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46年上海一小伙到太岳寻亲,见到傅涯:阿姨,我是陈赓的儿子

2023-12-30历史

「如果她对我们不好,我们马上离开!」 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姑娘对身边17岁的小伙子小声嘀咕着。

此时,他们正坐在一辆牛车上,一路颠簸着朝山西阳城赶路。两人已经离开家三个多月了。

此前,他们从上海出发,先是坐着新四军的木沙船,在海上颠簸了五六天。在苏北上岸后,又一路坐着牛车、马车奔波了三个月。

1946年11月,在经过了漫漫长路奔波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驻扎在阳城的太岳第四军分区。当他们走到一处低矮的民房外时, 一个留着短发、穿着军装的女同志,满脸笑意地出门迎接。

这个女同志正是他们在路上谈论的「她」——傅涯,陈赓的妻子。而千里迢迢赶来的二人,女孩叫做王璇梅,男孩叫做陈知非。

他们来这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傅涯: 这个17岁男孩是陈赓的儿子。

傅涯、陈赓两人婚姻美满,怎么会凭空出来个儿子?其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要从陈赓与前妻的爱情故事讲起。

一、在革命战火中相遇相知

1923年, 陈赓和王根英在当时远东最繁华的城市——上海相识。 当时,20岁的陈赓在一个纺织厂附近的平民夜校里担任临时老师。

(陈赓与王根英年轻的时候)

而王根英时年17岁,正是这个纺织厂的女工。她从小爱好学习,但是家境贫寒没有机会读书。为了弥补这个遗憾,渴望知识的她经常在下工后,去附近这个由先进知识分子举办的夜校听课。

陈赓生性幽默又思维敏捷 ,在课堂上常常是妙语连珠,惹得讲台下的学生捧腹大笑。他成了这所夜校最受欢迎的老师,有很多学生慕名前来听他的课。王根英也是其中一位。

陈赓生动的讲解经常让台下的 她听得如痴如醉。 因为年龄相仿,所以陈赓经常在课下和前来上课的学生闲聊。风趣幽默的他总是被很多人围在中间。

渐渐地,王根英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好感,而陈赓也早已注意到了这个长相甜美、落落大方的小姑娘。

(【陈赓同志在上海】)

之后,陈赓曾多次跟王根英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到她家去拜访她的父母。虽然陈赓不是上海人,但是他极具语言天赋,在来到上海短短几个月后就学会了上海话。

到了王根英家后,他可以用流利的上海方言跟其父母拉家常,让二老十分喜欢他。

但是,当陈赓提出要和她约会时,王根英却一口回绝了。她说自己年纪尚小,而且国家还不太平,不想考虑感情问题。

陈赓深知王根英的想法,所以没有一味地死缠烂打。1923年末,他还没来得及跟心爱的姑娘道别,就匆匆离开了上海,在组织的派遣下进入广东陆军讲武堂学习。

翌年,陈赓作为一期学员,进入刚刚成立的黄埔军校学习。不久之后,周恩来受廖仲恺的邀请,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一职。周恩来到任后,立即成立了中共黄埔支部。

(黄埔三杰)

陈赓是其中主要负责人,毕业后留校担任连长。1925年,在蒋介石领导的征讨叛将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中,陈赓凭借赫赫战功而声名远扬。

「中山舰事件」 后,蒋介石借机将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排挤出去,陈赓也在列。

中共中央1926年派顾顺章、陈赓等人前往苏联,学习 情报安全保卫工作。通过学习,陈赓精通了情报收集技能。 翌年年初,陈赓学成归来,到武汉担任特务营长并指挥工人纠察队。

其实,王根英此前上的夜校,是中国共产党借教会的名义举办的,自此她对共产党产生了好感。在陈赓离开后,她积极加入到工人运动中。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周恩来领导的,在起义前,她受周恩来的委托,将一些枪支带回自己家中藏了起来。

(中共五大会址)

后来王根英作为代表,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共五大,而陈赓恰巧也随周恩来出席了这次会议。互有好感的两人时隔四年后再次相见,陈赓决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向她表白。

在一次听报告的过程中,陈赓悄悄递给王根英一张纸条。 上面的话让王根英顿时脸红心跳:「王根英同志,我爱你!我向你郑重求婚,希望你嫁给我!」

此时的王根英虽然十分心动,但却只是默不作声地将纸条贴在了身边的墙上。动了真情的陈赓见对方没做回应,心里很是着急,便又写了一张纸条: 「根英,我爱你!我请求你做我的妻子!」

