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权谋天才,政治白痴

2024-08-09历史

魏帝曹髦抄起手里的剑,就朝着司马昭的家冲过去了。

这是甘露五年五月(260 年),司马昭想要取代魏国自己称帝的心思,谁都清楚,王朝的更替已经迫在眉睫。然而,性格强硬的曹髦可不甘心乖乖当个任人摆布的傀儡皇帝,他打算最后拼一把!

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带着兵去阻拦,两边在南阙展开大战。曹髦冲在前面特别勇猛,根本不管自己的死活。再看贾充那边,将士们都缩手缩脚的,不敢去伤曹髦,只能干看着他冲出去了。

贾充明白,皇帝心意已决,这事没商量的余地了,接着就大声冲着诸位将领喊道:「司马公平常养着你们,就是为了今儿个啊!」

要抓贼就得先抓头儿,太子舍人成济举着长戈,朝着皇帝冲过去了。

只见那带血的长戈从曹髦后背穿了出来,这位年轻的皇帝就这么英勇地死在了跟命运抗争的途中。

曹髦就算死了,可也给司马昭弄出了个特大的难题。

本来司马昭要是慢慢图谋、逐步侵占,就能跟当年曹丕取代汉朝那样,顺顺当当把皇位弄到司马家这边。可皇帝一下子怒了,把事情弄得没法收拾。公开的杀皇帝行为,几乎触碰到了所有士人的底线,就连司马集团内部也不例外。

改朝换代的事儿暂时卡住了。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只有立下极大的功劳,才能化解因为杀了君主而引发的舆论麻烦。所以,他打定主意攻打蜀国,好给取代魏国提前做好准备。

这一提议刚出来,朝廷和民间到处都是质疑的声音,差不多所有人都觉得不行。

就只有钟会一个人站出来给司马昭撑场子。

尽管大家都反对,这位正春风得意的政坛新贵毅然挑起了伐蜀的担子,带着十多万精兵,朝着西南的蜀国去了。

要是说钟会的一辈子像一场戏,那伐蜀这场战役就是整出戏的高潮部分。

谁能想到,高潮刚过,「咔嚓」一响,居然就迎来了落幕——那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二士争功」,稀里糊涂的反叛,还有不明不白的死亡。

其中的突然变化,跟他前半辈子长时间的积累,完全就是两个极端。

不过,要是咱们回头瞅瞅命运刚开始的那时候,好像啥都能找出点儿苗头。

【01】

在魏晋时期,天才能够遗传。

然而,钟繇去世的时候,钟会才五岁,他的启蒙教育差不多都靠母亲张氏。

张氏是个机灵的女子。之前,作为偏房的张氏遭钟繇宠爱的小妾孙氏嫉妒。张氏怀着身孕,吃了孙氏投毒的食物,接连昏迷了好几天,醒来后却跟个没事人似的。

别人问:「为啥不跟钟大人讲呢?」张氏回应说:「嫡庶相互残害,对家庭和国家都有害,这是古时候就明白的道理。孙氏估摸我肯定会讲,所以会抢先倒打一耙。」

后来,孙氏跟钟繇讲:「我是盼着她能生个男孩,才给她能生男孩的药,结果她倒说我害她。」钟繇回应:「生男孩的药是好事,可你偷偷给她,这不正常。」接着问侍者知道了真相,孙氏就因为这个被赶出府了。

说不定,钟会那机变伶俐的性格,有一部分是从他母亲那里得来的。

张氏还是个儒道都懂的知识女性,她给钟会安排的文化课程可紧了:四岁学【孝经】,七岁读【论语】,八岁背【诗】,十岁念【尚书】,十一读【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和【国语】,十三学【周礼】【礼记】,十四读成侯【易记】。

所以啊,钟会打小就聪明得很,还特别老练,满肚子才华,尤其是对【易】里面阴阳变化的那些个道理,那是相当精通。

【世说新语】当中记录了钟会的两个故事。

钟繇曾带着两个儿子钟毓、钟会去见曹丕,钟毓紧张得浑身冒汗,钟会却很淡定。曹丕问:「钟毓呀,你咋出这么多汗?」钟毓回答:「陛下您威严无比,臣心里害怕,汗像雨一样流。」曹丕又问钟会:「你咋不出汗?」钟会说:「陛下您威严无比,臣害怕得汗都不敢出。」其实呢,曹丕去世的时候,钟会才一岁,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编的。

