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先到井冈,朱德后到圣山,为什么朱德成为红军之父

2024-07-24历史

1928 年春天,朱毛在井冈山会师,自此开启了武装革命的新一页。老军观写到这个地方,读者产生了一些疑问。主要是毛主席先到的井冈山,部队经过「三湾改编」,都已经有红军的样子了。为啥红军后来叫「朱毛红军」,不是「毛朱红军」,而且国际国内都觉得朱德是「红军之父」,党内也说朱德是红军的「创建者」。那么,到底谁才是红军的创建者?

这个问题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过去的历史教育总是围绕主要领袖来宣传,另一方面是当下的文学艺术,尤其是电影电视把朱德当成了「配角」,这就导致对红军建军初期的认识很混乱。而且,确实因为老一代革命军队创始人太谦虚,使得一些历史真相没能让大家彻底搞明白。所以,老军观认为有必要结合个人想法再写一篇文章。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代共产党人都在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办法。这里面比较突出的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周总理。尤其是朱总司令跟毛主席,他俩都是谭嗣同之后的人。谭嗣同的大弟子杨济昌是毛主席的老师,最小的弟子蔡锷是朱德的好友兼老师。他们一个搞文,一个弄武,培养出了两个拯救国家和民众的能人。因此,在革命这条路上,毛朱是同时代、同辈份的,不分先后。

老军观有过一项研究,虽说朱德比毛主席年长七岁,不过在思考社会主义能救中国的这条道路时,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年纪轻些的毛主席,比起朱德更早地接纳了马列主义,还参与了建党。而那时候的朱德已经是投身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名将,也是当时先进会党的老党员。两人旗鼓相当。

还有个特别一样的地方,就是考虑中共搞武装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还有建立革命根据地,他们在这方面不仅想法一致,行动也同步。至于中共建军时谁走在前头,包括他们一起弄出来的红军命名谁先谁后,得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来看。老军观个人觉得,拨开下面「三个迷雾」,就能搞清楚红军缔造者的本来面目,只是文章有点长。

第一,打响了第一枪的那支革命队伍中的英雄都在何处?

说起打响革命的第一枪,大家都会立马想到南昌起义。实际上,负责中央军事工作的周恩来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组织的这次南昌起义,既体现了毛泽东等有识之士「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想法,又用上了朱德等我党长期准备的搞武装斗争的人才。正是武装斗争让「朱毛」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这里得说明一下,一方面中央正在搞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同时还在全国开展广泛的武装暴动。相关文件就不多说了。而朱德和毛泽东都投身进了这股历史的浪潮之中。

先讲讲中央直接组织武装起义所动用的力量。在中共探索武装革命的进程中,始终能看到一股「红色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共从大革命起掌控的孙中山铁甲卫队,还有周恩来于黄埔军校期间着重打造的叶挺独立团。到了南昌起义的时候,独立团已经发展成了革命军第 25 师的 73 、74 和 75 团,外加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明以前是 73 团的参谋长)。

南昌起义枪声响起的时候,25 师和警卫团还在路上。真正参与南昌战斗的是跟中共关系密切的贺龙带领的大部分队伍,叶挺的一部分部队,还有朱德的军官教导团和保安队之类的。不过,不能忽略 25 师奋勇作战,在聂荣臻带领下,大部分击退了总司令张发奎及其卫队,在 8 月 2 日赶到南方归建。

南昌会师接着南下,分别组建了贺龙的第二十军、叶挺的十一军以及朱德的第九军,这相当于当年独立团的「放大版」,不过正根第 25 师依旧单独存在。在这三军里,朱德的兵力是最弱的,可他在历史上指挥作战的次数却是最多的。关键时候周恩来把 25 师借给朱德做后卫,谁承想大部队失利,后卫反倒成了起义的主力军。

真正的将军不是能打胜仗,而是能把快要垮掉的部队变成强大的军队。朱德不愧是滇军的名将。他不仅带着 25 师剩下的人,收拢了潮汕主力部队的逃兵、广州起义的残兵,一路有序地后退,还在湘南支持并促成了当时有名的湘南起义。不但保住了革命军的原有基础,还发展出农军三师两团,多达 8000 多人。

第二,在井冈山会合的两面大旗所属的是什么部队?

1927 年底,朱德和陈毅所带的部队在上堡整训的时候,猛地碰上了一支跟国民党不一样的武装。一联系,这才清楚是毛委员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也就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 1 师第 1 团 3 营张子清那部分,他们跟大部队走散了,这才和朱部碰上。这才使得朱德和毛主席能知晓彼此的情况。

就在这一年的 8 月,周恩来带着部队南下广东的时候,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接到命令去湖南省委传达「8·7 会议」的精神,组织并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秋收起义的人员有安源矿工,还有以浏阳平江为核心的城乡地农军。碰巧没赶上南昌起义的来自铁军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变成了秋收起义的主力。

中央原本的计划是湘赣起义后进攻长沙。可反动军队比起义军厉害得多,敌强我弱,这时候毛主席提议向罗霄山脉转移,铁军的总指挥卢德明等人表示支持。和朱德带领的残部相同,这支部队一路上也有损失,五千多人就剩下六百来人了,最后编成了一个团。

差不多在同一时候、同一个地方,朱德带的部队和毛主席带的部队都在湘赣边界。朱德带的 800 人搞「赣南三整」的时候,毛主席在永新弄了「三湾改编」。这俩历史上的大人物真是想到一块儿去了,整顿的东西都是加强组织建设、让部队纪律和军事训练更好。可在这方面,咱们的宣传主要说毛主席英明,把「赣南三整」放次要位置了。所以就有了井冈山红军建军在前的这种感觉。

