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胡琏回忆兵败双堆集:现在那里该是一片沃土啊,下面躺着多少人呐

2024-01-16历史

「生死只在呼吸间,三百步都难以应援。」

胡琏晚年回忆起1948年兵败双堆集的时候,在手稿上写下了那让人心惊肉跳的一幕。

初冬时节的双堆集,我方的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对战国军的全美械12兵团,浴血奋战23天,最终我军以3万人的牺牲,赢来了这一场淮海战役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歼灭战。

几十年过去,这一战每每提起的时候,无论是哪一方的人,都记忆尤为深刻。

80年代,【淮海战役史】的作者傅继俊为了完整的记录这场歼灭战,特意到了双堆集,那里已经是一片高低起伏的麦田,当地群众表示:看那些麦子长势喜人的土地,就是当年的战壕,如今的沃土啊!

险之又险的局势

1948年,是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一,重要程度非同一般。只是,这场战役中的双堆集歼灭战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无论是野战军内部、还是国民党内部,打的过程可以说是险而又险。

那时候战斗刚开始没多久,由刘陈邓(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带领的中原野战军就已经以三角之势,对黄维的全美械12兵团进行了层层包围。

对于刘陈邓来说,国军的12兵团实力不可小觑,尤其是其中的第18军,更是被称为国民党的「王牌」军,如果这一战中错失机会,不能将其彻底拔除,那么一旦它有了喘息的机会,恐怕会立马卷土重来。更何况,1948年的时候,国共两方的战事可以说是已经进入了决定性的阶段。

因此,在商讨作战计划的时候,三人便商议此战一定要将12军团彻底消灭。只是当时的中原野战军刚刚从大别山出来不久 ,在经过多次对敌后,残存的实力已然不多,要想彻底解决12兵团实在有些困难,于是中央便让华东野战军拨出至少两个纵队,让陈士榘带兵前往双堆集援助。

有了援助后,刘陈邓对消灭黄维军团也是信心大增。而当时正处于包围圈中的黄维却并不知道这些。于是,在看到刘邓陈大军的时候,他也是丝毫不担心,根据【淮海战役史】作者傅继尧在1978年对黄维的采访,黄维就曾直言:「如果只有刘陈邓大军,那么就算给他们2个月的时间,都不见得可以拿下12兵团。」

那时候,可以说无论是中原野战军还是黄维兵团,各自都是信心满满。但是,双方打着打着,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

中原野战军进行到关键时刻,眼看着就要被黄维军团反扑,却没有等不到华野那两个纵队的支持,直接把刘伯承气得给华野代司令粟裕打去了电话:「陈士榘在干什么,华野再不来,中野就要拼光了!」

原来,当时的陈士榘在接到任命后,曾提出过请求,那就是想要让中野空出一个指挥的位置,他要亲自指挥。

但是当时的战况已经在刘陈邓三人的指挥下分成了三个包围点,由三人分别指挥。陈士榘贸然加入肯定对战局有所影响,因此他的请求并没有通过。

而陈士榘实际上也就是闹闹脾气,并非是真的不支援,在粟裕了解情况后,陈士榘也立即前往了战场。而黄维兵团原本自信的面色在看到敌方陡然大增的实力,顿时急了。

于是另12兵团的另一个人上场了,他就是胡琏——12兵团的「前任司令」。

实际上,在12兵团成立之初,按理来说这胡琏应该是妥妥的任职司令的职位,可是在成立之后,蒋介石却将黄维「空降」到了这个职位上,而胡琏只得了一个副司令的岗位。这个结果自然是让胡琏难以接受的,于是他便借着「为老母亲奔丧守孝」的由头,一个人跑回了老家,排解情绪去了。

而当黄维在双堆集陷入泥沼之际,蒋介石便瞬间又想起了胡琏,于是急忙让其带兵过去解救。蒋介石指望着胡琏可以再次发挥12兵团的厉害,带着他们冲出敌人包围圈,再进行反扑。

可奈何,当时的12兵团其实已呈败势之态,最后哪怕有胡琏的解救,也只是延缓了覆灭的时间,难逃消亡的结局。最后,随着包围圈逐渐缩小,黄维被俘,而胡琏则是仓惶中逃离了战场。