司马昭、陈骞和陈泰同坐一辆车,经过钟会家时招呼他一起坐车。等钟会出来,车都跑远了。钟会追上来后,司马昭趁机取笑他:「跟人约着一起走,咋这么晚,盼着你老也不来。」这里的「遥」是个双关语,不光说钟会来得迟,还提到了他爹钟繇的名。

钟会的回答特别机灵。他说:「我向来喜欢独来独往,优秀出色,为啥要跟你们扎堆!」这话说的是双关语,不光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还提到了陈骞他爹陈矫、陈泰他爹陈群、司马昭他爹司马懿的名讳来回应。

司马昭又问:「你父亲是啥样的人啊?」钟会回答:「往上比不了尧、舜,往下赶不上周、孔,不过也是当时有美德的人。」钟会这话的意思是我父亲虽说不如尧舜周孔,但跟您父亲一样,也是有美德的人。

在咱中国古代,随便说出别人父亲的名字那可是大忌,但要是关系特别铁的朋友,就能没啥顾虑地拿对方父亲的名讳逗趣。这么看,钟会打小就跟司马昭关系好得很,友情深厚着呢。

这就表明了钟家在曹魏政权里的地位:能获得曹氏的信任,还跟士族关系不错,要是没啥意外,这个家族肯定是政坛上一直不倒的大树。

在这种满是权力和利益的交往里,钟会性格里的机灵善变给他赢得了挺多称赞。

也许就因为这个,有这么多「小机灵」的少年钟会,后来才成了那个理性多情感少、看重利益轻视信仰的大人钟会。

【02】

景初三年(239 年),14 岁的钟会获得了母亲的同意,能够去太学随意学习。

那一年,魏明帝早早去世了,顾命大臣曹爽跟司马懿辅助 8 岁的曹芳当了皇帝。曹爽想要让自己权力变大,提拔了何晏、 夏侯玄等好多亲近他自己的名士。这帮人在思想领域掀起了一阵玄学的风浪,被称作正始之音。

他们聚在一起清谈,分辨名实、分析道理,儒道融合的新思想很快就在士族上层社会流行开来。好多极有理想和才能的士族子弟都参与到热烈的玄学清谈里,好像要把汉代的儒学给比下去。

年少的钟会当然也想弄明白世界的真相,就参与到了这场辩论里。

正始五年(244 年),19 岁的钟会在学术领域那是相当有名气啦。精力充沛的他差不多参与了当时各种的论战,像「有无之辩」「象数义理之辩」以及「才性之辩」这类的。

「才性之辩」,说的是才能和本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这是钟会钻研得最透的一个事儿。仁孝道德那叫本性,治理国家和指挥打仗那叫才能。在汉末,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准则,哪怕是大奸大恶的人,只要有才能,就能被任用。到了正始年间,司马氏提出「以名教治天下」,跟曹操的主张直接对着干。

那时候,钟会正处于创作阶段,写了好多部著作,当中最有价值的要数有关「才性之辩」的【四本论】。

虽说钟会年纪轻轻就春风得意,还很有才华,可在学术这块儿,他老是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卑。一方面他羡慕那些能夸夸其谈的学者,另一方面又憋着劲想证明自己。

刚把【四本论】写完,他特别想让名士嵇康瞧瞧,就打算去见嵇康。接着,钟会怕嵇康难为自己,把书藏在怀里没敢往外拿,纠结了好几回,干脆从门外隔着墙给扔进去,然后撒腿就跑了。

正始十年(249 年),高平陵发生了变故之后,啥都不一样了。何晏这些人被灭了族,正始的名士成了政治争斗的牺牲者,正常的学术辩论没法再搞下去了,偌大的洛阳连一张能安静读书的桌子都放不下了。

士人们呢,有的辞掉官职回家隐居了,像山涛、阮籍那样;有的在那两边观望,就像李丰兄弟;有的反抗得特别激烈,比如说嵇康;还有的直接就投靠司马师了,比如钟会。

性格里那种灵活善变的劲儿,注定钟会永远都学不会「不识时务」,要是前面的路出现不同方向,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挑最功利的那条走。

投靠司马氏的钟会顺风顺水,成了政坛上特别耀眼的新人物。出名后的钟会免不了有点得意洋洋,可能是想向别人展现自己的本事,也可能是心里还记恨着当年的自卑,于是钟会又去找嵇康了。

