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傅作义接受改编后,提出要求:我要见毛泽东,看看他是怎样的风采

2023-12-11历史

平津战役,是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与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所属各部队,在以北平和天津为中心,进行的一次战略性战役。

辽沈战役后,傅作义集团55万人,面临着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部队的联合打击,已成惊弓之鸟。

但是,蒋介石和傅作义估计:东北的解放军打了两个月大仗,消耗伤亡很大,需要休整补充,而且严冬在即,大量棉服要及时配发。

因此,至少需要三个月到半年之后才能入关,华北的生存不会立即受到威胁,依靠现有力量尚能应付自保。

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都想暂守平津,但是却各有各的打算。

蒋介石的打算是,因南部战线告急,本想令傅作义全军南撤,但他又犹豫不决,因为他知道傅作义不愿离开自己的老地盘,想西撤绥远。

与其如此,还不如叫他守住平津,钳制华北、东北解放军不能南进,争取时间,加强南线,也许能够保住半壁江山,不失为万全之策。

傅作义想的和蒋介石不一样,他想,如果往南撤退,那些跟他多年的绥远老兵很难说服,何况他的部队到达江南之后很可能被蒋介石吞并,失去军权。

而西退绥远,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肯定不干,况且绥远经济落后,难以长期坚持。思前想后,决心难定。

在蒋介石和傅作义各有所图,又都一时拿不定主意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决定暂守平津,确保塘沽,以观战局变化,相机行事。

傅作义按照这种估计和打算,从1948年11月中旬开始,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城市。

除留置于绥远一个军、山西大同一个师外,傅作义将其主力4个兵团下辖的12个军共42个师,总计50万人,分别配置于北宁路及平绥路沿线的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张家口等主要城市及其周围要点,在500公里的狭长地带,摆成一字长蛇阵。

在这些部队中,40%属于傅作义系统,多一半属于蒋介石的中央系统,他们彼此互不服气,长期存在矛盾。

傅作义把蒋系部队摆在北宁铁路沿线,似乎另有图谋,一旦东北解放军入关,可以让他们首当其冲。

而把自己的部队摆在平绥铁路沿线,似乎也另有打算,一可保存实力,二可随时西撤绥远。

此时此刻,美国人却有他们自己的打算。美国驻南京大使馆和军事顾问团,对华北的形势极为关注。

辽沈战役刚结束,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立即召集美国军事顾问团和所有在华高级人员及大使馆武官开会,讨论华北战局和整个中国的形势。

他们认为:「鉴于局势急速恶化,蒋介石或是美国都无充分时间采取军事措施以挽救败局。」

司徒雷登把这个分析结论报告了美国政府。但是,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却另有打算。

美国政府虽然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但是它们不能离开中国,它们仍然做着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的美梦,要继续维护其在华利益,因此由原来的援蒋反共,转而扶植地方反共实力派。

傅作义便是美国早已留意扶植的人选之一。美国政府和国会中有许多人认为,蒋介石的统治不会超过三个星期或三个月,其政权已经没有希望,因此再直接给他各种援助是白白浪费,充其量只不过是填老鼠洞,供给他的武器和弹药,等于是一条间接供给解放军的途径。

因此,美国不应再指望蒋介石,而应寄希望于其他反共人士,即谁能在中国境内领导同共产党作战,谁就是美国的真正朋友,美国应尽其最大努力帮助他成功。

所以,国会在讨论援华法案时,应将这种援助直接分配给各省的司令官。

在上述思想支配下,美国国务院要求国会授权,直接把援华武器弹药和各种军需品,分配给中国各地方司令官。

而且他们指出,傅作义和李宗仁应作为首要人选。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认为:「掌握华北兵权的傅作义是一位第一流的军人,颇有作为。」

「从他过去的反共事迹来看,要想在华北遏制共产党势力,必须直接与傅作义签订援助协议。」

在美国国会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出于确保华北的考虑,决定直接给予傅作义军事援助。除了交给傅作义160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外,从1948年11月起,继续海运枪支弹药至天津港口,直接供给傅作义的部队使用。