而王根英依旧将纸条贴到了墙上,继续听报告。陈赓则紧追不舍:「根英,我发誓娶你为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王根英仍旧置之不理。

(中共五大会场旧照)

休息间隙,代表们都围了上来。有人打趣道:「王根英,你这样处理情书,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呢?」王根英红着脸低下了头,陈赓则抢着回答:「我看总不是反对吧!她正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我陈赓正在向她求婚呢!」

王根英被陈赓的话气到了,「你别太自信!我为什么要嫁给你?」

此时的陈赓依旧不改幽默的本性,笑嘻嘻地说:「你为什么要嫁给我?这还不好回答?因为我爱你嘛!再说,我们郎才女貌兼女才郎貌,志同道合且有感情基础呀!」

陈赓在「五大」期间的求爱举动在代表们中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周恩来耳朵里,作为领导的周恩来将陈赓找来,严肃地批评了他,说他不懂恋爱的艺术,求爱的方式也欠妥。

(周恩来邓颖超)

最后,周恩来决定亲自出马,和邓颖超一起出面找王根英谈话。在他们的努力撮合下,王根英羞涩地答应了。

中共「五大」结束后,经党组织批准,陈赓和王根英在武汉结婚,成为一对革命夫妻。

二、在暗潮涌动中生离死别

婚后不久,陈赓便不得不和新婚妻子分别。他随周恩来去了江西,为南昌起义相关事宜奔走,后来在起义中担任保卫任务。而王根英则则留在上海当交通员。

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被迫撤出南昌城,挥师向南部的广东进军。在撤退途中,与国民党军钱大钧部进行了著名的「会昌战役」。

陈赓身先士卒,在战斗中不幸左腿中了三颗子弹,胫骨腓骨全被打断,伤势非常严重。

他不得不脱离部队,后辗转汕头香港等地回到了上海。看到身负重伤的丈夫站在自己面前,王根英既惊喜又心疼。

(南昌起义旧址)

次年4月,腿伤未愈的陈赓化名「王庸」,进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特科,主要负责情报搜集工作。

这段时间里,王根英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陈赓开展情报工作。为了掩人耳目,王根英还将自己的妹妹王璇梅和弟弟王鑫昌接来与他们同住,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口」之家。

此后,在白区的生活虽然危机四伏,但却是二人自结婚以来难得的相处时光。

在妹妹王璇梅的记忆里,姐夫每天都很忙,几乎没有在家休息过。那时候他每天穿着一袭长衫,一副当时「白领」的打扮。要是有人问起来,姐姐就说:「我家先生在洋行里工作。」

陈赓与王根英的第一个孩子在1929年出生,是个男孩。陈赓给儿子取名叫「知非」。

对于那段无比凶险的时光, 还是个孩子的王璇梅其实并无察觉,只对频繁搬家一事印象深刻。 他们经常是在一个地方才住了半年甚至几个月就又搬家。

在王璇梅的记忆里,每次搬家前,陈赓和王根英就将她和小知非送回父母家中,等一切安顿妥当后再把他们接回来。

后来,他们搬到了法租界内的辣斐德路居住。有一次,只有9岁的王璇梅带着2岁多的小知非去大街上玩耍,迎面碰上了正在巡逻的印度巡捕。

(旧上海印度巡捕)

小知非指着他们的枪说:「你的枪没有我爸爸的好。」「你爸爸有枪?」 印度巡捕十分警觉地问道,小知非马上得意地点点头。

随后,这些印度巡捕就一路跟着他们两个,来到了位于辣斐德路的家中。他一进门,便询问枪的事。

此时,王根英急中生智,回答说:「有,有枪,是他爸爸在永安公司给他买的玩具枪。」

她一边说一边在柜子里翻找着,最后取出了一把木制的玩具长枪。印度巡捕见没有任何收获,便悻悻地离开了。

其实,陈赓本确实有一把手枪,平日里就藏在卧室的枕头底下。小知非一定是趁爸爸不在拿出来玩过,所以才说出了爸爸的枪好这种话。

(中央特科旧址)

