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邯郸战役:国军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一触即溃?

2024-02-02历史

战役背景

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是1945年10月,为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1945年9月国军开始陆续在各地接受日军投降,同时蛮横地进驻解放区,而我军当然绝不允许国军进入解放区,随意侵犯我军利益,遂发动上党战役打击了国军嚣张气焰。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双十协定,但是实际问题仍未能解决。

解放战争

在上党战役接近尾声但还没有完全结束时,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大部分在晋东南,一时难以立刻赶到邯郸一带。刘伯承、邓小平在上党战役时特意将原在邯郸附近的冀鲁豫纵队留在那里,监视平汉铁路北段国军,担负阻击任务。10月10日,刘伯承、邓小平电令:「冀鲁豫、冀南应放松次要方向,抽出大军使用于平汉线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不可处处顾虑,兵力分散,到处无力。」

与此同时,国军这边也开始了行动,由国军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下属的第30军、第40军及新编第8军共7个师4万余人组成的第一梯队,在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的率领下,从新乡出发,沿着平汉线向东北移动;第32军及收编的原伪军孙殿英部作为第二梯队尾随第一梯队4然续跟进。国军按计划将进入邯郸、石家庄,各支部队陆续跟进。

在当时,副司令高树勋与国民党中央嫡系矛盾极为尖锐。司令长官孙连仲曾在口述历史中回忆:「高树勋初来的时候,很受歧视,大家都‘吃’他。汤恩伯派胡伯翰去接他的军长,他当然不乐意。高树勋的内弟刘洁,大学毕业,是共产党,对高也有影响。有一次我们一起喝酒,高借酒就打了胡伯翰两个耳光,并且说:‘我们都是河北人,你怎么搞我? ’」这无疑为高树勋后面的起义埋下伏笔。

刘伯承元帅

10月16日,晋冀鲁豫军区正式下达了进行邯郸战役的命令和作战方案。10月17日,毛泽东在延安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晋冀鲁豫中央局:「在你们领导之下打了一个胜利的上党战役,使得我们有可能争取下一次相等的或更大的胜利。」「即将结束的新的平汉战役,是为着反对国民党主要力量的进攻,为着争取和平局面的实现,这个战役的胜负,关系极为重大。」为了阻止国军北进,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要以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路北进的国军第十一战区后续部队,集中主力,对付沿平汉路北进之敌,同时要「以逸待劳,诱敌深入到家阳、沙河之间于我有利之地形,再坚决扼制之,迫使敌全部或大部展开,然后以主力从故暴露的翼侧或后方进行猛烈的攻击」[2]。

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决定作出如下部署:派遣第1、第2、第3纵队及冀鲁豫、冀南、太行军区部队一共六万余人参与作战,计划将国军先头的三个军诱击于漳河以北,邯郸以南的釜阳河套地区,将其分割围歼。而对于新编第8军,则采取了一面组织作战,另一面则积极争取其能够主动投诚。

10月20日,国军先头部队抵达漳河附近的岳镇、丰乐镇一线,沿着铁路东侧开始交替掩护向前行进,八路军令第1纵队主力到达邯郸以南阻止国军队进入邯郸。10月24日,国军于黄昏时分突破了第一纵队第一旅在崔曲、夹堤之间的阵地,先头的三个军已经全部渡过漳河,沿平汉铁路东侧推进到马头镇、磁县之间的地区。第一纵队和冀南一部分地方部队在崔曲、马头镇顽强阻击。双方在这里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刘伯承元帅认为:「反动派忽视了某些弱点,相反地把我军都当作只能扰乱的游击队看待,以为它用三个军沿釜阳河轻装急进,就可以把我们撇在两侧,尤其撇开磁(县)邯(郸)向平汉路西之侧击,而自由进入邯郸、邢台,接上石家庄的第三军、第十六军。因此它不需要飞机、坦克的配合,也不需要其他兵团在邻近左右前后直接策应,也不需要带足够的弹药,就能完成任务。这就犯了‘夜郎自大’的骄傲和孤军深入的错误。」由于我军后续部队尚未全部到达。因此,刘邓首先决定暂时不发起总攻,而是采取‘猫逮老鼠,盘软再吃’的战法,令第一纵队先行阻击敌人,坚决迟滞其前进,将各参战部队分成路东、路西两个方向,压缩、分割敌人。

参加上党战役的解放军主力3个纵队,除太岳纵队继续留在晋东南地区、巩固上党战役成果外,其他部队相继赶到邯郸地区战场。最早到的是冀鲁豫军区骑兵团,从正面阻滞国军北上的战斗。接着,陈再道率领的第二纵队到达,刘伯承在电话中告诉他们:「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你们要准备向南打,但不要打马头镇地区的新八军,李达参谋长正在和高树勋谈判。」这就为切断三十军、四十军的向南退路作了准备。陈锡联率领的第三纵队随即开到,奉命向南开到磁县县城以东的国军队退路上隐藏设伏,待机歼敌。国军3个军被包围在邯郸以南、马头镇以东、商城以西之狭长地带,同时我军还控制住了漳河渡口。

10月28日,我军后续部队全部到齐,遂于黄昏时向被围国军发起总攻,同时派遣李达赴国军新八军军部,敦促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起义。战至10月30日,国军第四十军第106师大部被歼灭,而第三十军也遭到重大打击。同时,新编第八军和河北民军大约1万余人在磁县马头镇宣布起义。刘伯承元帅判断,高树勋部起义后其余敌人必然向南突围,于是故意放开退路,将(从上党赶来的陈锡联、陈再道两个纵队等部)主力先敌南移到漳河以北敌退路两侧,准备歼灭突围之敌。

果然,敌主力逐步开始向南突围,而国军脱离即设的阵地后已陷入一片惊慌和混乱,早就等待在国军侧后的我解放军战士立刻多路在漳河北岸出击,将漳河以北的村庄要点全部占领,断绝了国军的退路。11月1日晚突入第十一战区长官部,俘虏了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40军军长马法五。国军失去指挥,大乱四散奔逃。我军南北集团各部奋起直追,将残余敌军堵截在旗杆樟、辛庄、马营一带。到11月2日,向南突围的国军除少数漏网外,被全歼于临漳、磁县之间。本来准备南北夹击的增援部队(在石家庄的第十六军和在安阳的第三十二军)得知消息后闻风逃窜。

被俘的国民党士兵

战役结果

战役结束后,国军除新编第八军一万余人投降之外,共损失三千余人,1.7万余人被俘。邓小平在中央局第一次会议上概括地指出:「上党战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平汉战役现在至少可以说第一阶段已取得了胜利,这都是歼灭战,而且平汉线上高树勋的起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这些胜利是由于前后方一致,军民一致、上下一致取得的。」1989年邓小平评价:「我们打平汉战役比打上党战役还困难。打了上党战役,虽然弹药有点补充,装备有点改善,但还是一个游击队的集合体。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又打平汉战役。」还特别讲到高树勋的起义,说:「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他起义,敌人虽然不会胜利,但是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干脆,退走的能力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义,马法五的两个军就被我们消灭了,只跑掉三千人。」

由此可见,高树勋的起义无疑为邯郸战役我军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因素,当然还有刘帅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万千名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将士。历史将永远铭记为我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