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5年全军授衔,彭德怀交代陈赓:彭启超必须降级,只能授中尉

2024-01-30历史

55年前,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门口,陈赓院长翘首以盼。一辆车停下,他欣喜地迎上前去,握住下车人的手,泪水盈眶。

这位战友,曾经在战场上与他生死与共。

彭德怀同志肩负着中央军委大授衔的任务,这次前来是为了视察工作,而非游玩或叙旧。他是十大元帅之一,时任国防部部长。

在仔细查看授衔人员名单时,他发现了一个评上了「一杆三星」上尉军衔的人。

彭启超被授予上尉军衔,但彭德怀认为他年纪轻轻,还应该在学习中积累经验。他建议陈赓将彭启超的军衔降为中尉,以便更好地培养他。

陈赓表示,彭启超的军龄和资历摆在那里,不应该再降级。然而,彭德怀坚持自己的要求,最终陈赓只能同意他的建议。

那么,彭启超到底是谁,他与彭德怀之间有何过节呢?

彭启超,彭德怀的亲侄子,彭荣华的儿子,出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硝烟弥漫、内忧外患的时代。1928年10月,彭家围子,一个男婴的诞生,这个男婴就是彭启超。

与此同时,平江起义取得了胜利,彭德怀率领部队转战湘赣。虽然家近在咫尺,但对投身革命事业的彭德怀来说,那却是咫尺天涯。

他为了替父报仇,历尽千辛万苦,成为了一位命途多舛的革命战士。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中,彭德怀为国捐躯,未能回家探望亲人。他的家人在湘赣战役后受到反动派的搜捕,被迫逃离彭家围子。

风声过后,他们才重返故里。

彭金华和彭荣华被革命力量所影响,毅然投身革命的浪潮。为支持革命事业,彭金华根据彭德怀的指示,在彭家围子建立起地下党组织,身兼党支部书记。

从此,彭家两兄弟常在家组织地下党成员开会,幼小的彭启超则在家门口站岗放哨。1940年11月,彭家围子再次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为保彭家围子百姓免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身为党支书的彭金华,秘密组织人员将人民转移至安全地带,自己则带领全家坚守,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

在残酷的战争中,彭启超的父亲彭荣华不幸中弹,倒在了血泊中。那时,只有12岁的彭启超亲眼目睹了这一悲惨的场景。

看到父亲生命垂危,彭启超不顾一切地扑到父亲身边,试图用他稚嫩的双手去搀扶父亲。然而,彭荣华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给儿子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彭启超立即动身,前往延安找他的大伯,为父亲和全国的百姓复仇。

令人痛心的是,一周后,彭启超的大伯彭金华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英勇牺牲。而彭启超,也在父亲和大伯的牺牲中,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决心继承父辈的遗志,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

在短短数日内,年幼的彭启超遭遇了两位亲人的离世。这一幕幕国民党反动派残害百姓的画面与父亲的教诲仍萦绕在他的耳边。

彭启超发誓,他一定要找到大伯,为那些在革命的烈火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和死在敌人手下的无辜百姓报仇。当听说彭启超要前往延安寻找大伯,全围子的乡亲们都愿意为他筹措旅费。

从湖南到延安,山高路远,但彭启超的决心坚定不移。

彭启超跋山涉水数月,虽然身无分文,却为了找到大伯未有气馁。他沿途乞讨,经历重重艰辛,终于在1942年到达陕西,遇见了党组织。

他向组织汇报了情况后,组织立即派员护送他前往延安。此时,他终于得以见到朝思暮想的大伯。这是他们两人的初次相遇,彭启超的心情激动万分,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见到大伯的场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身着漂亮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军官向他走来。

彭启超沉浸在深思中,突然,一位身着补丁军装,脚踩破旧军鞋的军人缓缓向他走来。尽管衣着破旧,但军人身上的整洁和气宇轩昂的气质令人赞叹。

彭启超的陪同人员看到军人走来,拍了拍他,告诉他这就是他的大伯。这时,彭启超才明白过来,他激动地喊道:「大伯!」

然后扑进彭德怀的怀抱痛哭起来。初次见面,彭启超有许多话想对大伯说,他想倾诉内心所有的委屈。然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此刻,彭启超已经把所有的话化作了泪水。

