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秀成供词为何到60年代才公开?因为早公布,曾国藩恐怕会遭灭门

2024-04-28历史

众所周知,李秀成因功勋卓著被洪秀全提拔,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之一,被曾国藩俘虏后曾写下一份供词,不过这份供词被曾国藩压了下来,直到六十年代后才公布于世。

据悉,这份供述被收录在【李秀成自述】里,是现在研究平太平天国的重要史料。那么,为何曾国藩要将这份口供给压下来呢?里面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吗?

从落魄小子到太平天国的王侯

1823年李秀成出生在广西,太平军西王萧朝贵和翼王石达开率军经过他的家乡,与家人一同加入太平军。

因在军中表现出色,被任命为殿右二十指挥,后来再度被升为殿右二十二检点。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李秀成在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府中理事,相当于中低级的军事干部。这样的文职并没有当太久,很快便随着石达开前往安徽,后在大将胡以晃的手下发展。

1857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部的几个王侯自相残杀,李秀成开始在太平天国中崭露头角。在后续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被洪秀全赐以「忠王」的美名,成为太平天国的主将之一。

战场上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深受太平天国士兵的爱戴。可惜这个时候的太平天国已经日落西山,内部矛盾与纷争日益加剧,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

即使如此洪秀全对权力的控制愈发严格,对将领的猜忌日益加深,哪怕是李秀成虽然表面上受到尊重,但实际上权力依旧受到极大的限制,诸多军事决策都需要经过洪秀全的批准。

19世界60年代,太平天国遭到来自清朝、西方列强的联合进攻,李秀成仍然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可太平天国最终还是无法抵挡外敌的进攻,节节败退失去很多领地。

很快天京被围李秀成迎来终极一战,召集15万人的兵马与湘军曾国荃鏖战44天,这场史称「雨花台战役」。

这场战役最终以太平军失败告终,湘军也因损失惨重未能挫败太平军最后的力量,天京陷入长期的围困与僵持状态。

1864年洪秀全病逝,随后清军用地雷炸开南京太平门城墙,至此天京陷落。

洪秀全曾送给李秀成「万古忠义」四个字,而他也的确对得起天王的评价,最后关头依然保全他唯一的骨血,将战马让给洪天贵福逃命。

李秀成原本也有机会逃生,为了保护少主逃出生天选择战斗到最后,以至于被湘军将领萧孚泗俘虏。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内部分裂,十三个王各自为政人心不齐,让曾国藩的湘军钻了空子。

被俘后,李秀成与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针锋相对,哪怕差点被打死都不卑躬屈膝。相比于弟弟的所作所为,曾国藩则显得有雅量的多。

他深知李秀成在太平军的地位很高,若是能够让他写下认罪书,对天下的舆论和局势有本质上的影响,于是便好言相劝,即使不能赦免死罪也能给一个痛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秀成不顾伤痛写下一篇长文供词,然而曾国藩却不敢将这一个认罪书直接上交,而是删删减减、挑肥拣瘦最终呈送皇帝。

李秀成的供词

封建王朝时期「欺君」可是死罪,曾国藩为何要冒这样的危险,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一篇认罪书十分危险。

根据历史的记载,【李秀成自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点,其一就是对满清政府的羞辱。清末为何民间起义不断,原因就是当朝官员腐败无能剥削百姓,贫苦大众活不下去才会造反。

乍一看这是一篇「认罪书」,实际上更像是一篇讨伐满清的檄文,处处透露着满清朝廷的不堪、腐朽与无能。

说完内心对满清的愤怒,李秀成语气一转开始对湘军赞誉,对曾国藩更是不吝啬溢美之词,口口声声夸赞湘军比满人厉害,曾国藩的功劳无人能比。

在这里我们需要知道一点,清朝末期大致可分为两大军种,一种就是汉人军队,还有一种就是满人军队。满人因长期享受荣华富贵,战斗力大不如前,可待遇却是最高的。

汉人军队屡立战功,但因与满人种族上的区别,待遇十分差。自顺治皇帝进入关内,汉人在朝廷为官的也不再少数,然而他们即使立下大功也会被皇室猜忌,这种问题在清末更为严重。

