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87年有人想为邓颖超写传记,她坚决不同意:我没什么可写的

2024-02-29历史

今天是邓颖超同志逝世31周年纪念日,她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妇女运动的卓越领导者。这位伟大的女性在生前留下了两份遗书,表明她不愿举办追悼会,与周总理一样,也不希望保留骨灰。

早在1987年,一家出版社就计划出版一本关于长征女战士的书,他们希望能采访邓颖超,并写一篇关于她的传记。

她一口否决了这个提议,声称自己在长征中并未做出什么工作,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在20世纪80年代,她曾两次拒绝为她立传的人,但最后,组织上还是坚持要给她安排下来。

那么,这位朴实无华的革命家本色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或许可以从青年邓颖超在直隶女师的那段经历中寻找答案。

邓颖超在青年时期曾在1915年至1920年就读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院(简称「直隶女师」)。该校有参政爱国的传统,注重革命与学习的结合,为邓颖超后来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6年,邓颖超以自己的优秀表现成功升入直隶女师本科。同年11月,蔡锷先生因病在日本去世,他曾经组织和领导了护国运动。

一场主题为「追忆蔡松坡先生」的作文比赛在新生校友会中热烈展开,共有250名同学参与其中。最终,评委会从众多参赛作品中挑选出了四篇优秀佳作,其中邓颖超的文章脱颖而出。

她用简洁流畅的文字,深情缅怀了蔡锷先生在革命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的敬仰和赞许。在文章的结尾,邓颖超寄语全国同胞:「让我们上下一心,提振精神,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

这无疑充分表达了她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救国愿望,直到新中国的诞生,这个梦想才得以实现。在邓颖超求学期间,她积极参与五四运动,组织和领导妇女进步团体,并担任女界演讲队队长。

那时,她的领导才能已经初露头角。1920年,年仅16岁的邓颖超从直隶女师毕业,随后应聘到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任教。

她从此开始了一段难忘的教学生涯。这是她首次独自踏入社会,年轻而充满热情。邓颖超到这所小学教书,开启了历史先河。

尽管教育界长期以来对女性存在偏见和歧视,很少有人聘请女教师,但邓颖超打破了这个传统的思维,为教育界开辟了新路,也为后来的女性进入教育界树立了榜样。

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教育界过去一直轻视女性。在邓颖超的教学生涯中,她确实遇到了一些这样的困难。当她负责带领学生们做操时,学校每天都会安排一位老师。

当她走上台时,学生们看到这位年轻而稚嫩的女教师,都不由自主地散漫起来,对她表示轻视。

面对学生们的喧闹,男教师面露不满,似乎试图用不管的态度来阻止他们。然而,邓颖超并没有慌乱,只是默默站在学生面前,微笑着看着他们。

这种平静的态度似乎给学生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让他们不再嬉闹。随后,她以洪亮的声音询问学生们:「你们说够了吗?

笑够了吗?」学生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安静下来,跟着她一起做早操。邓颖超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认真负责。

为了改进教学,她曾不分昼夜编写了两册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融入了她对平等和革新的思想。虽然她后来去了其他学校教书,但对她曾经任教的第一所小学的情感始终如一。

如今,那所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正好迎来建校80周年。

在病重之际,邓颖超以学校首位女教师的身份,亲笔写下800多字的贺信。她表示虽然自己因为工作不能时常回学校看看,但是每当她驱车路过南华新街时,她总会掀开窗帘,看一眼学校。

除了教书育人的工作,邓颖超还曾开办补习学校,帮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上学的妇女。1923年,以她为首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青年,创办了「女星社」。

在目睹了下层妇女终日劳作,而无法学习的困境后,邓颖超决定要免费为这些妇女上课补习,以帮助她们摆脱封建思想,解放自身。

在这一过程中,她培养了未来一大批中国妇女运动的骨干。1924年,邓颖超在天津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又在第二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天津地委的妇女部长。

正是在那个时候,邓颖超放弃了教育工作,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在她后来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把自己所做的事进行宣传报道。这样的原则又引出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邓颖超一生反对树立自己的纪念碑,对于周总理和她的故居,她同样持反对态度。1982年4月29日,她在与中央文献室及编辑周总理相关集子的工作人员交谈中,就故居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她批评了他们修复故居时的不实事求是,这也是她和周总理都不愿意搞故居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修复出来的地方与他们生前差别太大,那还能被称为「故居」吗?