美国的这一举措,给了傅作义不小的激励,增强了他固守平、津的信心。其实傅作义也早有这个心愿。他认为,最理想的方案就是暂守平、津,扩充实力,争取美援,以观时局变化。

本来就有点醋意的蒋介石,现在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为利用傅作义守平津,保华北,他也只能同意傅作义可以不经过南京政府,直接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

傅作义正好顺水推舟,积极活动,寻求美国更多更大的援助。除催促美国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外,还祈盼美国派兵来华北直接参战。

12月中旬,他派天津市市长杜建时到青岛,找美国西太平洋舰队司令白吉尔,恳求他以保护美国侨民和美国财产为名,出兵天津。

白吉尔请示美国政府,答称:「可采取步骤,继续以武器支持傅作义,与共产党作战。」而对派兵到天津的事只字未提。

美国政府这样做,是合乎美国处事逻辑的:给点钱给点东西可以,派美国军人直接到战场上去和人民解放军打仗,那是万万不可以的,他们才不干那种傻事呢。

更何况,派一些兵去,也是白白送死,对于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已经无济于事。

1948年11月上旬,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和淮海战役已经开始等有关情况,判断傅作义集团下一步行动有三种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几个军退回绥远,蒋系各军撤至南京一带;三是蒋、傅两系均南撤。

毛泽东认为,如敌固守平津,利于我将其就地歼灭;如敌撤退,我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对尔后作战不利。

毛泽东估计,在淮海战役威胁下,蒋介石必将考虑长江防线问题,而傅作义集团是蒋介石在北部战线唯一可机动的兵力,因此,蒋介石令傅作义一部或全部南撤的可能性增大。

毛泽东从全局考虑,深感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地区,将其全军就地歼灭,可以加速蒋介石的全面崩溃,对全局最为有利。

但是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除采取措施稳住傅作义外,还必须提前调东北野战军入关,尽快堵死傅作义西撤绥远和从海上南逃的通道。

为此,毛泽东决心改变原来考虑先取太原、归绥,尔后(大约在12月中旬左右)发动平津战役的设想。

他决定,乘傅作义尚未最后定下逃跑决心之前,速调东北野战军入关,集中东北、华北百万大军,提前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

为达到这个战略目标,毛泽东认为,首要问题是如何抑留傅作义于平津地区,不使其西窜或南逃,这是战略抉择的关键。

于是他迅速做出决定:(1)令华北军区第三兵团立即撤围归绥。

(2)令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缓攻太原。

(3)令东北野战军主力提前秘密入关,包围天津、塘沽、唐山诸敌,切断傅作义海上退路。

1948年11月16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希望东北主力部队早日入关,包围天津、塘沽、唐山诸点,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以便使华北敌人无法从海上逃跑。

但同时毛泽东也考虑到东北野战军大战后的实际困难,所以一时未予肯定。

形势在不断变化,由于淮海战役发展很快,已经进入紧张阶段,华北国民党军随时有可能向南撤退,因此必须立即决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阻止,否则就会丧失时机,犯战略指导上的重大错误。虽然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有困难,但并非不可克服。

基于战争形势的迫切需要,毛泽东毅然做出新的决断:东北野战军立即入关。

11月18日,毛泽东紧急电令林彪、罗荣桓:「望你们立即令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

在运筹帷幄中,毛泽东对所有事项都考虑得十分周详。为了使东北野战军入关的行动不过早惊动傅作义,他在电报中特别告诫林彪:部队行动须十分隐蔽。

遵照毛泽东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11月22日出发,向关内开进。

在部队出发的当天晚上,林彪给毛泽东发来一个急电,他建议先遣兵团首先包围唐山,而不是按毛泽东说的同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

对于林彪的这个建议,毛泽东立即表示不能同意。他认为,如果东北野战军先用一部兵力攻打唐山,只能是打草惊蛇,促敌逃跑。所以绝对不能首先包围唐山。

为此,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明确指出,平津战役要首先从西线开始,即先攻歼平绥路的平张线之敌,包围张家口、切断平绥路。

由于绥远是傅作义起家的地方,平绥路是其西撤的唯一通路,先从这一线开刀,势必吸引傅作义增援。

后来的实战结果证明,平津战役从西线打起,是毛泽东全局在胸的高明决策。

毛泽东在明确了平津战役从西线开始后,对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也作了新的部署。

他在给林彪、罗荣桓的电报中说:你们大军入关,敌情必有变化。作战计划部署必须适时决定。你们主力的第一个作战应不是唐山而是在平津线上之廊坊等地。首先歼灭该地之敌,并准备歼灭由北平增援之敌,方能达成切断平津联系(一条铁路及一条公路)的任务。

