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二次访苏,向西方发表严厉讲话,艾森豪威尔:这话就我能懂

2024-01-07历史

毛主席二次访苏,向西方发表严厉讲话,艾森豪威尔:这话就我能懂

毛主席在第二次访苏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他的评价是:「毛主席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毫无用处。」

在1957年,毛泽东受赫鲁晓夫邀请前往莫斯科,参加了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在这次访苏期间,毛泽东与赫鲁晓夫进行了一场关于核战争的激烈辩论。

面对赫鲁晓夫对核战争爆发的担忧和对灾难不可避免的悲观情绪,毛主席在大会上发表了一场引人深思的讲话。毛主席的言辞让整个会场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赫鲁晓夫震惊得半张着嘴巴,难以置信,似乎无法理解毛主席所传达的信息。

然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毛主席言外之意。他感叹道:「原子弹的最大威力在于发射架上,而非飞出去之后。毛主席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毫无用处。」

毛主席的这番话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实际上源于1956年,毛主席凭借卓越的大国战略眼光,正确应对了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使得毛主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攀升,成为继列宁、斯大林之后的第三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

在后来,东欧各国党内发生了争执,分歧难解之际,他们纷纷表示:「我们先搁置问题,看看毛泽东在这方面的看法如何。」

甚至有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考试规定,考生必须首先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否则将无资格参加考试。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对待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的呢?在二次访苏期间,他究竟发表了哪些言论?

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向世人展示了怎样的伟人风采?

毛主席对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持何看法并做何回应呢?

1956年2月14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

这一报告彻底否定了斯大林,要求清除在苏联各领域中个人崇拜的流毒和影响。

由于报告突如其来,各国代表在一开始并未理解发生了什么,会场上一片寂静。片刻后,代表们才意识到发生的情况,有人鼓掌,有人反对,甚至有人当场昏厥。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在此之前,列宁和斯大林被认为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旗帜,拥有无数狂热支持者。

然而,仅仅两年后,赫鲁晓夫直接否定了斯大林的一切,这引起了广泛的疑虑。

苏联国内和东欧国家的思想陷入了极大的分歧和混乱,形势十分危急。

中国代表团迅速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翻译成中文并带回北京,分别呈交给毛主席和其他相关领导。

3月17日,毛泽东与其他领导召开会议,讨论了【秘密报告】的内容,并交流了各自的看法。

毛主席对赫鲁晓夫敢于揭露个人迷信表示赞赏,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然而,他对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功过问题的草率和不全面表示担忧和不满。

他担心这种言论一旦泄露,将给资产阶级提供攻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借口。

毛泽东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近乎同一天,于美国时间3月16日,【纽约时报】通过秘密途径获取机密文件,紧接着迅速发布了揭示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进行反斯大林秘密报告的新闻。

这曝光使得共产主义阵营深陷舆论的巨大压力之中,受到西方媒体的广泛抨击。

赫鲁晓夫在如此被动的形势下显得无计可施。

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迅速召开紧急会议,着手商讨应对之策。

最终会议得出结论,由于秘密报告已被泄露,将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必须准备公开表态,并在舆论场上采取适当的引导。

毛主席强调,首要任务是正面阐释苏共二十大揭示斯大林错误的举措,认为这是共产党人勇于自我剖析、纠正错误的表现。毛主席坚信,错误难免,无论斯大林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他仍是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紧随其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两篇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对赫鲁晓夫的行为进行深入解释。

赫鲁晓夫在看到我党发表的文章后,似乎找到了解困的办法。他立即让【真理报】进行转载,并在党内印刷了20万份和100万份,以便深入学习。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正是毛主席在共产国际阵容中挽回颓势,弥补了赫鲁晓夫犯下的重大错误。

此后,毛主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正式成为继列宁和斯大林之后的第三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

不久后,当时的苏联大使尤金特地拜见毛主席,询问他对赫鲁晓夫报告的看法。

毛主席与尤金进行了三个多小时的深入谈话,详细总结了斯大林在苏联所犯的错误。

此外,毛主席认为自1926年起,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也犯下了一系列错误。

然而,在与尤金的交谈中,毛主席强调:「斯大林是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杰出而忠诚的革命家。」

