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如何对国际惯例说「不」?「我们中国人有中国的惯例」

2024-01-29历史

记不清从何年何月开始,「与国际接轨」的说法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人言必提「国际惯例」,似乎「与国际接轨」才是「正统」。

有人认为「国际惯例神圣不可僭越」,而毛主席却藐视它、挑战它,而且屡屡改变它。

毛主席质疑道:「为什么凡事都要守外国人的规矩,我们中国人有中国的惯例!」

不但如此,毛主席还教会外国人遵守中国的规矩,让外国与中国接轨!

本文就说说毛主席与「国际惯例」的那些事。

毛主席(一)

许多时候,「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惯例。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特别不守规矩的国家,同时又是把「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叫得最响的国家。

美国参与并主导了大多数国际规则,因此,当今的国际规则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美国的意愿。

这样的国际规则明显带有美国的属性,其特征就是:美国可以有选择地应用国际规则,有利于美国则积极「接轨」,不利于美国则「脱轨」。

比如,美国曾经无视国际规则,他们竟然采用绑架的手段,将一个主权国家的总统抓到美国去审判;

1986年,海牙国际法庭开庭审判「尼加拉瓜政府控告美国支持游击队反政府仲裁案」,判决结果是美国败诉。

可是,美国代表竟然当场撕毁海牙国际法庭的判决书;

联合国要求美国停止制裁古巴,并连续20次通过决议,可是,美国根本不予理睬,照样对古巴进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时间长达近50年;

美国屡屡违背国际贸易规则,动辄就对他国进行贸易限制、单边制裁。

更离谱的是,到了这个时候,美国人的依据不再是什么「国际规则」,而是美国的「国内法」。

美国把「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是彻头彻尾的霸王逻辑,强盗逻辑。

毛主席是如何蔑视所谓的「国际惯例」的?

毛主席经天纬地,一身胆气,他曾豪言要「砸烂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旧世界」不仅包括旧的思想、旧的统治阶级,也包括一切不合理的秩序和规则。

从毛主席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细节上,我们就能够看到毛主席对陈规陋习的憎恶和藐视。

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

有别于「国际惯例」的二十八响礼炮

按照「国际惯例」,像「开国庆典」这样的场合,通常会鸣放21响礼炮。

为什么是21响?原来,英国当时的战舰装有21门大炮,把21门大炮里面的炮弹全部放空,这便是庆典的最高礼节。

久而久之,21响礼炮便成为了世界各国参照的「标准」,渐渐成为了所谓的「国际惯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开国大典」前夕,负责庆典事宜的同志向毛主席请示:「在开国大典上,我们鸣多少响礼炮比较合适呢?」

毛主席想了想说:「我看就鸣二十八响吧。」

负责庆典活动的同志提醒毛主席说:「按照国际惯例,像开国大典这样的场合,大部分国家都是鸣21响礼炮。」

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有我们自己的情况,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呢?」

于是,在「开国大典」上,参加仪式的解放军用54门大炮,同时鸣放了28响礼炮。

「开国大典」鸣放的礼炮数量为何不遵从「世界惯例」,为何没有「与世界接轨」?为什么是54门大炮、28响礼炮呢?

有人说,「54门大炮」代表54个参加「一届政协」的单位,28响礼炮则代表为建立新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的28位开国元勋。

也有人说,从我党1921年创建,到1949年建国,其间的时间跨度正好是28年,所以,28响礼炮代表的应该是这波澜壮阔的28年。

那么,「54门大炮」、「28响礼炮」究竟表示了什么?

对此,毛主席从来没有公开解释过,因此就有了上述多个版本的猜测。

不管怎么说,这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毛主席不会被所谓的「国际惯例」所束缚,而是倾向于按照中国自己的客观情况来办事。

外交场合穿什么鞋、穿什么衣服,毛主席根本不受「国际惯例」约束。

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来我国访问,毛主席打算在中南海勤政殿会见苏加诺。

客人到来之前,罗瑞卿看见毛主席穿了一双棕色皮鞋,于是小声提醒说:「主席,你是不是换一双皮鞋?」

毛主席问:「我穿这双鞋有什么不妥吗?」

罗瑞卿说:「按照国际惯例,会见外国元首,一般都要穿黑色皮鞋。」

「岂有此理」,毛主席不高兴地打断罗瑞卿的话,「你们总要提什么‘国际惯例’,我是中国人,中国人也有中国人的‘惯例’嘛。」

看到毛主席如此说,罗瑞卿也就不再坚持,结果,毛主席就穿着那双棕色皮鞋会见了苏加诺。

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对黑色颇有「成见」,尤其不喜欢穿黑色的衣服。

毛主席访问苏联

1957年,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同时出席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在苏联期间,毛主席一直穿的是黑色中山装。