与此同时,包围唐山之敌使其跑不掉。在切断平津、包围唐山两个任务达成后,第二个作战任务,还不是打唐山而是歼灭天津、唐山之间(包括芦台、塘沽)之敌。然后逐一歼灭唐山之敌,夺取天津,歼灭北平周围之敌,最后夺取北平。

按照毛泽东的各项部署和计划,平津战役首先在平绥路上展开了。

1948年11月29日夜,杨成武率领华北第三兵团突然向张家口外围守敌发起进攻,先后占领左卫、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重要据点,隔断了张家口、宣化之敌的联系,从东、西两个方向对张家口形成包围。

不出毛泽东所料,傅作义果然对西线威胁十分敏感,他惟恐张家口一旦失守,不仅西去绥远的通路被切断,而且5万多嫡系部队将荡然无存。

因此,他急令驻丰台的第三十五军主力(军部和两个师)及驻怀来的第一零四军1个师驰援张家口。

同时,傅作义还命令驻昌平、南口的一零四军主力移防怀来,驻涿县的十六军移至昌平、南口地区,以保障平张线的安全与畅通。

至12月4日,傅系主力4个军16个师被吸引到昌平至张家口一线。

这样多的敌人被吸引到西线,特别是傅系主力第三十五军西援张家口后,平津战场就出现了分割包围敌人的大好时机。如何抓住这些敌人,不使其返回北平地区,就成为一个新的关键所在。

根据这个新战机的出现,毛泽东立即采取了隔断平张线的三项措施:(1)12月1日,命令华北第三兵团确实包围张家口,构筑工事,紧紧围好,不使敌人跑掉。

(2)12月2日,命令位于易县地区的华北第二兵团经涿鹿向宣化、下花园间疾进,隔断怀来、宣化两敌之间的联系。

(3)命令东北先遣兵团由蓟县地区立即西进,取捷径向南口、怀来前进,协同华北第二、第三兵团隔断平张线。

华北、东北各部队按照毛泽东上述指令,立即行动起来。

华北第三兵团打退张家口之敌多次反击,控制了张家口外围主要交通要道,使敌无法逃走。

冀热察军区的地方部队占领了沙城、土木车站,破坏了下花园至怀来间的铁路。

原来留在平张线上活动的华北第二兵团第四纵队的第十二旅,占领了新保安以东有利阵地。

与此同时,华北第二兵团主力第三、第四、第八纵队,由河北省易县地区以强行军快速向宣化、下花园前进。

12月5日,原来隐蔽集结在北平以北平谷地区的东北先遣兵团两个纵队,在西进途中,以突然、迅速动作,一举攻占密云县城,歼敌一个师。

攻占密云虽然是一个胜利,但是这一仗,从全局来看是不应该打的,因为它过早地暴露了东北野战军入关的行动。对此,毛泽东十分生气。

当傅作义获悉位于北平东北的密云县失守,驻该城的一个师被歼灭后,他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产生了极大疑问:密云附近并无华北解放军主力部队,为何一个师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从哪里冒出来一股如此强大的解放军?莫非……

