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如果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看历史,「岳飞的冤案」并不复杂

2024-07-24历史

岳飞之死在网上被议论个不停,到底赵构和秦桧谁是主谋,岳飞的罪名是不是「莫须有」,就连八百破十万这事儿有没有可能都有人争来争去,不停地论证,岳飞这案子真有那么复杂吗?

其实要是不带啥感情色彩去瞧南宋那段历史,很容易就能明白:岳飞那案子没啥特别的,就是皇帝让岳飞交出兵权,还盼着岳飞配合整编岳家军,可岳飞不配合,老是想再回岳家军,重新掌握兵权,最后被赵构猜忌给杀了!

这种情况各个朝代都存在,像汉朝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都因杀功臣名将众多而闻名;赵构的做法相对温和些,跟祖先赵匡胤学,搞了个杯酒释兵权,一并解除了张俊、韩世忠、岳飞这三大将的兵权。

把兵权收回来,不意味着朝廷就能把控军队,毕竟这些军队多少有点私军的意味,好比袁世凯训练的新军,他们只认大帅,根本不认朝廷。

朝廷若想把控军队,得靠各大帅帮忙,让大帅亲自去给部下做工作,对军队打乱重新组合,把将官换掉,如此才能确保军队听朝廷的指挥调动。

不然就维持原先的建制,随时都可能出现反叛的情况。

各家军的将官们成天在一块儿出生入死,感情可深了,根本不想分开。而且统一归朝廷指挥以后,好多小团体的利益都受了损,要是朝廷再秋后算账,随便就能抓住把柄给他们定罪。

南宋朝廷把三大帅的兵权解除之后,也是使劲安抚,给张俊、韩世忠封了枢密使,岳飞是枢密副使,就连闲在家里的老帅刘光世,都给了个枢密使的荣誉职位。

好多人都搞不懂,刘光世居然被授予枢密使,这到底是为啥?

其实这恰恰表明赵构是个重感情、念旧的人。

刘光世的部队虽说大部分都哗变投敌了,可这责任不能算在刘光世头上,毕竟朝廷给刘光世的那些部队,都是招降过来但不愿意接受改编的,就跟北宋的梁山义军差不多。

在宋朝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枢密使一直都是文官来当的,北宋就狄青短暂当过枢密使。给中兴四将授予这种职务,那可是极高的荣誉,也说明朝廷对这三大将是认可的。

由于接下来整编军队得依靠三大将的协作,而整编军队这事儿充满危机,淮西兵变就是一次没成功的整军收兵权的尝试,导致损失了好几万部队。

张俊主动配合朝廷整编军队,他向来是赵构的亲信,一直负责守护京城门户,禁军将领杨沂中曾是张俊的部下兼义子,赵构还一直跟张俊说,得学郭子仪,不能学李光弼。

张俊和岳飞这两个大将去整编韩世忠的部队,一开始韩世忠心里有气。可整军的时候,清点人数、查经济账,韩世忠好多问题都露馅了,像跟朝廷对着干,要定死罪那是很容易的。韩世忠这才回过神来,赶紧找赵构认罪,积极配合朝廷关于韩家军的工作,赵构也就原谅他了,过去的事不再计较,他继续高官厚禄,安享晚年。

把岳家军的整编放在最后是很有讲究的,实际上就是在向岳飞示意,只要他能配合朝廷,不管之前犯过啥错,朝廷都不会计较:不会揪着不放、不会乱扣帽子,也不会翻旧账。

这次整军吸取了淮西兵变的经验,实际上淮西兵变是因为文官行事冲动,对待军人太过严苛,致使军头害怕被追究责任、遭到清算,所以才冒险反抗。

在三大将里,岳家军是朝廷最放心不下的。要知道当年淮西兵变的时候,岳飞就因为刘光世部队的归属问题跟朝廷闹掰了,还赌气辞职,这实际上就是在要挟朝廷。

岳飞桀骜不驯,这让宰相张浚特别生气,他派张宗元去当宣抚判官,监督岳飞的部队;岳家军害怕朝廷借此机会把岳家军给整合了,于是军队里乱哄哄地闹事。

当时,刘家军的麻烦还没解决好,这边岳家军又出状况了,那南宋朝廷随时都有可能垮台。

这时候,朝廷急得不行,赶忙召唤岳飞回部队,下面是【宋史·岳飞传】里的记录:

高宗屡次下诏叫岳飞回军上班,岳飞使劲拒绝。高宗就让岳飞的手下到岳飞守丧的地方,拼死求他回来,花了六天,岳飞才去朝廷等着受罚。高宗安抚了他,然后让他回部队。

像这样只听从将帅,却不服从朝廷的军队,朝廷哪能放心呀。

像岳飞这种冲动行事的将领,朝廷特别害怕,因此,朝廷始终对岳飞小心谨慎,盼着岳飞能明白状况,主动跟朝廷配合,做好岳家军的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不出差错。