不知道什么原因,回到国内之后,毛主席再也不肯穿黑色中山装。

有一次,有一位外国领导人来我国访问,在华期间,毛主席将要会见这位外国领导人。

为此,外交部礼宾司为毛主席制作了一套黑色中山装,并在会见当天送到了毛主席那里。

礼宾司的同志请毛主席试穿这件黑色中山装,可是,毛主席却不那么配合。

毛主席说:「为什么又让我穿黑色的衣服?我说过,我不穿黑色的衣服。」

礼宾司的同志解释说,「按照国际惯例,像今天这样正式的场合,您就应该穿黑色的衣服」。

「又是‘国际惯例’」,毛主席生气地说:「不就是穿衣服吗?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也要听外国人的?」

毛主席不容置疑地说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穿着习惯,为什么要听外国人的?不管怎么样,我反正不会穿黑色的衣服。」

有人会说,毛主席这么做是不是太「任性」了,他干嘛要在这样的小事上「斤斤计较」?

我的理解是,毛主席一生崇尚节俭,对穿衣、穿鞋这类的事情要求不高,毛主席更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

毛主席之所以这么做,其用意显而易见,他在用身边的小事告诉国人:规矩是人定的,「惯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事事都迷信什么「国际惯例」。

在书房接见外国客人,除了毛主席,全世界恐怕别无他人。

众所周知,国家元首之间的会见是非常正式、非常隆重的事情。

因此,按照「国际惯例」,主人需要向客人发出正式邀请,客人到访的时候,主人会在正式的场合会见客人。

可是,这个「惯例」却被毛主席打破了。很多时候,毛主席都会在他的书房接见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等宾客。

要知道,毛主席的书房并不是单独的一间屋子,他的书房就在卧室之外,而书房与卧室是互通的。

与其说是书房,倒不如说是一个「多功能厅」,这里既是毛主席休息的地方,又是毛主席读书、看报、批阅文件的办公室。

有些时候,书房还是毛主席找人谈话、召开小型会议的会议室,有外事活动的时候,这里又成为毛主席会见外宾的会客厅。

1972年2月21日2点50分,毛主席就在自己的书房里会见了来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

而且,尼克松是在毫无准备的时情况下去见毛主席的。

毛主席在书房会见尼克松

这天午后,毛主席自我感觉身体状况不错,于是就提出要见一见尼克松。

接到口头通知的时候,尼克松正打算沐浴,基辛格告诉他,「毛主席现在要见你」。

尼克松不悦地说:「是现在吗?他们为什么没有预先通知?」

基辛格说:「是的,他们就是这么说的。」

基辛格补充道:「据我所知,这是毛主席的习惯,他什么时候要见什么人,从来都不会提前通知。」

去还是不去,尼克松有些犹豫,如果去,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国际惯例」,另外,作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觉得自己不被重视,甚至多少有些没面子。

尼克松又想,如果不去,后面的事情就不好说了。

这个时候,基辛格又一次提醒尼克松:「你可以选择不去,但是,如果错过这一次机会,我没法保证结束访问前你还能够见到毛主席。」

基辛格的意思是,毛主席要召见你,见还是不见?这件事情由你决定,不过,你如果不去,以后你就见不到毛主席了。

对尼克松来说,见毛主席是他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果见不到毛主席,他这次访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结果,尼克松不再纠结,匆匆忙忙地赶到了毛主席的书房。

尼克松为什么会犹豫不定,因为他是美国总统,是超级大国的国家元首。

尼克松为什么还是去了,那是因为毛主席的规矩就是这样的,尼克松非常清楚,在中国,你就要与中国的规矩「接轨」,否则后果自负。

饶有意味的是,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接见过不少外国领导人,可是,被接见的外国政要并未有那种被轻视、被怠慢的感觉。

与之相反,因为毛主席把接见地点放在了自己的书房,许多外宾反而有一种特殊的自豪感、成就感,认为自己享受的是非同一般的特殊待遇。

在那些年,几乎所有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政要都有三个愿望:见毛主席,住钓鱼台,坐红旗车。

当然,想要实现这三个愿望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见毛主席」,如果能够见到毛主席,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炫耀的幸运的事情。

基辛格就是这么幸运的人,从1972年至1975年,基辛格先后5次见过毛主席。

在回忆初次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基辛格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接见并无任何仪式。房间内的陈设和屋子的外观一样简单朴素,毛主席就站在那里,周围都是书。」