傅作义想到这里,他立即查问打密云的解放军是戴什么样的帽子?情报处长报告是戴皮帽子的。

聪明的傅作义当即做出判断:东北解放军已经进关,东北、华北解放军将联合切断平张线,并将直逼北平。

傅作义的判断是正确的,他不愧是国民党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军。

基于这个判断,傅作义感到北平守备兵力薄弱。于是他急忙命令第三十五军和第一零四军的1个师火速由张家口撤回北平。

同时命令位于怀来的第一零四军主力向西前进,接应第三十五军。另外还从天津、塘沽等地抽调3个军增强北平防御。

此时此刻,傅作义最关心的是,他的起家老本第三十五军能否顺利返回北平。

这时,毛泽东已经清楚地看到,如何把第三十五军这个傅作义的王牌军,截留在平张线上,使其不能撤回北平,是抓住傅作义的关键,也是平津战役的一个关节点。

于是,围绕着敌人第三十五军撤回北平的行动,在平张线上展开了一场抢时间、争速度,夺路与堵路的激烈拼杀。

12月6日清晨,第三十五军分乘400余辆汽车从张家口向东急驰。由于沿途遭解放军地方部队袭击,前进速度缓慢,一天只走了120公里。

当晚,在鸡鸣驿、下花园宿营,准备于7日继续向新保安前进。一旦过了新保安,再走30公里(不足1小时行程)便可到达怀来同第一零四军会合。

此时,在怀来至新保安之间只有华北第四纵队的第十二旅和冀热察军区少数地方部队,兵团主力尚在赶进途中,距离下花园、新保安还有两天路程。

对第三十五军来说,在12月6日那一天的行进路上,如果不恋战,不轻敌,说不定有可能突破沿途阻击,于当天到达怀来同一零四军会合。

但是,军长郭景云骄狂大意,满不在乎,认为第二天无论如何也能到达北平,结果丧失了有利时机。

对人民解放军来说,如果不能把第三十五军堵截在新保安地区,一旦让它完整地回到北平,那将对毛泽东精心制定的平津决战计划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为抓住第三十五军,毛泽东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

他首先电令华北第二兵团领导人杨得志、罗瑞卿、耿飚要不惜一切地将敌第三十五军堵住。毛泽东严令道:「如果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则由杨罗耿负责!」

同时,毛泽东又严令东北先遣兵团领导人程子华、黄志勇:「迅速到达并占领怀来、八达岭一线,隔断东西敌人联系,并相机歼灭该地段敌人。」

毛泽东还严令华北第三兵团领导人杨成武、李天焕:「务必不使张家口之敌向西、向东或绕道跑掉(主要注意不使敌西逃),如敌逃跑,则坚决全歼之。杨李应严令所部负此完全责任,不得违误!」

华北第二兵团接到毛泽东的电令后,兵团领导人严令所属各纵队,要不顾一切地日夜兼程疾进,不怕疲劳、不怕挨饿、不怕掉队、不怕减员,务必于12月8日上午以前赶到新保安地区。

各部队按命令,以一昼夜强行军200华里的速度,急速向新保安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原在该地的第四纵队第十二旅,接到兵团下达的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新保安地区坚决阻击敌人前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坚持到兵团主力到达的时刻。

第十二旅是华北军区的主力部队之一,善于打硬仗、打恶仗。该旅从12月6日夜开始在西八里、新保安、东八里地区公路和铁路两侧,选择有利地形,构筑了纵深约8公里的三道阻击阵地。

7日早晨,装备精良的第三十五军在空军和强大炮火掩护下,猛烈冲击我第十二旅阻击阵地。

在两侧高山耸立的狭窄战场上,双方展开你死我活的拼杀,多次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喷血如注,真是杀得天昏地暗。

第十二旅全体将士们,英勇顽强,与敌军激战一整日,终于堵住了敌人的前进,为兵团主力赶到争取了一个白天。

当天晚上,第三十五军进驻新保安。该军副军长王雷震得知新保安以东公路已被破坏的情报,又考虑新保安城小势孤,恐遭不测,因此主张连夜由小路绕道经怀来县回北平。

可是,军长郭景云骄狂自负,根本不把当面解放军放在眼里,同时他也担心夜间行动容易遭伏击,所以命令全军在新保安宿营,待次日白天再走。

12月8日拂晓,华北第二兵团主力三个纵队先后赶到新保安地区,与第十二旅会合后,立即占领有利地形,与拼命夺路返回北平的第三十五军展开激烈战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冲击。

当日,第三十五军被迫退回新保安。

华北第二兵团全部到达新保安地区后,以3个纵队9个旅对这个孤立的小县城进行了严密包围,并且击退了企图接应第三十五军的第一零四军,使该两敌相距仅4公里而不能会合。

此时,东北先遣兵团也已经占领怀来、康庄、八达岭地区,彻底切断了平张线。敌第十六军和一零四军残部绕道逃回北平。

至此,人民解放军在西线已完全控制了平张线,使张家口、新保安之敌陷入完全孤立的状态。

在这段时间内,东北野战军各部队,以神速动作,到达以玉田县为中心的地区集结。这样,便将傅作义集团分别包围和吸引在北平、天津、新保安、张家口地区,造成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这时,毛泽东对西线的战事已经比较放心。而对敌人从海上逃跑的通道尚未切断仍然放心不下,因为此时傅作义逃跑的主要危险是海路。