在如此凶险异常的环境中,王根英一直追随着丈夫陈赓奋战在隐秘战线上。她始终全力协助陈赓开展情报工作,为党中央提供了很多价值连城的情报,还涉险营救了大批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同志。

1931年春,中央特科重要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在此危机时刻,陈赓立即协助周恩来设法疏散中央机关。

由于平日里,顾顺章和陈赓工作来往密切,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周恩来要求他立即离开上海。

陈赓便带着全家去了天津。几个月后,他乔装成一个病人,携全家从天津借道青岛回到了上海。

年底,奉组织之命,陈赓去往鄂豫皖苏区开展工作。自此,他脱离了隐秘战线,以公开的身份带领红军官兵进行武装斗争。

(龙潭三杰)

而王根英则继续留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在随后的淞沪会战中,她积极组织沪东工人赶赴前线,参与到运送伤员、筹备药品的工作中,全力支持国民党军抵御来势汹汹的日本侵略者。

淞沪会战结束后,王根英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工厂做工。在此期间,她积极参与领导了多次上海工人运动。

后来,陈赓在领导胡山寨战斗中不幸再次腿部中弹,不得不离开了鄂豫皖苏区,回到上海养伤。

此时,陈赓的名头在全国都很响亮,有很多人认识他,也想尽一切办法要抓到他。1933年3月24日晚上,陈赓来到上海大戏院看电影。虽然在隐秘战线工作多年的他十分谨慎,但还是被叛徒认了出来,不幸被捕。

(陈赓被捕后最初关押之地)

王根英等到很晚,一直不见丈夫回家,心里十分着急。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陈赓很可能遇险了。她到处托关系,试图探听陈赓的消息,但是始终一无所获。陈赓就像人间蒸发了一般。

由于过度紧张和焦虑,王根英的情绪非常不稳定,甚至还多次出现幻觉。 她经常在帮母亲提水时,对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说:「有人头」。

其实,虽然陈赓被特务抓了,但是却没有遇到生命危险。在周恩来和宋庆龄的奋力营救下,陈赓在南京「逃脱」几经辗转,于1933年3月到达中央苏区。

对这些事情,身在上海的王根英一无所知。组织本来计划的里,等陈赓山好后,让陈赓夫妇一同去往中央苏区的。 但是年底,王根英也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捕入狱了

(老虎桥监狱)

随后,她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根英在监狱中并没有向反动派屈服。他与同被关押的帅孟奇等人商议后,组织了数次绝食斗争。最终,她们获得了和外界通信的权利。

在民族危亡时刻,在多方努力之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在1937年8月正式形成。随后,周恩来到南京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国防会议时,提出要求国民政府立即释放被关押的王根英等3人。

随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王根英被送往云阳八路军总政治部,得以和陈赓团聚。

陈赓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是晚彼此互诉离情,直达深夜,尚无疲意,其快乐有胜于1927年武汉新婚之夕。根英在狱达4年,艰苦备尝,在敌威迫利诱下,始终坚持共产党员的立场,不为动摇,使我对她更加敬佩。」

(陈赓日记)

王根英随军,1939年3月8日驻扎在南宫县境内。这天,日军对我军展开了疯狂围攻。在突围过程中,王根英将自己的马让给伤员骑,自己则徒步随大部队。

一番激战后,王根英成功突围。但此时,她却发现由于匆忙而将自己的挎包落在了驻地,而挎包里面装有文件和公款。

随后,她不顾众人劝阻毅然返回去取。但是却在途中,不幸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

此时,陈赓正率部越过平汉线向西挺进。在得知这个噩耗后,眼泪不禁流了下来。 在当天的日记中,陈赓写下了这样的话:「三·八,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王根英烈士墓)

随后,他宣布为王根英守节三年。他果真没有食言,直到王根英牺牲三年后,他才与傅涯再婚。

三、在浴血奋战中骨肉相离

在陈赓被捕后,王根英曾带着小知非去闸北的一个秘密联络点打探消息, 但是却一无所获 。在返回时她又出现了幻觉,感觉有特务要来抓她。情急之下,她立即将知非从二楼的窗户扔了出去,紧接着自己也跳了下去。

幸亏那个楼不高,外面又是土地,但知非的脑袋仍被磕破了,鲜血直流,去医院缝了好几针。

这段记忆一直留在陈知非的脑海中,即使在他77岁高龄时,仍然没有忘却当天的情景。 而脑袋上的那道疤痕,则成了母亲留给她的纪念。

(上海提篮桥监狱旧照)