「他微笑着注视来客,眼光锐利而略带嘲讽,他似乎在发出警告说,他能够识透人的弱点和虚伪,想要欺骗他未免是徒劳的」。

基辛格评价说:「他凌驾了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什么‘排场’,你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压倒一切的魄力。」

因此,如果来访的外国元首没能进入毛主席的书房,没有见到毛主席,都会是遗憾终身的事情。

有趣的是,毛主席不但在书房接见外宾,他的会客地点甚至会定在游泳池。

1958年8月1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初次访华,毛主席就在游泳池边接见了赫鲁晓夫。

当时,赫鲁晓夫一身正装,而毛主席却穿着泳裤,披着一条半新不旧的浴袍。

总而言之,在国际交往中,毛主席不拘泥于「国际惯例」,而且十分讨厌「墨守成规」,他的态度肉眼可见,并不仅仅体现在穿衣、穿鞋和接见外宾的场所等细节之上。

试问一下,除了毛主席,还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会在书房或游泳池接见外国政要?

在毛主席之前,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先例,是毛主席开创了这样的先例,这就是「中国惯例」(或者叫毛主席的惯例)。

毛主席一直在改变「国际惯例」

在毛主席领衔的那个时代,毛主席不仅不受「国际惯例」约束,他还运用强硬的手段,不止一次狠狠教训过那些不公平、不合理规则的制订者。

毛主席不但突破(或改变)了一些所谓的「国际惯例」,他还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如何遵守中国的规矩,如何与新中国接轨。

弹痕累累的英国「紫石英」舰

毛主席用炮弹让英国知道新中国的规矩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1949年,人民解放军的炮弹让英国人有了切身感受。

当年4月20日,人民解放军陈兵江北,百万雄师即将跨越长江天堑。

就在此时,英国「伦敦」号旗舰率「紫石英」号护卫舰、「黑天鹅」和「伴侣」号驱逐舰开进长江下游航道。

在此之前,人民解放军早已发布「禁航公告」,可是,英国人却对此置若罔闻。

当「紫石英」闯入人民解放军防区之时,我人民解放军屡屡发出警告,勒令英国军舰退出相关水域。

在屡次警告无果的情况下,我人民解放军果断开炮。

当时,「紫石英」号中弹30余发,舰长斯金勒被炮弹炸死,英国人被迫挂白旗告饶,并在慌不择路的逃窜中搁浅。

随后,人民解放军又打跑了前来增援的英舰「伴侣」号、「伦敦」号旗舰和「黑天鹅」号驱逐舰。三次交火中,先后有5位英舰正副舰长中弹,非死即伤。

如果要说「惯例」,在此之前,英国的军舰可以随意出入中国水域,如入无人之境,谁也不敢对英国人说一个「不」字。

可是,毛主席不会惯着他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炮不会饶了他们。

据说,得知「紫石英号」被打残的消息之后,丘吉尔恼羞成怒,扬言要派舰队实施报复。

然而,英国舰队却始终没敢出现在中国水域,而且,新中国刚刚成立两个多月之后,英国就于1950年1月6日发表声明,正式宣布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英国就此成为西方帝国主义集团和西方世界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毛主席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

如果按照「国际规则」,我们就不可能与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军」为敌

毛主席早在1945年就说过:「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

毛主席说:「原子弹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美军突遭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击,美军死伤惨重,就连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沃克都在逃命途中出了车祸,丢了性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总统杜鲁门扬言,「要对中国军队使用一切武器。」

所谓「一切武器」,指的无非就是杀伤力惊人的原子弹。

杜鲁门发表讲话之后,美军很快就有了行动,两天之后,有26颗原子弹运抵了临近朝鲜的美军基地。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毛主席正在北京召开「国务会议」。

看到秘书悄悄递过来的电报,毛主席首先扫了一眼,随后便对秘书说:「你给大伙念一下,一个字也不要漏。」

当时,会议现场鸦雀无声,秘书读完电报,与会人员一言不发,神情紧张。

只见毛主席一巴掌拍在桌子上,他慷慨激昂地说:「你打你的原子弹 ,我打我的手榴弹,最后我一定战胜你。」

毛主席认定「原子弹就是纸老虎」,毛主席料定,就算借美国人一个胆,美国人也不敢扔原子弹。

结果,直到战争结束,美国人也未敢动用原子弹,美国人的原子弹于是就变成了「臭蛋」。

既然原子弹使用不了,美军只能在常规武器上做些文章,可是,在苏联支持下,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也在不断更新,而且越来越好。

从某种角度看,毛主席用其过人的胆魄和智慧,硬是摁住了美国人的手脚,将这场战争定格于「局部战、常规战」,并最终打败了美国军队。

回顾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会发现诸多不同寻常的现象。

如果按照「惯例」,我国不可能在自顾不暇、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出兵朝鲜;

美国当时裹挟「联合国」,成立了所谓的「联合国军」,如果按照「国际规则」,我们就不可能挑战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如果一切都按「国际惯例」来,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可能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

在「联合国」被美国操纵的情况下,毛主席打破了所谓的「国际规则」,用行动告诉美国和西方世界:

不公平、不正义的规则就该被抛弃!

