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3万兵力凭什么挫败20万大军?因为他们掌握了一种战争艺术

2024-02-02历史

战争的胜败并非完全取决于兵力的多寡,更关键的是指挥者的战争艺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例子屡见不鲜,这背后隐藏着战争机动性的奥妙。

古今中外,军事家们一直把机动性视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他们深深理解到,机动性就是战争,机动性就是胜利,机动性就是百万雄师,机动性就是战争之神的宠爱。

让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选取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探索机动性的价值。

在1931年的中国江西,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着只有3万人的队伍,勇敢地对抗着比自己强大数倍甚至十几倍的敌人,通过巧妙的策略和战术,赢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辉煌胜利。

蒋介石在1931年2月因第一次「围剿」革命根据地失败而愤怒,为了扑灭革命火焰,他派遣何应钦来到江西担任总司令,并纠集了王金钰第五路军

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蒋光鼎第五路军、朱绍良第六路军等共计14个师1个旅的20余万人,气势汹汹地发动了第二次大「围剿」,并声称要在三个月内消灭红军。

这种嚣张和恶毒的态势已经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

"3万人对抗20万人!这个惊人的数字!一场多么不公平的战争!然而,毛泽东以其深思熟虑的战略,灵活机动的指挥,巧妙地率领3万红军与强大的敌人周旋。

4月1日,敌人的"围剿"行动开始,北路敌军在800里的战线上,分三路由北向南推进。"

毛泽东、朱德高瞻远瞩,为了消灭敌人,决定将红军主力集结在东固地区,静候敌军的行动。在得知王金钰部第二十八师即将「围剿」红军的计划后,红军总部立即制定了详尽的作战策略。

中路军由红三军组成,他们将沿着东固通中洞的大道前进,设下埋伏,准备对敌第二十八师进行突袭。左路军则由红四军、红十二军组成,他们将抢占观音崖、九寸岭一线,准备迎击敌第四十七师。

左路则是由红三军团组成,他们将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直捣敌军后方,切断敌军的退路。 这次作战计划,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朱德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以定之计应对变之策,必将取得战斗的胜利。

接到命令后,红三军连夜出发,冲破敌人的防线,抢占了有利地形。5月16日,敌人的第二十八师落入红军的包围圈,黄公略军长率领红三军奋力围歼敌人,经过激战,红军成功歼灭了第二十八师的师部和直属队。

红军在初战中取得胜利后,毛泽东指挥各路红军按照原定计划从西向东再次展开行动,于5月17日在富田地区成功会师。

随后,红军坚持不懈地进行作战,通过灵活运用远距离快速机动战术,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们在一天内,仅凭借一双脚,从西向东疾行700多里,逆转了整体劣势,化为局部优势,连续赢得了5场战斗,歼敌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20多万军队的「围剿」。

当后人回顾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时,无不惊叹于毛泽东卓越的指挥艺术,也更加对红军战士用双脚走出来的胜利赞叹不已。

灵活机动,巧妙快速的机动,使得红军以微不足道的3万兵力成功挫败了国民党2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这一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机动就是万军之师,机动自有雄兵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