王根英被捕时,王璇梅已经11岁了。她一直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1933年12月的一天,家里突然闯入四五个身穿长衫的特务,说要将姐姐带走问话。

家里人见情况不妙,于是由哥哥出头将特务头子请进了里屋,拿出家里仅有的几十块钱,想让对方通融通融。但是磨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无济于事。就这样,全家人眼睁睁地看着姐姐被带走了。

这是陈知非与母亲的最后一面,此时他年仅四岁,

王根英被捕后,通过多次绝食斗争,狱方终于答应了他们与外界通信的条件。在监狱的三年多时间里,王根英学会了刺绣,给儿子绣了一个老虎书包并寄给了他。

在陈知非的童年记忆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关于「父母」的印象。他很长时间里,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出生年月。直到后来回老家,查了家谱,才确认自己生于1929年。有关母亲的形象,他都是在后来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王根英被捕后,陈知非就跟着外婆和小姨生活在上海。后来,他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学。 但是因为家贫,不得不出去给人擦鞋、卖报、跑腿

其实,陈赓曾多次托人打听家人的消息。但是因为1937年王家的老宅被日军炸成了废墟,王家人被迫在附近重新搭了一间房,陈赓所托之人按他给的地址没能找到他们。

直到1946年,陈知非才得知自己的父亲还活着。此时他已经17岁了,而与父亲分离有13年了。

当年10月,陈赓委托我党地下工作者,带陈知非到他所在的山西阳城。此时24岁的王璇梅也要求一同前往。

他们先从上海坐船,在东海上颠簸了五六天后,到达苏北,上岸后就到了解放区。他们换上了解放军军装后,一路上都有人跟他们打招呼,喊他们同志。

走到山东境内时,王璇梅才知道姐姐已经牺牲了。她顿时伤心地哭泣起来。

三个月后,他们终于到达了位于山西阳城的太岳第四军分区。

出来迎接他们的,是陈赓现在的妻子傅涯。

(陈锡联和王璇梅)

在路上时,两人还嘀咕:如果她对我们不好,我们马上离开。但是,见面之后,这种念头就打消了。傅涯知道他们要来,提前安排炊事员炖了只鸡,还亲自帮知非抓衣服上的跳蚤。

当时,陈赓正带领部队在前线打仗,傅涯马上写信通知了他这件事。后来,陈赓带领部队在沁源休整。傅涯得知消息后,立即带着王璇梅和知非前去见面。

陈知非一直对与父亲相见的场景记忆犹新 :「到了郭道已是傍晚,父亲和一大堆人已经到门口接我们了。在上海时,我很羡慕日本武士山田一彦的武士道精神,怕父亲瞧不起我,所以也学着山田的样子,两腿叉开站着,故作很神气的样子。」

陈赓能看出来知非有些不自然,也能看出儿子的小心思。第一句话就夸奖他「有点神气」。

随后,陈赓不禁有感而发:「看你长得多像根英啊,头发也一样,你妈妈要在该有多高兴……」

(陈赓与傅涯)

当时,战士们站在街道两旁,高兴地看着他们一家人团聚。刚开始,陈知非有些不好意思喊傅涯。细心的陈赓也觉察到了这一点,他对儿子说:「你还是要喊她‘妈妈’,以后我们是一家人……」

陈赓要求和儿子睡在一个炕上。躺下后,陈赓把知非从头到脚摸了一遍又一遍,这是十几年来,陈知非第一次感受到父爱。

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时,陈赓见儿子腰间只系着一根布绳子,便好奇地问「你在上海,为什么不买条玻璃皮带?」

听到父亲居然知道玻璃皮带, 他感到特别奇怪:父亲在偏僻的穷山沟里怎么还会知道大上海的事情?

后来,在在陈赓建议下,知非进入山西长治北方大学就读,195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长春第一汽车厂工作。

1960年,年近花甲的陈赓终于当上了爷爷。他给孙女取名叫「怀申」。

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含义, 他一直怀念王根英,也怀念在上海的那段短暂而幸福的时光

(纪念陈赓、王根英、傅涯)

「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会为我掉眼泪吗?」 陈赓曾在与儿子见面的当天晚上,半开玩笑地问他。

虽然父子之间相处的时光只有不到二十年,但是陈知非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