据史书记载,他「乘肥衣轻,宾从如云」,大张旗鼓地进了嵇康的园子。那时,嵇康在树下打铁,向秀在一旁烧火,对这位突然来访的人,他俩根本不理睬,连手里的铁锤都没停下。钟会觉得无趣,起身要走的时候,嵇康突然冷冰冰地问:「听到啥来的?看到啥走的?」很有点嘲笑的意思。钟会机灵地回答:「听到了就来,看到了就走。」

心高气傲的钟会当然忍不了那股气,心里的怨恨越来越大,到后来竟然对那些名士朋友背后使坏。

阮籍和钟会都是司马昭的手下,阮籍由于不赞同司马氏「拿孝来治理天下」遭到了围攻,钟会还哄骗阮籍讲讲对当下局势的看法,想着抓住他的错处。对于嵇康,钟会更是使劲说坏话。在司马昭跟前,他把嵇康说成是像卧龙那样危险的人,还编了嵇康曾经叛乱的瞎话,这直接就让嵇康被害死了。

这时候,学者身份的钟会彻底没了,变成了一个一心只为利益、心机特重的政客。

【03】

钟会真正跻身司马氏集团的核心,是从嘉平六年(254)起的。

中书令虞松负责起草上表,稿子改了好几回,司马师还是不称心。虞松没招了,愁得不行。钟会看了这奏表之后,就改了五个字,一下子就成了一篇好文章。

司马师看完之后觉得这不是虞松能写出来的。晓得是钟会写的以后,就约他过来好好聊聊,考察一下。钟会听说了,没有马上求见,而是把自己关起来不见客,沉思了十天,把要谈的内容想得很周全了,这才去大将军府。早上进的府,到深夜二更才出来。司马师高兴得直拍手叫好:「真是能辅佐帝王的人才呀!」

从治国理政这方面,到阴谋诡计那方面,钟会着实是个很难得的全才。

嘉平六年十月,曹髦在太极前殿当上了皇帝,钟会混在庆贺的大臣里头,想瞧瞧这位小皇帝是啥样的才性。退朝以后,跟司马师说了八个字:「才跟陈思一样,武像太祖。」就这八个字,直接让司马师警觉起来了。打那以后,曹髦办的文人集会,钟会常常参加,假装谈论经文,其实是当探子。

正元二年(255 年),毌丘俭于淮南起兵造反,刚做完眼睛肿瘤切除手术的司马师咬着牙亲自出征,钟会跟着一起参谋。没到一个月,这场兵变就被平定了,可司马师在许昌去世,临死前把军权交给了从京城赶到许昌的弟弟司马昭。

那时候,朝廷给尚书傅嘏下了诏书,说是东南刚平定,让司马昭留在许昌,做好内外接应的事儿,让傅嘏带着军队回朝。魏帝曹髦这么做,就是想把司马氏的兵权给夺回来。很明显,要是部队回了京城,军权肯定又回到皇室手里,局势就会有决定性的大转变。这对司马氏集团来讲,那绝对是关乎生死的要紧时候。

钟会跟傅嘏商量完,决定不听朝廷的指令,跟着司马昭一块率军回到了京城。等部队又在洛水南岸驻扎下来,曹髦只好承认司马氏权力交接顺了,自己败了。

这一回,钟会那居功自傲的模样藏都藏不住,傅嘏赶忙劝他:「你呀,志向大但能力不够,立功可不容易,咋就这么不小心呢?」

遗憾的是,钟会压根没好好听这位好友的意见。

甘露二年(257 年),朝廷让诸葛诞当司空,叫他回京城。那时候钟会因为母亲过世,正在家里守丧,他断定诸葛诞肯定不会听从命令,就骑马去告诉司马昭。司马昭觉得情况都这样了,不再更改决定。后来诸葛诞造反了,这也是有名的「淮南三叛」里的最后一回。

司马昭领着魏帝,统率着二十六万大军亲自出征,钟会又跟着一块儿去了。那会儿东吴右大司马全琮的儿子全怿等人带着三万大军来帮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在建业呢,他俩因为摊上官司,就带着母亲还有几十曲部渡过江,向司马昭投降了。

钟会想了个招儿,照着全辉、全仪的笔迹造假,派全仪、全辉的家人进城给全怿送信,说吴主因为全怿他们拿不下寿春发火了,要把他全家杀光,所以就逃到北方去了。全怿这些人听到这消息心里害怕,就打开城门投降了。寿春一下子大家都心慌慌的。能模仿别人写字,这是钟会从小就有的本事,没想到现在能左右一场战争的输赢。