可朝廷老是对岳飞的表现感到失望,岳飞因为被解除兵权心里一直不痛快,跟张俊去视察楚州防务的时候闹得很僵,整编韩家军时还向韩世忠透了消息。

岳飞一直不配合,言官就弹劾他,想让他明白朝廷的想法,可岳飞还是老一套,用辞职来应对。不过这可不是当年的情况啦,岳飞的职务连连下降,他跟朝廷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张。

最后,张宪案竟然成为了岳飞案的导火索。

要是依照评书来讲,岳飞是被十二道金牌从抗金的前线给调回来的,接着被秦桧收买了岳飞的部下王俊诬告,然后就下狱了,岳飞是因为坚决抗金才死的,这样能讲得通。

不过在历史上,岳飞打完那场战役后,接着又有一场淮西之战,打完这仗,岳飞跟张俊、韩世忠一起被召进京城,一起被解除了兵权,一起被授予枢密使的职务。

实际上这会儿,三大将的命运是处在相同起点的,以前的那些功和过,朝廷都已经总结完了,枢密使、枢密副使这俩职务就是把以前的功过是非给了结了,往后的路咋走,就得看三大帅在整合军队时的表现,这也能表明他们对朝廷的忠诚程度。

站在朝廷跟岳飞这边,这时候彼此都感到失望。

从朝廷的角度来看,觉得对岳飞已经够宽容啦,岳飞不把皇权放在眼里、跟朝廷对着干可不是一回两回了,像前几年淮西兵变的时候用辞职来威胁,刚打完的淮西之战又在那坐观成败等等。虽说张俊、韩世忠也有这种「不好的事儿」,但人家现在知道错了,那事儿就算过去了。

再说朝廷得有统一指挥的军队,而且这军队得一切都听皇帝的,只有如此才能战无不胜。

站在岳飞的角度看,那肯定老委屈了,当初咱们可是「封节」了的,有自家的地盘和军队,照理说还能传给子孙后代。可如今呢,你一句话就给作废了,军队没了,地盘也没了。虽说成了朝廷里的高官,职位不低,俸禄也不少,但却变成了挣死工资的笼中鸟。

关键在于岳飞可不是鸟呀!

岳飞就像一只猛虎,正值青春好时候,正是干一番大事业的年岁,怎么可能愿意成天在办公室待着!

而且在政府上班规矩多得很,夏天不让穿短裤、拖鞋,中午也不准喝酒,哪像在自家地盘那样随意自在。。。反正啊,就是到处都觉着不舒坦!

据历史记载:王俊告发张宪,说他企图让军队出现异常变动,想着如此一来朝廷就会派岳飞回来安抚,那岳飞便能重新掌管岳家军。

实际上在淮西兵变那次岳飞辞职的时候,岳家军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张宪有这样的举动也就说得通了。

王俊告发张宪的时候是这么讲的:

张太尉说:「再跟你讲,我相公那里有人过来让我救他!」

俊问:「咋救他呀?」

张太尉说:「我这边人马一动,那就是去救他!」

俊说:「动了之后是啥意思?」

张太尉说:「把这里人马老小全都转移到襄阳府去,原地不动,就在那儿驻扎!朝廷知道了肯定会让我家相公来弹压安抚!」

从上述情况能明白,王俊实际上是张宪的亲信,是绝对靠得住的,由于张宪找了王俊,让王俊明天一早去探探姚政、王刚、张应、李璋等将领的想法。

可将领们都不赞同,岳飞的表兄弟姚政讲:就冲着国家正遭难呢,不能让岳家军乱套了。

这次行动因为张宪得去镇江枢密行府述职就暂且停下了,可王俊心里越来越怕,要是这事儿被发现,自己可是主犯,那可是「谋反」的大罪,而且参与的人太多,根本不好保密,特别是王俊觉得岳家军中存在朝廷的眼线。。。为能保住自己,王俊向主持岳家军工作、刚从镇江述职回来的王贵告发了张宪,王贵不敢瞒着,赶紧向主持军队工作的张俊报告,张俊直接就把来述职的张宪给扣下了。

张宪把事情经过讲了,岳飞和岳云也因此被牵连,给抓进监狱了。

这会儿,岳飞跟赵构算是彻底闹掰了,这也就注定了岳飞的结局是个死。

「君要是怀疑臣,就必定诛杀;臣要是怀疑君,就必定反叛」,封建社会的制度就是这般,毫无周旋的空间。

岳飞冤不冤?那肯定冤啊!岳飞根本就没有谋反的确凿证据,只是他部下想让老领导重新回来带领自己,才有了那些不当举动罢了,怎么也不至于死罪。

不过啊,君要是怀疑臣,罪名啥的其实无所谓。就像朱元璋杀功臣,随便安个企图谋反的罪名就能株连九族。再说岳飞,罪名也挺多,像指斥乘舆、不愿淮西这类的。但这些不过是事后算账,其实原本可以不追究,可要是追究那肯定是死罪。

为啥说三大将对于解除兵权的态度,能决定他们仨以后的命运走向呢?

三大将被解除兵权后的状况没啥区别,对军改的态度左右着最终的结局。

在历史上,岳飞的案子本来不复杂,是有人故意给弄复杂了。只要正确看待岳飞案,要知道评书归评书,历史归历史,那南宋的那段历史实际上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