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知道吗,倒着生出来的郑庄公,才是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

2023-12-17历史

【春秋】史上的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还有一种解释是用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分别代替了秦穆公和宋襄公,但人们对齐桓、晋文以及楚庄的霸主地位,一般是没有什么异义的。

这里面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其笑傲天下的时间节点,可以被认定在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在当时,他被周天子封为了「侯伯」即诸侯长,风头一时无两。

但其实早在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之前,还曾有一位诸侯称霸于中原、号令于天下,他就是有春秋「小霸王」之称的郑庄公,而要探究郑庄公的称霸的原因,则要从郑国的建立说起。

郑国初建、桓公殉难

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远远不及齐、晋等大国,更比不过鲁、卫等小国,它的建立都已经到了西周末年。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姬友,封在了镐京附近的郑地,国号为郑,姬友也就是郑国的首任国君郑桓公,由于是伯爵位,史称伯友。

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这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昏君,「违礼乱常曰幽,淫德灭国曰幽」,周幽王的所作所为是完全配得上他「幽」的谥号的。

周幽王在位期间,宠幸红颜褒姒,为了博取爱姬的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当然此事有演绎的成份,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历史对这样的一位君王是厌恶到了极点了。

当然这并没算完,接下来周幽王又干了一件一反常理、违背祖制的事,那就是公然的废长立幼,把太子宜臼和王后全都废掉了,改立了褒姒为后,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周幽王本以为自己是天子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这个决定是致命。

被周幽王废掉的王后,其身世非同寻常,她是姜姓诸侯国申侯的女儿,这样一来,周幽王相当于是把申侯给得罪了。

果然公元前771年,申侯便联合缯国和西戎起兵进攻镐京,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外族攻占都城的历史,说起来,这要比五胡乱华时,匈奴人刘聪攻下洛阳的「永嘉之变」早了1082年。

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申、缯、戎联军大胜,西周军队大败而告终,始作俑者周幽王也在骊山被西戎人乱刃砍死,曾经万千宠爱的褒姒被抢到了西戎,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骊山陪同周幽王一起殉国的还有一位诸侯,那就是对周王室忠心耿耿的郑桓公姬友,有人问郑桓公不是应该在郑国吗,怎么又会跑到骊山来为周幽王殉葬呢?

原来在周宣王死后,周幽王担心朝局不稳,就将自己的这位叔叔征召入朝做了司徒,主管天下的土地和户籍。

而入朝之后,郑桓公就发现了苗头不对,周幽王宠幸褒姒、荒废朝政、远贤臣、近小人,将周宣王在位时,好不容易获得的「宣王中兴」的大好局面损失殆尽,朝中一片亡国气象,于是郑桓公决定要远离这块是非之地。

在和手下亲信太史伯商议后,郑桓公便向周幽王提出,要把封地从关中迁往东边的中原地区,具体的说就是东虢国和郐国中间的一带。

对于叔叔的请求,周幽王很痛快的就答应了,而东虢、郐两国国君慑于郑桓公在朝中的地位,也都甘愿的各自献出了五座城邑,于是郑国在中原地区就有了立足之地,只等着全国人民举家东迁了。

平王东迁、武公姻申

没想到,郑桓公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周幽王的倒行逆施到底把自己给害了,周幽王死后,在申侯的扶植下,原来的太子宜臼重新登上了王位,是为周平王。

但此时的都城镐京在经历了战争的破坏后,已然是今非昔比、面目全非,再不适合君临天下了,于是周王室决定迁往东方的洛邑,史称「平王东迁」,周王朝也由此被分割为了西周和东周,中国历史也即将掀开一段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

血染沙场的郑桓公,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他对周王室的忠诚,对此,周平王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再加上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大张旗鼓的派出军队,护送周平王等满朝文武东迁,郑国的威望在诸侯当中急速蹿升。

随着周王室的东迁,郑桓公的夙愿得以实现,只是愿望的执行人是自己的儿子郑武公,而且郑国的东迁不但达到了预期,而且还超额的完成了任务。

平王为了感谢郑武公的勤王之举,任命其为周王室的卿士,实际上就是众卿之首,执掌朝政,而后郑武公又凭借权势,先后并吞了曾经帮过自己的东虢国和郐国,开了春秋时代弱肉强食的先河。