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秀成在【自述】如此诉说,无非就是挑拨曾国藩与清朝之间的关系,鼓动曾国藩带领湘军反对清政府,亦或者说在煽动清廷对湘军的猜忌。

【自述】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短短16个字就拉近他与曾国藩的距离,让满清皇室怎么可能不怀疑。

李秀成的阴谋得逞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曾国藩看到这个认罪书不久便将李秀成给杀了,甚至亲自坐镇斩首台,无疑是害怕他的言辞被上级知晓。

叛军首领死了,太平天国也完了,这个时候该上报战争的情况了,曾国藩却在此刻犹豫了,原因也很简单,这样一篇认罪书能直接上交吗?一旦上交等待自己的必将是五雷轰顶。

曾国藩被现代人誉为「晚晴四大名臣」之一,清政府也对他颇为依仗,但却没有达到百分百信赖的程度。

比如1854年曾国藩收复武昌,咸丰皇帝授予准备湖北巡抚的职位,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位官员进谗言,称若是他的影响力过大定然不利于大清朝的稳定。

咸丰皇帝一想也是这么个道理,曾国藩是汉人,而汉人的数量远远要比满人多,若是他在汉人之中一呼百应,比太平天国的危害还要大,最终收回署理巡抚的任命只给一个兵部侍郎虚衔。

平叛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曾到江西筹措军饷,可各地衙门都不理睬他,很显然既不想让他赢也不想让他输,双方就这样空耗实力最好,皇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攻克天京扫平太平天国后,清廷并未给与曾国藩太高的赏赐,反而加紧对他这一派打压,生怕他功高震主威胁朝廷。

有意思的是,清廷没有赏赐曾国藩却大肆封赏他的部下,这是赤裸裸地瓦解曾国藩一脉,就连学生李鸿章最后都被慈禧太后「挖走了」,以至于曾国藩人生后期空有威望却无实权。

最后的结局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曾国藩能崛起离不开清廷的信任和支持,清廷想要消灭太平军离不开曾国藩,但双方之间并不是表面那样和谐。

清廷之所以没有对他出手,主要是因为当时已经无力对这些实力派功臣采取行动。曾国藩有一定的野心,但也清楚自己的局限性,知道现实情况并不容许自己家采取激进的行动。

他所建立的湘军虽然人数众多,但要让他们造反建立新王朝并非易事,亦或者想要以一己之力抗衡大清朝很难。

正因为上述种种,内忧外患的大清朝廷采取打压的方式,而曾国藩也默认双方这种制衡的关系。

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政治上的制衡,可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所有的矛盾都会爆发。

毫无疑问李秀成的认罪书若是被满清统治者看到,那颗怀疑的种子必然会快速长大,到时候就是曾国藩的末日。

基于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李秀成的认罪书公布于天下,哪怕是公布也必须要删删减减、润色一番。

李秀成被俘后连续数日写下五六万字的心里话,可曾国藩上交的供词只有36100多字。

那么被删减的内容是什么呢?一部分是痛骂清廷无道、批判官员腐败,另一部分则是对曾国藩的夸赞......

1977年曾国藩的曾外孙女俞大缜向外界披露,李秀成还曾劝过曾国藩造反,以当时湘军的势力的确能支撑曾国藩称帝,与太平天国、清廷三足鼎立。

这一部分内容自然也不能上大天听,最后被多次删减改动只剩下一半的字数,也正是这一举动让曾国藩获得一个平安的晚年,退休后得以善终。

总的来说李秀成这一招确实颇有心计,深知曾国藩在军事上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却备受朝廷和官员的不信任,利用这一点既能为自己谋生路,也有可能早就另外一个太平天国。

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曾国藩最终没有上他的当,先是快刀斩乱麻杀了他以绝后患,随后又篡改【自述】将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章太炎曾这样评价曾国藩「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简单而言,平时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狠起来连自己都害怕,但也恰恰是这样的智慧让他在清末那样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全下来。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