后面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带着秋收起义剩下的队伍先到了井冈山,还跟山上的袁文才、王佐这两个绿林好汉搞统战,弄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差不多同一时间,朱德带领的部队也在跟范石生部搞统战,让部队能暂时休整和补充一下。

在去井冈山之前,要说朱德和毛主席在建军方面谁更早更强,其实各有长处。不过湘南起义让情况有了变化,朱德的 800 将士变成了 2000 多人的主力,还有 8000 多人的农军。而井冈山的部队,除了毛主席带去的 600 多人,就是「袁王各自 300 人」。这就能明显瞧出朱德在军事上的本事,他不但是滇军的名将,经过留洋和共产国际的培训,也一直在琢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

井冈山胜利会师,首先是「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原话)被落实了,其次是「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被确定了,再次是「武装割据」的大格局大致成型了。会合的部队主要是起义军、农民自卫军和绿林好汉之类的,不过有战斗力的是从叶挺独立团发展出来的 25 师以及国民政府警卫团,这让部队会合后形成了井冈山能守能防、出击能攻的红军作战的绝对主力。

第三,「占山」之后到底由谁来统领军队和指挥作战呢?

经过毛泽东、朱德和陈毅一起商量,两军会师以后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由朱德当军长,毛主席做党代表。这是当下反映朱毛会师整编制的常见说法。

据【陈毅元帅】所写:湘南特委曾对两军合编有个想法,还派人去井冈山传达。就是成立把「国民」去掉改成工农革命第四军,让朱德当军长、毛泽东当党代表,下面有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后来改成师)。整编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这也表明了「毛泽东和朱德是圣山‘双雄’」。

红四军成立了,朱德管军事、毛主席管政务,他俩都是第四军最高的军政领导。不过有个情况,不知道读者留意没,毛主席是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搞起来和组织秋收起义,当时可没给他军队指挥的职务,部队带兵的有总指挥。就算毛主席后来当过师长,那也是上级因为他出击湘南没做好给的处分。

在会师之后的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代表大会上,重新明确了毛主席的指挥职务,产生了第四军军委,由毛主席担任军委书记。没过多久,因为湘南特委的领导不方便,按照上级指示成立了湘赣边界特委,毛主席当选特委书记,军委书记则由陈毅接替。这实实在在表明了毛主席是整个湘赣边界区域党政军的主要领导。

起义、逃亡还有割据,说到底是为了冲出去。而且就算不冲出去,湘赣两省的敌人也在筹备围剿。这时候,谁来指挥打仗,调用哪些兵力,怎么个打法?这就变成了关键问题。第四军给中央的报告讲得很清楚,后来整编的 4 个团「朱部的 28 团,毛部的 31 团战斗力比较强。」这依旧是从叶挺独立团扩充而来的队伍。朱德带的 28 团有 2000 多人,枪炮 1100 支,占全军武器的一半。

那时候,毛主席负责湘赣边界的整体领导工作,而且毛主席一开始并不懂打仗。就像黄克诚大将说的:「因为毛主席以前没打过仗,可朱老总有军事经验……朱老总在打仗这方面,作用很大,红军初创时能成为一支坚强的队伍,他功劳不小!」

自然而然在井冈山就形成了朱德统军,毛主席主政的局面。朱德把在云南讲武堂学到的兵学战法、在边境剿匪的游击战经验,还有在欧洲和苏联学到的战术原则,都用在了红军的作战指导上。而毛主席对部队党的领导、群众工作、纪律建设,包括战法原则展开了全面的探索与总结,这样两者相辅相成,红军才逐渐发展壮大。

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萧克将军后来回忆讲:「红四军处于井冈山那个时候,主要是朱德指挥打仗。」朱德指挥打仗厉害得很,常常能以少胜多,部队慢慢就对他有了一种「神秘式的信仰」。最开始在上级的电报里叫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往后改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由于第四军在全国红军中具有模范标志性,中央的电报将其简称为「朱毛红军」。按军政首长姓氏浓缩成符号,朱德排在了毛主席前面;从中央红军和地方红军的关系看,中央红军被置于首位。在井冈山内部,因为朱德红军的军装优势,早就出现了朱德统军打仗的情况。而毛主席「党指挥枪」的理论,在 1929 年的「古田会议」上得以确定下来。

结论:就如今来看,要是拿南昌起义来判定中共军队的缔造者,那得是周恩来。要说集体领导,好像得是周恩来带领的李立三、恽代英和彭湃,毕竟中央确定他们 4 人组成了前敌委员会。但在历史上的结论是,上述这些同志是起义的领导和组织者,并非军队真正的创建人。

从带兵这方面来说,当时参谋团的成员有总指挥贺龙,还有朱德、叶挺和刘伯承。不过贺龙、叶挺和刘伯承在潮汕失败后都没兵了,分别去了香港和上海重新打算或者准备起义。这时候带兵的就只剩朱德了,历史选中了一心「为党做军事工作」的朱德,他得统兵、带兵,还得管兵。

朱德抵达井冈山,带来了我党长久积攒的力量和强大兵力。这时候,毛主席是秋收起义的带头人,早就给创建强大的红军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不光给打造钢铁般的红军寻到了立足之地,也给党指挥军队找到了路径和办法,井冈山于是变成了锤炼铁的红军的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