郑武公的行为完全就是就鸠占鹊巢,公元前765年,郑武公正式把原来郐国的国都定为新国都,史称新郑,从此后郑国的势力范围不断地扩张。

但作为新兴诸侯国的郑国,其资历显然还无法与鲁、齐、晋等传统诸侯国相提并论,为此,郑武公特意想了一个办法,来强化自己的实力,但这个办法也并不新鲜,那就是政治联姻。

公元前758年,郑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儿为夫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姜,虽然郑武公知道申国正是西周灭亡的推手,但政治上的需求总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一切都可以谈,当然他还是没有想到,申侯的女儿真是不能随便娶的!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曰:「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武姜嫁给郑武公后还是很争气的,没多久就给武公生了个世子,但是很不巧,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难产,脚先出来了,这在医疗条件极度落后的古代是很要命,幸而母子平安,但着实的也让武姜受到的惊吓。

从这之后,武姜就很不喜欢这个孩子,于是给他起名「寤生」,意思就是「倒着出生」,三年后,武姜又生了一个公子,这个孩子生的就很顺利,也很讨人喜欢,武姜就给这个孩子起名共叔段。

庄公继位,叔段封京

随着共叔段的降生,武姜就更加的冷落寤生了,幼年时的寤生,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漠视,他不明白同样都是亲生的,怎么就不能和弟弟拥有同样的母爱呢?

武姜也不明白,同样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为什么自己就那么的讨厌寤生,而且这个寤生竟然还是郑国的世子,未来的国君,一想到此,武姜就十分的不爽,于是她开始进言郑武公,想要让共叔段取而代之。

郑武公是个明君,他并没有轻信武姜的靡靡之音,废长立幼的后果,他太清楚了,西周王朝崩塌的历史画面还历历在目,而现在,申国的势力又想在郑国夺权,郑武公当然不会轻易就范。

此外,世子寤生讷于言而慎于行,实无失仪之举,根本也不给旁人说三道四的机会,当然这与寤生长久以来的母爱缺失,进而锻炼出了处处加小心、事事留回旋的待人接物原则不无关系。

总之,武姜「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到最后,她也没有得逞。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薨,郑国君位按部就班的由世子寤生接替,史称郑庄公,也正是他带领着郑国登上了春秋初期的巅峰,但此刻他最先要解决的却是来自于家族内部的挑战。

武姜没有如愿以偿的让小儿子登上君位,内心多有不甘,于是她开始向郑庄公提要求,为的就是要为共叔段博取最大的政治资本,以图有一天能够逆袭!

【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曰:「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武姜请求郑庄公把共叔段封到「制」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虎牢关,这是一个四战之地,当年郑武公正是在这里,将东虢国国君虢叔斩杀,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实在是及其重要的军事要地,郑庄公没有答应武姜的请求。

于是武姜退而求其次,又为共叔段争取到了一块风水宝地---京城。

京城在郑国国内的规模与都城新郑可以相提并论,这在礼制上显然是僭越的,但郑庄公碍于母亲的情面,没办法只能睁一眼闭一眼。

共叔段占据京城,号称「京城大叔」,仗着有母亲撑腰有恃无恐,俨然把京城变成了郑国的第二行政中心,搞得卿大夫们纷纷的选边站,这也引起了朝中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满。

软禁武姜、克段于鄢

卿大夫祭仲就向郑庄公进言,说共叔段的行为违反规制、大逆不道,还建议将尽快的将武姜他处安置,以免与共叔段里应外合,但郑庄公却不以为然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后来又相继有大臣进言,要郑庄公抓紧时间解决掉共叔段另立的「中央」,但郑庄公所表现的漫不经心却让很多人都非常失望,比如公子吕,他说如果有一天共叔段要是自立,他就去投靠共叔段。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庄公当然知道公子吕的良苦用心,但还是只说了句:「别担心,他自己酿的苦酒一定会自己喝下去的。」

其实大家都小看郑庄公了,【周书】曰「将欲取之,必姑予之」,郑庄公一定是深谙其道,特意让弟弟的权力欲望膨胀到了极点,而自己则韬光养晦,故意以弱示人,以达到麻痹共叔段的目的。

另外郑庄公还不得不考虑母亲的背景,他坚信如果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就千万不可打草惊蛇,一旦逼得武姜联络申侯起兵,再把西戎招来,那必将是灭顶之灾,所以郑庄公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一击致命的机会!