但是,毛泽东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东面的问题也不大,因为由于平张线上还有傅作义的嫡系部队2万余人被围,特别是他的命根子第三十五军被包围在新保安,使其难以弃之不顾,单独逃跑。

毛泽东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平张线上傅作义主力迅速被歼,可能促使他因无牵挂而迅速决策南逃。

毛泽东经过通盘考虑后,于12月11日致电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提出了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首先分析了华北战场的战局,最后指出:「你们应该鼓励部队,在此两星期内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在完成部署以后,再行休整,然后从容攻击。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

为配合平津战役,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毛泽东命令淮海前线指挥员暂时留下杜聿明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并令山东、冀中、冀南等地方部队预做准备,防止平津之敌沿平汉、津浦路向南逃跑。

12月上旬,东北野战军指挥部进至蓟县地区后,毛泽东决定将平津战役交由林彪统一指挥(在此之前由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并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平津战役总前委,由林彪任书记。

林彪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作战方针和计划,决定以12个纵队分割包围平津塘之敌。至12月17日,完成了对平津塘之敌的包围,切断了平津间及津塘间的联系。

这时,傅作义似乎已经发觉,人民解放军的攻击重点首先是天津和塘沽,于是他立即放弃唐山和芦台,集中兵力防守塘沽和天津。

鉴于我东北野战军已经全部入关,蒋介石对坚守平津已不抱什么希望,从其自身利益考虑,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东北那样的结局,他派人从南京飞到北平,劝说傅作义率部向南方撤退。

这时,傅作义虽仍然面临着或打、或走、或谈的抉择,但事到如今,这个惊弓之鸟已经变成笼中之鸟,欲飞无路了。

这一点,聪明的傅作义比蒋介石看得透。他意识到,在外无救兵、内被分割的形势下,面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层层包围,打与走都是死路一条,只有求和才是生路。

于是,傅作义没有理睬蒋介石要他南撤的指令,他反而决定派代表同人民解放军进行谈判。

毛泽东指示林彪,由平津前线司令部派出代表,在司令部驻地同傅方代表进行谈判。

在初次谈判中,傅作义的代表要价很高,他们提出:(1)要求人民解放军停止攻击,将被包围在新保安的第三十五军放回北平。

(2)成立联合政府,傅方军队交联合政府指挥。(3)由傅作义通电全国,宣布和平解决。

显然,人民解放军是不可能接受这三个条件的。

人民解放军代表则提出:傅作义所属军队,必须立即全部放下武器。这个条件傅方代表未能接受,故谈判没有达成协议。

12月21日,华北第二兵团发起对新保安的攻击,在扫清外围后,于22日晨发起总攻。

因敌人已经被围困十余天,孤立无援,又处于劣势,所以只打了十几个小时,至当日17时就结束了战斗,将守敌1.6万余人全部歼灭,军长郭景云自杀身亡。

第三十五军被歼灭后,张家口守敌顿时感到更加孤单,坚守无望,与其束手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分两路突围。

华北第三兵团立即展开追歼战,经两天战斗,将突围之敌5.4万人全部歼灭,人民解放军进占张家口。

新保安、张家口之敌都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他们被全部歼灭,使傅作义在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此时他对打和走的问题更加失去了信心。

傅作义正在悲怆之时,中共中央公布了全国战争罪犯名单,共43名,其中包括傅作义。对他来说,这又是一次精神上的打击。军事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傅作义决定再次派代表和人民解放军谈判。

同时,傅作义还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表示准备向全国通电起义,促成全面和平统一,并决定与南京政府公开决裂。

1949年1月7日,傅作义的代表与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代表进行第二次谈判。

在这次谈判中,人民解放军代表向傅方提出:平津守军必须于1月14日午夜前出城开赴指定地点,依照人民解放军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傅方代表提出:从现在算起,到14日午夜前只有7天时间,在短短几天内其军队离城改编时间太仓促,因此平津守军出城时间,须视准备程度由双方代表研究决定。

