵法】中所讲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原则,从倭寇善于格斗、长于短兵相接的作战方式和南方水网地形的特点出发,创造了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等新的阵法。对招募来的士兵,戚继光以「岳家军」为榜样,从思想、武艺、营阵、纪律等各方面进行严格训练。经过三四个月的严酷训练,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很快成为精锐劲旅。戚继光率领这支部队驰骋于闽浙抗倭的战场上,将士们英勇善战,屡建战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尽歼倭寇的胜利,被百姓们誉为「戚家军」。

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家军对江浙倭寇发起战略大扫荡开始到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消灭闽、广地区的倭寇为止,先后经历了台州之战、横屿之战、平海卫之战和仙游之战等著名战役,「戚家军」也得以名垂青史。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