她还强调,周总理一直以来都是反对搞故居的,她也是反对的。虽然中央要搞别人的故居,她不能反对,但她至少可以反对搞自己的故居。

"当邓颖超离开这个世界后,她的遗嘱中明确表示,这所房子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公家的,不要将其作为她的故居。

她深感组织上总会有人坚持修复故居,因此特意叮嘱她的秘书赵炜:如果听到他们要修我们的故居,首先要反对,并清楚表达我们对此事的看法;如果必须要修,也要实事求是,按照我们在世的模样去修,不能让它变得富丽堂皇。

邓颖超在说这话时,还专门请了写周总理集子的工作人员作为见证人,这段关于"故居"的历史因此得以保存下来。

然而,她仍然认为"故居修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曾认真建议党内几个研究党史的人坐下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作为中国革命和妇女革命的先驱,邓颖超一生为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她始终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拒绝为自己的事迹立碑著传,也从不愿宣传和居功。

邓颖超深感过去的革命斗争残酷,许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有些东西也因此保存不下来。作为幸存者,我们应该为自己留些东西,但同时也不能忘记那些牺牲在路上的同志和战士们。

因此,在1987年的一天,当一家出版社策划出版一本专门讲长征女战士的书时,邓颖超坚决地拒绝了这个方案。

邓颖超是长征中少数几位走完全程的女性,因此出版社的编辑希望采访她。然而,当她收到这个消息时,她坚决表示反对。

她说,她在苏区时身体状况不佳,经常咳血。在长征过程中,有一次骑马时不慎摔倒在沼泽中,从此患上了肺病。组织安排她去休养连,由其他同志带着她走完了长征。

与蔡畅同志、康克清同志和李坚贞同志不同,她觉得自己没有值得书写的经历。之后,她甚至写信给中央文献室,坚决反对为她立碑树传。

直到1988年,中央才正式决定为她写传记。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意接受采访。

有人问邓颖超如何写自己的传记,但她并不想过多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她希望写作的同志能用创新的方式,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历史环境和革命发展历程。

同时,她还特别强调要全面、客观地展现事物的全貌,不要只是片面地歌颂赞美。这种朴实而高尚的品质,同样体现在她留下的两封遗书中。

78岁的她,在1982年这一年里,用心写下两封遗书。一封是在6月17日,她在1978年7月1日写给党中央的信上进行了修改,这是写给组织的。

另一封是在11月5日,她写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处理自己身后的事情。

邓颖超的遗愿:火化骨灰后,直接把骨灰盒送去周总理处,不要新建骨灰盒;房子属于人民,坚决不搞故居,不搞追悼会。

邓颖超在遗书中强调了对亲属关系的公平对待,她自己的亲属本分,希望她的亲属待遇也能公正公开。她以此为例,期望端正党风,反对党内排场和官僚作风,恢复党的优良传统。

在第二封遗书中,她明确表示,如果病重无救,不要进行抢救,以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和病患的痛苦。她将自己的工资交党费,房屋由公家处理,书籍退回原机关,剩余的可以分给青少年阅读单位。

邓颖超的心中充满了对党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她始终挂念着国家的发展,但却忽视了自己。在她的信中,她贴心地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布置了任务,还留下了一些物品作为纪念。

邓颖超的细腻和体贴在信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封信的末尾,她也对所有人表示了感谢。关于遗体的处理,她坚持简单就好,让身边的人乘平时坐的车去天津海河撒掉骨灰,不要麻烦天津的同志,也不要惊动其他人。

邓颖超于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去世,她的骨灰装进了周总理曾经用过的骨灰盒,并按照她的遗嘱撒入了天津海河。

原本安放周总理骨灰的地方,两人的遗体以这样的方式,在16年后重逢,此生此世,再也不会分离。邓颖超的遗书,不仅体现了她对党的深深忠诚和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也展现了她对亲人的关爱和对死的超脱与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