整场战斗,中野与华野以牺牲3万余人的兵力,拿下了黄维的12万人马。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奇迹,而关于这场战斗,之所以说它险之又险,除了敌我两方兵力差距、内部因素以外,艰险的地方还有着当时那残酷的环境。

惨烈的拉锯战

胡琏晚年回忆双堆集的时候,提到了一点,那就是23天时间里,一开始是武器作战,但是到了后面,那可就是真正的肉搏战了。

整场战斗,野战军3万多人、黄维军团4万多人,全都埋葬在了双堆集。原黄维兵团第18军33团少校廖明哲回忆:「谁多坚持一秒,谁就有可能胜利。」

这句话其实已经间接的诠释了当时战况的惨烈,要知道,其中所用的时间可是23天!无论是野战军的持续进攻、还是12兵团的顽强抵抗,要做到激战这么久,极其艰难。

尤其是对于处在中心地带作战的人员来说,更是尤为不易,别的不说,就说解决粮草这个问题,就无比的困难。

廖明哲在后来被采访的时候,直接说:「战争进行到最后,已经没有吃的了,我这个营啊,几乎都饿晕了,很多都躺在地上,别说打仗了,能多走几步都算不错了。」

他提到作战时候环境的残酷还不仅仅只是在吃食方面,就说天寒地冻的,战士们住的地方都没有,只是就地挖个洞、要不随便搭个棚子就这样睡一晚,天气冷的时候,直接「烧钱取暖」,几万块几万块往火力扔,只为了活下去。

面对记者,他直言:「那时候太惨了,现在讲了,你们也体会不到。」

对于黄维兵团来说,除了粮草以及残酷的环境,人员的缺乏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两方于大王庄交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来来回回交了好几次手。

野战军不断的进攻,而廖明哲带领的18军也不管不顾的往前冲,在大王庄可以说是形成了一场拉锯战。而在这拉锯战中,一个接一个的士兵陆陆续续倒下,直到最后无人可用。

廖明哲回忆,他还清晰的记得当时他拉着伙夫、马夫,递给他们枪,让他们上战场时,他们那无措的表情。谁都没有上过战场,枪也不会用,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急急忙忙快速教一下怎么用枪,最后就这样被推上了战场。

拉锯战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2月15日,中野与华野发动了总攻,黄维与胡琏也都无法抵挡时,才最终放弃抵抗,四散逃离。而此时的战场上,已然是尸骸遍野。

根据胡琏的后辈胡敏越讲述,胡琏到了晚年的时候,回忆起过往常说他很羡慕黄维,黄维虽然被俘获,但他却可以去双堆集看看。然而对身处台北的胡琏来说,却是去不了。

有时候,他想起双堆集的时候,也不禁感叹:「现在的双堆集该是一片沃土啊,下来躺着多少人呐!」

老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和平年代的背后,所埋葬的,又是多少战士的牺牲。原中野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回忆,在当时战斗结束后,为了清理战场,当地发动了当地群众的力量:「埋一人发高粱5斤,埋一马发高粱24斤」,最后不少的村子竟然发了上万斤的高粱这么多,这或许是乡亲们「赚粮食」赚得最为难受的一次。

这场残酷的战斗,在后世有人评说:如果12兵团从一开始就是胡琏来指挥,那会不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但更多的人,每每说起这场战斗都是无边的感叹,因为,逝去的那些,都是华夏人啊!很多人不明白,明明当时蒋介石败势已显,为什么还有廖明哲的拼死抵抗,哪怕用上伙夫也要打拉锯战。为什么明明12兵团已经没救了,但是胡琏却还要进入其中做最后的抵抗?

这个问题在自古以来,在两军对战中,似乎是颇有争议的。作为一名士兵,在不考虑政治立场以及个人品德的时候,他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这似乎从他个人的角度出发,是忠心的表现。

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放长远,把自己的私心抛除,从大局上看,似乎适时投降「择明主」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哪怕自己要背负骂名,但却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

结语

两军相争,谁都不可能毫发无损,这是战争的必然性,同时它似乎也是和平的前兆。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不得不说,是幸运的。

正是有着脚下千千万万同胞的牺牲与拼搏,才有我们如今的来之不易的安稳生活,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