正是这种胆魄和实力,让美国人终于知道了中国的规矩,并学会了怎么与中国接轨。

在「越战」中,毛主席再次给美国立下规矩:美军的飞机不许越过「十七度线」。

结果,直至「越战」结束,美军都乖乖地遵守了毛主席为其设定的规矩,始终未敢跨过毛主席为其划定的「十七度红线」。

毛主席视察人民海军

关于「12海里领海线」

「领海线」指沿海国家主权管辖下最远海域的边界线。【海牙协议】曾经规定,以3海里为「领海线」。

对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并不承认这一规定,却又无可奈何,不得不采取默认的态度。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30分,福建沿海的天空突然升起一串串红色信号弹,随后,人民解放军万炮齐发,一枚枚炮弹疾风暴雨般射向金门岛。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八二三金门炮战」。

然而,就在前方将士越打越猛之际,毛主席却突然下令:自9月4日起,停止炮击3天。

9月4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我国同时宣布,「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均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

直到这个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决定炮击金门,又突然命令暂停炮击,这一切都为了两件事:促进台湾问题的解决,解决中国的领海线问题。

老照片 炮击金门

在此之前, 毛主席也曾征求过有关人士的意见,有些专家学者说:「【海牙协议】已经对‘领海线’有了定论,我们如果改变它,很可能引起国际纠纷」。

毛主席从中国的经济、国防利益出发,并考虑到当时我国海岸火炮的有效射程,他排除干扰,果断决定以12海里为领海宽度。

那么,「领海线」这件事与炮击金门又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毛主席在进行一次「摸底测试」,他把「炮击金门」与「公布领海线」放在同一时段,目的是要「测试」一下美国人的反应。

三天之后,美国人果然露面了,当天,国民党军出动4艘登陆舰向金门驶来,为他们护航的是美军的一艘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

接到福建前线的报告后,毛主席果断下达「开火」命令。

可是,毛主席又特别吩咐,「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许多人不明白,毛主席为什么会提这样奇怪的要求?

不过,人们很快就理解了毛主席此举的用意。

在当天的炮击中,人民解放军炮兵一举击沉(击伤)了几艘国民党登陆舰。

在熊熊烈火中,为国民党军舰护航的美军军舰马上有了反应,他们迅速改变航向,慌不择路地逃到了12海里线之外的海域。

从此之后,在相当场一段时间内,当美军飞机(军舰)接近中国12海里领海(领空)线时,美军地面管制站的指挥官都会非常紧张,他们会向军舰(军机)发出警告,要求他们立即离开,不得有任何卤莽举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炮弹让美国人看懂了中国的规矩,而美国人的本能反应也非常「诚实」,他们的举动无疑在事实上认可了12海里。

毛主席「改变了整个世界」

解释世界,适应世界,改变世界,在这三个层次上,改变世界无疑是顶端。毛主席无疑改变了整个世界。

毛主席会见外国政要

对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就曾说,「毛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欧共体」主席奥托利说:「毛主席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影响了世界的进程」;

希腊总理卡拉曼利斯也说:「毛主席改变了世界上的力量对比,他对人类的未来产生的作用无可估量」。

类似这样的评论,我们还能找出上千条、上万条。

毛主席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一些不公平、不合理、不正义的「国际惯例」,更改变了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历史的定论,是谁也无法抹杀的事实。

这也是迄今为止,毛主席在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粉丝」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主席为外国「粉丝」签名

结语

毛主席时代,我们的国家虽然还不那么富裕,我国的军事实力也没有现在这样强大。

但是,就算在那样的条件下,毛主席就敢于挑战一切不公平、不合理、不正义的所谓「国际规则」,甚至突破它、改变它。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也渐渐学会了怎么「与中国接轨」,如何遵从中国的规矩。

毫不夸张地说,让西方世界认识中国,让西方人学会如何与中国接轨,这是毛主席时代的一个鲜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