人民解放军代表驳回傅方代表提出的条件,谈判再次破裂。

对此,毛泽东严正指出:傅作义别有用心,如此只有加重人民痛苦。同时,毛泽东向敌人发出最后通牒:傅作义如有诚意,令天津守敌于13日全部开出城外听候处理。否则,我军将于14日攻击天津,北平守军可以推迟数日离城,但也不能拖延太久。

攻占新保安、张家口之后,毛泽东本打算攻占塘沽,切断敌人海上退路,后来了解到,塘沽周围多是盐田,冬季不结冰,遍地泥水,无法展开兵力,且守敌背靠大海,其指挥部设在军舰上,随时准备从海上逃跑。毛泽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决定放弃攻击塘沽的计划,集中兵力攻占天津。

在傅作义不听劝告,天津守敌拒绝投降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于1949年1月14日10时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经29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于15日全歼守敌13万余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活捉。

攻克天津后,塘沽守敌5个师于17日开始登船逃跑,人民解放军在追击中歼其3000余人,解放了塘沽。

天津解放后,北平守敌彻底陷入孤立。毛泽东认为,和平解放北平的可能性增加了,但前提是我军必须具有以战斗解放北平的能力,只有使敌人看到顽抗没有出路,北平才能和平解放。

为了达到和平解放北平的目的,毛泽东命令林彪,迅速调遣主力部队,直逼北平,集中90万人对北平形成层层包围,使25万北平守敌陷入欲战不能、欲逃无路的绝境。

为保全北平这座文化古城,同时也给傅作义留个出路,平津前线司令部致函傅作义,申明人民解放军立场,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方针和具体办法,从而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1949年1月16日,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向傅作义发出最后通牒。

这个通牒明确地告诉傅作义,出路只有两条:一是自动放下武器投降;二是出城接受改编,顽抗是没有好下场的。

为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北平,使这座文化历史古城免遭战火摧残,毛泽东对傅作义进行了耐心的争取工作,既关心他的安全处境,又敦促他尽快接受和谈条件,使北平早日获得解放。

毛泽东认为,傅作义曾经是抗日爱国将领,属地方派势力,不是将介石的嫡系,同蒋有矛盾,在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时,有把他争取过来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傅作义是蒋介石任命的华北「剿总」总司令,跟共产党打了多年的仗,现在手里还有20多万军队,不到不得已时,不会轻易接受和谈条件,这是傅作义权衡打、走、谈的思想背景。

在这个基础上,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战场上的较量,双方的胜败左右着傅作义对和平谈判的态度。

新保安一仗消灭了他的嫡系部队第三十五军,张家口的丢失断绝了他的西退之路,天津、塘沽的陷落又堵死了他南逃的通道,最后剩下北平孤城,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因此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缴械投降,或接受改编。

在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压力下,在中共地下党的耐心说服工作和北平各界人士的敦促下,傅作义终于在1月21日接受了平津前线司令部提出的和平条件,愿意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从而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10月22日,北平守军开始按协议撤离市区,开入指定地点,接受改编。

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式,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这座古都名城得到了完整无损的保存,军事和政治意义十分重大,它使解放战争又多了一种解决敌人的方式,即毛泽东说的「北平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大大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北平解放后,傅作义有一个请求,想要见一见毛主席,除了有事需要请示外,他还想亲眼看一看这位文韬武略的伟大人物是怎样一种风采。

同时他也有顾虑,因为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时,他曾经公开说过一些藐视和讥讽毛泽东的话。

其实,他这种顾虑是多余的,这是因为他还不了解毛泽东的缘故。作为伟大政治家的毛泽东,怎么会计较他曾经说过的一些不礼貌的话,何况那时还是敌对关系。

几天后,傅作义身穿普通棉布军装,摘掉了国民党的帽徽,乘吉普车从北平来到西柏坡。2月23日,在中央机关招待所受到周恩来的热情接待。

傅作义十分坦诚地对周恩来说:「我戎马半生,除参加抗日之外,对人民犯过不少罪,今后我要在共产党领导下,立功赎罪,以求得人民的宽恕。」

周恩来说:「你是有功的,由于你深明大义,使北平避免了一场战争的浩劫,若非如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北平岂不是另一番模样了。」