后来打下寿春,钟会出的主意最多,于是越来越受司马昭的宠信,当时的人都把他当成西汉的张良。

那时候的钟会,年龄还没到四十呢,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务他都要掺和,一时间那是相当风光。

所以,司马昭才放心让钟会去承担平定西南的重大任务。

【04】

司马昭让钟会去攻打蜀国的打算,差不多所有人都不同意。

司马昭的老婆王氏老是跟丈夫讲,要对钟会多个心眼:「(钟)会这人见钱眼开、不顾道义,喜欢惹事,宠过头了肯定会乱,不能给他大的重任。」钟会的哥哥钟毓也偷偷跟司马昭说,钟会「靠着手段难以保证不出问题,不能只让他一个人负责」。

后来有名的大帅羊祜,特别有雄才大略,在读书人里威望很高,也害怕钟会的蛮横权势。羊祜的叔母辛宪英特别讨厌钟会,听说钟会当了镇西将军时就讲:「钟会做事放纵肆意,这可不是能长久处于人下的做法,我怕他有别的心思。」所以,她特别担心跟着出征的儿子羊琇被连累。

关键在于,那时候曹魏极其出色的将领邓艾是不支持攻打蜀国的。

邓艾一直在关陇前线待着,很了解蜀汉的情况,本来他应该是攻打蜀汉主帅的最佳人选,可他自己坚决不同意,还多次上书提反对意见。没办法,最后司马昭只好派师纂当邓艾的司马,去说服他,还监视着他。

显然,钟会是决策层里唯一主张打仗的。他虽说张狂得很,可要说他这时候就想造反,那纯粹是瞎扯。更深层的缘由是,朝廷里从上到下都不想大动兵戈去攻打蜀国。

实际上,到了誓师出征的那一天,军队里还是有反对攻打蜀国的意见,将军邓敦直接说蜀国不能攻打,司马昭只能把他杀了,这才让攻打蜀国的战役能够顺利进行。

司马昭在人事安排方面,那可真是费了不少心思。

钟会越过地位和资历都比他高的邓艾,当上了主帅。久经战阵的邓艾率领的是一支负责牵制的偏师。当然,司马昭也没完全信钟会,还派卫瓘去监视邓艾和钟会,并且给了一千人的兵。

钟会、邓艾、卫瓘这三人,彼此之间有着复杂的互相牵制的关系。

于是,因为猜忌、质疑还有野心掺和在一起,钟会带着大军轰轰烈烈地朝着西南杀过去了。

钟会的打算呢,是搞一个钳形的攻势:他自己率领伐蜀部队的主力,大概有十多万,直接冲向汉中;邓艾和诸葛绪各自统领各军三万多人从陇西打过去,起到战略牵制的作用。

不过,就因为诸葛绪行动时犹犹豫豫,差了一天的路程,没截住姜维,这就让姜维成功带着军队撤到剑阁去了,靠着那里的天险,跟钟会带领的魏军主力僵持着。

邓艾本来是要和钟会带领的主力部队会合的,可他发现往剑阁投入再多的人,也很难冲破这个险要之地,倒不如换条路走。于是,邓艾就决定改走阴平小路,穿过七百里没人的山地,这样就能绕过剑阁的险阻,直接去攻打成都。

当钟会拿剑阁没办法,打算退兵之际,邓艾冒险成功,带着军队打下绵竹,直接朝着成都去了。被吓惨了的刘禅打开城门投降,还让姜维把武器放下。

钟会是这次伐蜀战役的主帅,可最后啥功也没立就回来了,这对向来傲慢自负的钟会来说,那肯定是不小的打击。他这个人权力欲和功利心重得很,邓艾灭蜀后又自行其是,根本没把钟会放在眼里,他俩的矛盾越来越大。

最后,钟会跟卫瓘、师纂一块儿上奏说邓艾造反,钟会还靠着自己擅长模仿书法的本事伪造书信,让司马昭更起疑了。而且师纂是受司马昭指派监督邓艾的人,他的证词促使司马昭下令抓邓艾。

这便是历史上出名的「二士争功」。

邓艾被抓起来杀了那是个冤屈的案子。这情况,可能司马昭心里清楚得很。

出身卑微的邓艾一直没法融进那时的上流社会。要知道,这上流社会可是司马氏政权的基础。所以,稍微有点动静,处在司马氏政治权力网络之外的邓艾,就必然会被收拾掉。

【05】

把邓艾解决掉以后,钟会算是走到了政治生涯的巅峰。可谁能想到,他很快就造反了,接着又很快兵败被杀,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谜团。