毛主席第二次访苏的经历发生在1957年,当时赫鲁晓夫邀请毛主席访问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典,同时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

赫鲁晓夫事前与毛主席协商,期望毛主席凭借其声望解决社会主义阵营内的思想分歧。

出于整体考虑,毛主席欣然答应。

与首次不同,这次苏联向毛主席表达了最高的尊敬。

在访苏期间,毛主席下榻于克里姆林宫内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寝宫,而其他国家领导人则入住列宁山。

各国领导齐聚一堂,赫鲁晓夫随行在毛主席身后介绍他为中国的毛泽东同志。毛主席在每个场合都展现了东方领袖的风范,受到各国代表的敬仰。

在代表大会开始前,毛主席仍然坚持一个口号:「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赫鲁晓夫不同意,提议使用「以中国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毛主席坚决反对,双方围绕此问题争论良久,最终赫鲁晓夫看到毛主席态度坚定,只得同意继续使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毛主席的拒绝背后显然有战略考量。

当时的中国经济状况较差,毛主席主张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此外,如果选择走在前面,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并需要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

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样的实力,也无需虚张声势。毫无疑问,毛主席的决定是明智的。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察觉到一个微妙的变化:以前是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变成了赫鲁晓夫、毛主席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在共产主义阵营内部,中国似乎与苏联存在某种平衡。

在访苏期间,毛主席与赫鲁晓夫讨论了可能爆发战争的问题。

毛主席表示,根据当前情况,美国不敢发动世界大战,因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实力很强大。我们对战争的立场是反对的,其次是不畏惧。反对战争是毫无疑问的,而不畏惧是因为害怕也毫无用处,过度担忧只会加剧危险。我们应该努力争取延长和平时期。然而,我们也必须准备应对美国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警惕性,尽管我们的战略仍然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毛主席询问赫鲁晓夫对此的看法,赫鲁晓夫表示同意毛主席的观点。

虽然赫鲁晓夫口头上表示同意毛主席的观点,实际上中苏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根本路线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赫鲁晓夫认为,我们应该与美国斗而不破,通过和平竞赛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超越资本主义,最终取得胜利。

而毛泽东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坚持不斗争就无法生存的观点。他强调,与资本主义妥协是不可取的,资产阶级表现出软弱和妥协的特性,尽管我们追求和平,但真正的和平绝对不会通过妥协和让步来实现。

在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上,毛主席面对来自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以及60多个兄弟党的代表,发表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讲话。

他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十五年的和平。届时,我们将无敌于全球,没有任何国家敢于挑战我们,世界也将迎来持久的和平。」

毛主席在讲话中还提到了一种可能的情况,即那些想要发动战争的疯子可能会滥用原子弹、氢弹。他强调,虽然中国目前没有原子弹,但苏联拥有。他警告说,如果战争爆发,将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在全球27亿人口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达到一半。毛主席指出,尽管中国希望和平,但如果帝国主义坚持战争,中国只能坚定地面对,战后再进行建设。

毛主席的讲话让整个会场陷入了沉默,无一人发出声音。

当时,苏联和东欧各国对于真正爆发核战争的可能性感到极度害怕,因此他们没有支持毛主席的观点。

在中苏决裂之前,赫鲁晓夫与美国签订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展示了他对于通过内耗方式拖垮美国的信念。

然而,四年后,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苏联丢失了面子,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如果苏联当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美国可能因为压力而做出更大的让步,从而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国际共运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

至于「156工程」,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为了获取苏联的援助,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在短短的几年内,苏联累计派遣上万名专家到中国,为我国实施了150余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覆盖了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有色冶金、炼油、重型机械、动力、化肥、火力发电、医药、军工等多个领域,为新中国的基础工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起点上,若非得到苏联的援助,我们很难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这种工业化的起步对于后来的改革开放具有深远的影响,也让我们避免了可能比印度状况更为困难的境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毛主席访苏前一个月,中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承诺向中国提供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和科研人员。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这些援助主要是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与当时毛主席的强大影响力密不可分。这进一步彰显了毛主席的卓越领导力和影响力。

结语:毛主席究竟有多伟大呢?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眼中的亲切温暖的形象,更是激发中国人自信和自豪感的伟大人物。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