他哽咽着,口中不断喊着:「大伯,大伯……」彭德怀用手轻抚着彭启超的头,哽咽地安慰:「好孩子,别哭。」接着,彭德怀带着彭启超回到了他的住所。

彭启超刚刚来到彭德怀身边,就表达了他强烈的革命意愿,他深信「严是爱,松是害」,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彭德怀严肃地对他说:「革命很辛苦,要时刻做好牺牲的准备。」彭启超坚定地说,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一定会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3年,彭启超加入了革命组织。不久后,彭德怀再次找到他,对他说:「干革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不好好干革命,我是饶不了你的。当然,如果我要是没有好好干革命的话,你也可以拿枪毙了我。也就是说,咱们谁不干革命,就毙了谁。」

对于只有十四岁的彭启超来说,他哪里能读懂大伯话里的含义。在历经岁月的磨练后,彭启超才知道,大伯对他的每一次教导都是为了他能够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取得进步。第二年,彭启超主动请缨,要求跟随大部队前往前线抗日。

在抗日的过程中,彭启超英勇抗敌,屡立战功。

彭德怀一生清廉,他始终教育自己的侄儿侄女们不要贪图国家和百姓的便宜。在与彭启超相处的一段时光里,有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

1946年,彭启超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他陪同王震前往重庆谈判。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上级给了他一双新皮鞋。

谈判结束后,彭启超非常珍惜这双皮鞋,因为它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双皮鞋。他不舍得穿,而是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的,小心翼翼地包起来放在宿舍里珍藏着。

每当有空的时候,他都会拿出来仔细端详,然后再擦拭一遍。有一天,彭德怀来到了彭启超所在的部队视察,他顺便来看望部队里的侄儿。

那时候,彭启超正好在擦拭他的皮鞋。看到彭德怀的到来,彭启超放下手中的鞋子,高兴地站起来。他一边向彭德怀打招呼,一边递给了他一把椅子。

彭德怀审阅了彭启超的皮鞋,询问其来源。彭启超坦诚回答,这是他在重庆谈判时,上级领导发放的。彭德怀嘱咐他将皮鞋擦亮并交至供给部,彭启超面露困惑,但依旧听从。

彭德怀严肃地告诫他要知道这双皮鞋的价值,因为它需要无数农民的血汗钱才能换取,而一个战士的生活则需要许多少数民族来保障。

彭启超听了后,感到十分有道理,于是他立刻将新皮鞋整理好,交给供给部。 在他的严厉教育下,彭启超在革命事业上不断进步,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安排在北京101中学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他考入了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1955年,中央军委大授衔,彭德怀来到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视察,引发了一幕令人意想不到的插曲。 彭启超在得知自己被降级后,心中十分不满。

他不明白为何自己的上尉军衔被大伯彭德怀取消,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他的同学们都评上了上尉军衔,只有他依然是中尉,这让他感到十分丢脸。

对此,彭启超决定向大伯彭德怀理论。他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大伯的住所,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他知道大伯的性子,一般不会给任何人理论的机会,这正如那句「军命不可违」。

彭德怀对侄儿的降衔并不满意,但他理解侄儿的感受,所以耐心地开导他。他告诉彭启超,革命烈士们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许多,但他们甚至没有军衔,相比之下,彭启超的中尉军衔已经很不错了。

他还鼓励彭启超努力工作,未来还有上升的机会。彭启超听后沉默不语,彭德怀担心他还会对降衔的事耿耿于怀,于是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彭德怀强调了彭家的家风,希望彭启超能够做到清正、廉洁、诚实,不要为一些小事烦恼,而是要学习那些为了革命而牺牲的人。

他还说,在他这里,近水楼台不会先得月,因为严是爱,松是害。虽然彭启超可能会一时想不通,但时间久了,他会明白彭德怀的苦心。

彭启超泪洒信笺,铭记大伯期望。奋发图强,终获上尉军衔。

彭德怀,这个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严格的「父亲」,在生活中却是一位慈爱的人。彭启超在延安上学时,有一天放学路上,被紧跟其后的彭德怀喊住。

原来,他的裤子后面破了一个大洞。彭德怀马上跑过来,让彭启超跟着他回家。恰好妻子不在,彭德怀让他脱下裤子躲到被子底下,然后找来碎布,认真地为他缝裤子。

看着大伯低头为他缝补裤子的样子,彭启超感到无比温暖。裤子补好后,彭德怀笑着对他说:「这下好了,不漏屁股咯!」

彭德怀,一位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他的心被深深烙印着革命的火种。他虽然结过两次婚,但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他的侄儿侄女们成为了他生命的延续。

彭启超,一个失去父亲的孩子,却在大伯彭德怀的身上找到了父爱的温暖。彭德怀一生简朴,勤俭节约,无论是衣物的修补,还是家居用品的使用,都坚持到不能再用。

他的侄子侄女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会了勤俭节约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