卫瓘觉得钟会之所以谋反,是因为他太「跋扈」了,好像就在一夜之间,钟会突然野心大增,不想再被人管着,然后就果断去谋反了。

但就他那性格来说,钟会几乎没可能因为所谓的「当皇帝的念头」去冒险行事。再说了,魏国一直有质任制,只要是出去打仗的大军,从长官到士兵,他们的家人都被当作人质留在后方。伐蜀的大军在打了大胜仗之后,早就想回家了,钟会不可能不明白这点。

最根本的缘由大概得归到司马昭那儿。

司马昭是啥样的人?钟会心里明白得很。在姜维投降后,钟会这样称赞姜维:「拿伯约跟中原的名士相比,公休、太初都比不上。」他还记得诸葛诞、夏侯玄这些中原名士,可他们都被司马氏杀了。还有曹髦的死,这些都在表明司马昭反复无常还爱杀人。

钟会从来都没得到过司马昭的真正信任,以后也不可能得到。特别是他远离了权力核心,又立下很大功劳之后,心里的害怕和担心那是一天比一天厉害。

有一天,司马昭来信讲他已带了十万兵马往长安去,马上就能见面。这可不是啥好兆头,这时候钟会或许想到,就算回魏国恐怕也保不住自己,于是就说:「打从淮南那会起,我的谋划就没出过差错,四海的人都知道。我立了这么多功,哪能有好下场哟!」

可他并不是那种隐退逃避的人。姜维曾劝钟会学「陶朱公泛舟隐退,保全自身」,钟会却回应「您这话扯远啦,我做不到,况且当下的办法,也许不止这个」。也许靠着手里的精兵,也许靠着蜀地的险峻,也许靠着自身的本事,他是能打上一仗的。

遗憾呐,钟会这人,虽说聪明有学问,算个才子学者,可也是个看风向行事的政治滑头,压根就不是能成就大事业的英雄。碰到像山一样的压力,他那些智谋好像就使不出来了,整个人都慌了神。

刚造反那会,钟会居然去问各位将领的想法,结果没一个人搭理他,搞得自己特别狼狈,只能把将领们都关起来,这就显出他没人帮忙了。接着他的阴谋败露,想回家的将士马上就攻打他。被魏军将士围着,他跟姜维拼命抵抗,最后一块儿死了。

要是他先跟司马昭表个「忠心」,接着赶紧安排相关的事,做好一些准备后再动手造反呢?要是他用上蜀国的降兵呢?要是他让自己的亲信把部分魏军将领给换了呢?他能办的事多着呢,不会这么快就失败完蛋。

这正好表明,钟会反抗司马氏的决心本来就不坚决,只是蜀国灭亡后,他在担忧害怕中不想被司马昭给灭了,所以才匆忙起兵。

钟会搞的事儿很快就失败了,就跟魏灭蜀那仗的小余波似的,不过是浪潮里的一小朵水花罢了。这次匆忙起事不但没动摇司马氏的统治,也没在益州弄出个新的割据政权来,真正的结果就是把钟会自己给搭进去了,还连累了他的几百个亲信。

钟会、邓艾还有姜维,在这次西南的战事里,这几个主角全败了,唯有司马昭是赢家。

他把蜀国给攻灭了,又平定了钟会的叛乱,这就足以让他有改朝换代的资本。在伐蜀刚开始取得胜利的时候,他马上就接受了之前多次推辞的相国、晋公、九锡这些任命。在把蜀国平定以后,他马上被封了晋王的称号,还追封司马懿为晋宣王,司马师为晋景王。

虽说司马昭没来得及完成朝代更替,就在咸熙二年八月(265 年 9 月)去世了,不过魏晋改朝换代的趋势已经没法改变,他儿子司马炎在这一年的十二月(266 年 2 月),接受曹魏的禅让当上皇帝,成立了西晋王朝。

参考的文献:

[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由中华书局出版,时间是 2011 年

[唐]房玄龄所著的【晋书】,由中华书局于 1974 年出版

仇鹿鸣所著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 2012 年出版。

朱子彦:【汉晋之际质任现象综论】,刊登于【历史研究】2015 年第 6 期

林榕杰写的【钟会反司马氏考论】,发表在【东方论坛】2009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