公元前722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郑庄公在京城的探子来报,说共叔段在京城里开了誓师大会,弓上弦、刀出鞘,就等着大军一到新郑城下,城里的武姜打开城门后,蜂拥而入、直捣黄龙,取郑庄公而代之。

当然,这一切都是共叔段的想象而已,郑庄公早就准备好了,他首先派人立刻软禁了母亲武姜,行动之迅速快如闪电,一下子便切断了共叔段的内应。

紧接着,郑庄公就命令公子吕率战车200乘和5000士卒直扑京城,而此时的共叔段却还蒙在鼓里,没等到大军攻城,「京城大叔」就先被自己人的叛变击败了。

显然,京城百姓和「京城大叔」并不同心同德,相反他们一定是受尽了共叔段的横征暴敛,而且也一定是事先得到了新郑方面软禁了武姜的消息,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京城百姓的政治敏感度,他们在最后的一刻做出了最明智的选择。

出走后的共叔段,先是在鄢邑呆了几天,而后又逃到了卫国的附庸共国,彻底的在郑国的政治生活中消失了。

士卿于朝,称霸中原

当然,郑庄公也没有忘记被自己软禁在颖的母亲,他对于自己立下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后悔不已,但没办法,君无戏言!

这件事被卿大夫颍考叔所洞悉,于是他出了个主意,让人挖地道,当挖到深达黄泉的时候,就可以让母子二人相会了,这样既达成了郑庄公的心愿,又没有违背誓言,的确是一良策。

郑庄公很高兴的照办了,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郑庄公在进入地道后大呼:「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而武姜老太太当然也很高兴,她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和儿子相见,也高唱:「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但看起来,武姜更为畅想地道之外的生活。

处理完家族内部的事物,郑庄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望眼世界了,而这一望就是10年,首先他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利用自己周朝士卿的身份,将宋、鲁、卫、陈、蔡组成的五国反郑联盟各个击破。

而后,郑庄公又与陈国结成了儿女亲家,娶了陈桓公的女儿为儿媳妇,他请齐国出面调停,宋、卫两国也相继表示愿意罢兵,于是曾经的五国联盟瞬间解体,取而代之的是郑、齐、鲁三国的结盟,进而开启了春秋时期歃血为盟的争霸形式。

而公元前713年的伐宋战争,则奏响了郑庄公称霸中原的序曲,这一年,宋殇公在三国联军的打击下败下阵来,只得签下了城下之盟,但没过多久,宋国自己就发生了内乱。

公元前710年,宋国大夫华父督发动叛乱,弑杀了宋殇公,还害的孔子的老祖先孔父嘉成了刀下之鬼,他还抢走了华父督如花似玉的夫人,像这种有悖纲常伦理的不齿行为,是必须予以讨伐的。

于是,郑庄公又搬出了自己士卿的身份,他召集齐、鲁、陈三国在稷地会盟,扬言要踏平宋国,这下子可把华父督吓坏了,自知难以为敌的华父督采取了息事宁人的策略,他开始向四国公开示弱,并且表示愿意赔款了事。

最后的胜利者无疑是郑庄公,因为他不仅与其他三国一样挣得盆满钵满,还顺势要求在自己国内避难的公子冯出任宋国新君,对此华父督当然也只能照办,于是公子冯成为了宋国的新君,是为宋庄公。

结束

郑庄公凭借自己敏锐的政治眼光、沉着的处事态度、坚定的贯彻能力,非凡的领导才能,在春秋初期成功的打开了一片天地,其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大国,都还没有出手,如齐国、晋国、楚国、秦国,他们都受自己国家内部的一些事态影响,无暇分身,客观上给了郑庄公一个小小的称霸机会,难得的是郑庄公抓住了。

郑庄公和他的父亲郑武公,祖父郑桓公,合成「郑氏三公」,正是这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把一个初出茅庐的蕞尔小国,建成了可以比肩齐、鲁的中原强国,虽然日后衰败了,但由此开启的争霸模式,却引领了此后数百年的风云际会,其功绩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