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德国女考古学家安可:背着女儿去考古|考古中国

2023-12-17历史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李雨心 马晓玉

德国考古学家、牛津大学教授安可与四川有着不解之缘。

她在北京大学进修时期的导师是四川人孙华教授。当年,安可到北大时,跟孙华教授提出,想做西北考古。孙华教授回答她:「研究西北考古的学者太多了,要不看看西南考古的材料?」

这句话,让安可将目光投向了四川,从大凉山的史前考古,到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再到九寨沟的新石器时代高山聚落,安可通过不断地发掘和研究,将中国西南地区的丰富文化遗产展现给了世界。

安可接受封面新闻采访

爱上中国考古

「连街头的出租车司机都在告诉我,中国有5000年历史。」

安可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并非考古,而是汉学。

高中毕业之后,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的她想着,干脆学外语。那个时候,她对于中国还没有任何研究,只是小时候了解了一点日本合气道以及日本文化,发现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联,于是想着「要不干脆学中文吧」。

当她拿到第一本中文课本的时候,对于中国的了解仅仅是知道中国在哪儿。选择了中文专业之后,她学习了三个方向:现代汉语、历史学和经济学。

2001年,大学二年级的她第一次来中国,在北外学汉语。在北京,她发现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人跟她提到,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

「我就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就连出租车司机、看门大爷和保安大叔,这些并没有学习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历史有多悠久。」

结束了一年在北外的学习之后,回到海德堡大学的安可换了专业,专攻古代汉语。从一大本一大本的历史文献中,安可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社会。但在这个时候,问题来了——在历史书上有名有姓的人,大多数都是王侯显贵,不具备普遍性。

「我就想知道,中国古代的普通人是怎样生活、怎么做事的。这就是考古学。」于是,安可又增加了考古学和艺术学的课程,尤其是在选择自己的博士专业时选择了考古。

安可接受封面新闻采访

走进四川考古

「研究西北考古的学者太多了,要不看看西南考古的材料?」

2007年,已经开始自己博士生涯的安可到北京大学进修,认识了孙华教授。一开始,安可想做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孙华老师提出意见,让她看看西南地区考古的资料。「孙华老师本来就是四川人,他觉得那边的资料还不错,就让我看看。所以我到那边去了之后,参与了一些金沙遗址的发掘,认识了成都考古院的一些人。他们对我特别好,教了我很多。」

除了了解了一些金沙遗址的内容,安可还去了大凉山参与考古发掘。时任凉山州博物馆馆长、考古领队的刘弘给予了安可很大的支持。「当然,那边的饮食也很好,考古的资料也好,这不是很完美吗?于是,我就去了。」在大凉山,安可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之后她还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本有关凉山史前墓葬的研究著作。

在参与各个考古项目中,安可感受到了中国考古学的变化和发展。「以前我刚来中国的时候,发现考古工作者根本不够用。我记得我第一次去大凉山的时候,队里就只有一个考古学家,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是博物馆或者是从事一些其他工作的人,都不是考古专业的,因此刘老师工作特别辛苦。但是后来我再去的时候,发现已经聘用了6个考古系毕业的工作人员,状况就比以前好多了。」

背着女儿去考古

「农村妇女都这样,都是背着孩子干活儿。」

实际上,安可第一次来成都,还是在2002年,「就是纯玩,和朋友一起旅游,那个时候根本没有看什么博物馆,就是感觉环境特别漂亮。然后去松潘爬了个山,觉得非常的美。」

2007年再次到成都的时候,安可已经学了考古学,也学会了品尝四川的美食:「四川的美食当然是吃了,因为我比较喜欢麻的菜,感觉很好吃。不过火锅有时候觉得有点油。」

2016年,35岁的安可成为了牛津大学的教授,从事的还是她热爱的亚洲考古。不仅如此,2019年,当安可来到九寨沟进行考古发掘时,把她刚出生4个月的女儿也背到了九寨沟。

「不只是我,还有一个川大的老师也把孩子背过去了。」在调查阶段,只要不是特别危险的地方,她都会抱着女儿去。开始发掘了,她把女儿放在工棚里,一边画图一看孩子。「其实孩子小的时候问题不大,反正她也不能到处跑。在农村里进行考古发掘,大家都习惯了。农村妇女都这样,都是背着孩子干活儿。」

安可表示,接下来她还会到四川,继续进行九寨沟的考古项目:「目前正在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九寨沟的项目之前我们只做了一年,还要再做一次。上一次已经做到了汉代,之后还要继续做,可能就是汉代之前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