周恩来把傅作义的诚恳态度和求见的要求告诉了毛泽东。

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好吧,不管他过去说过什么,我们怎么能计较这些小事。我去看这位总司令去。」说完,他和周恩来一起来到招待所。

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傅作义,见毛泽东走过来,大步迎上去,立正,敬了一个军礼。从傅作义的这个简捷而标准的举止来看,仍不失为他那特有的军人风度。

敬礼后他伸出双手,握住了毛泽东已经伸到他胸前的右手,以十分敬重的眼光仰视着这位身材魁梧的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

「我有罪!」傅作义开口就对毛泽东这样说。

「你有功!」毛泽东紧握着傅作义的手说:「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当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在招待所设便宴款待傅作义和随他一同前来的邓宝珊。

席间,傅作义说:「主席,我从军多年,除了打日本人以外,对人民是有罪的。」

毛泽东安慰道:「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傅的尊号)功劳很大嘛!」毛泽东接着说:「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呢!」

傅作义内疚地说:「主席,过去我追随蒋介石,和共产党打仗……」

毛泽东打断傅的话说:「蒋介石一辈子耍码头,最后还是你把他甩掉了。」

当谈到如何解决绥远问题时,毛泽东说:「和平解放北平,你开了个好头。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绥远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可以先放一放嘛!等待他们起义。还是以前说的,给你们编两个军。」

送走了傅作义以后,毛泽东的卫士长阎长林问毛泽东:「听人家说,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傅作义说过,如果你打胜了他,他甘愿给你当个小秘书,如果他打胜了你,你也得给他当秘书,这个话是真的吗?」

毛泽东哈哈大笑:「现在是我们胜喽!可是那也不能叫他当秘书,当个秘书太小了,哪能够委屈他呢,我们还是应当留他在政府里做官。过去他在绥远对水利很有兴趣,而且把河套地区的黄河灌溉系统搞得很不错,将来可以让他当个水利部长嘛。」

建国后,傅作义真的当上了水利部长,同时他还先后担任过绥远省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军区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等高级职务,并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平津战役,历时64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共52万余人。这一巨大胜利,使华北除太原、归绥、大同、安阳、新乡等几个孤立据点外,广大地区都已经获得解放。

归绥是绥远省会,尚有傅作义部下5万多人,按毛泽东指示暂时不动,等待适当时机用和平改编方法予以解决。

至此,毛泽东和他的老对手蒋介石进行的战略决战,宣告胜利结束。

在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两个战区指挥部,1个战区前进指挥部,12个兵团部,46个军部,140个整师,连同歼灭的其他部队,折合173个师(旅),共154万人,再加上决战期间在其他战场歼灭的敌人,总计歼敌230余万人,占决战开始时国民党军总兵力365万人的63.3%。

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第十八军,都在战略决战中被歼灭(整编第七十四师早已在孟良崮被歼灭)。

国民党的五大战略集团,最大最强的东北、华北、徐州三个集团已经不复存在了,剩下的还有武汉的白崇禧集团、西安的胡宗南集团。

这两个战略集团,也分别在中原和西北解放军的打击下,受到很大削弱,算不得什么强大的主力集团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新编成的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集团,这个集团,基本上是由残兵败将拼凑起来的,战斗力很弱。

这就是说,国民党的全部精锐部队,都在战略决战中被消灭了。蒋介石手里虽然还有三个战略集团,但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不可能再进行大规模的会战了。

与国民党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人民解放军方面,经过三大战役及与此同时进行的其他战役战斗,不但提前半年超额完成了毛泽东赋予的战争第三年的作战任务,而且使自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了。

战略决战开始时,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为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战略决战之后,总兵力壮大到400万人,其中野战军218万人;武器装备进一步改善,不仅有强大的炮兵,还已经开始筹备建设海军、空军。

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需要,毛泽东认为,必须统一全军的组织编制。于是,他指示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先后进行了整编。统一野战军序列,增设兵团编制,将原来的纵队和下辖的旅,改编为军和师。

整编后的人民解放军共有4个野战军,20个兵团,阵容空前强大,真可谓兵多将广,人强马壮!

通过这次整编,解放军向正规化建设迈进了一大步,大大提高了战斗力。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