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率孤军苦干,毛主席称其为新的鲁智深,为何

2024-08-09历史

1937 年,红军变成八路军之后,八路军 115 师由师长林彪跟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在平型关获得了八路军成立后的首次战役大胜。

不过在这次战争里,林彪戴着缴获的日军帽子,被阎锡山防区的部队同志误以为是日本鬼子,就直接开枪打他了。

林彪受伤以后,就被送去苏联医治了,这时候战局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日军把太原占领了,为了防止 115 师被日军隔开,八路军总部临时做出决定,让 115 师的主力部队转移到吕梁山脉去。

不过晋察翼地区对于后续战场极为重要,八路军总部可不想舍弃。

于是,让 115 师副师长聂荣臻带着 3000 多士兵组成独立团,继续留在五台山,创立晋察翼根据地。

这支部队留下来守卫,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支孤立无援的队伍,能想到任务得多艰难。为啥组织把这个任务交给聂荣臻呢?晋察翼根据地又是咋建立起来的?

【留学生涯】

聂荣臻跟林彪搭班子共处了五年半,总有人讲,聂元帅的光芒被林彪给遮住了,可实际上聂元帅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不比林彪差。

他可不是那种传统的武将,聂荣臻在文和武两方面造诣都很高。八路军总部把创建晋察翼根据地的任务交派给他时,就是因为看上了聂荣臻的政治能力。

聂荣臻是南方人,老家在如今重庆西南部的江津县,那里挨着长江,是长江上游很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资集散地。

七岁时聂荣臻就被家里送去私塾启蒙,十一岁进了学堂念书,十九岁以出色的成绩考进了县里的江津中学。从小接受良好知识教育的聂荣臻知识丰富,特别好学。

他读赫胥黎的【天演论】,对社会道德和衡量标准发出质问;

读达尔文所著的【进化论】来探究人类生物学;

通过阅读进步杂志【新青年】,明白了青年人的志向,从一个好学的少年,转变成了满怀爱国之情的热血青年。

聂荣臻上学的时候,加入了学校里进步学生的组织,经常写文章抒发自己忧心国家的情感,特别关心国家的事,他老是讲,「咱们得把报效国家当作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去建立功业」。

五四运动那会,聂荣臻总算寻着了机会,亲自投身到反抗的斗争里头,他跟江津的学生一块儿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结果被反动的军警当局给抓进监狱了。

经历了牢狱之灾以后,聂荣臻为摆脱当下的困境,决定去法国留学,因为只有学到其他国家的先进思想和知识,年轻人才能够达成「实业救国」的想法。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时候,聂荣臻可没闲着,他不光努力学习,还特别积极地参与旅法学生运动,一直怀着救国的热忱。

在法国的学习结束后,聂荣臻去到了比利时的沙洛瓦劳动大学,读的是化学工程系。

同年,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被任命为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委员会委员和训练部副主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正式为中国革命事业努力拼搏。

1924 年,组织安排聂荣臻去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没过多长时间,聂荣臻又转到了苏联红军学校,在那里学习军事理论差不多一年。

1925 年,经过组织同意,他和同一批同学回到国内,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在国外留学长达五年,这让聂荣臻的救国想法有了变化,他最初想着「实业救国」,后来变成了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社会革命者。

回国以后,聂荣臻做了黄埔军校的政治教官和政治部秘书,重点给学生讲社会发展史以及政治工作之类的,还直接主管了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方面的工作。

聂荣臻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拥护者,在黄埔军校工作的时候,他的想法和行为跟蒋介石完全不一样,在学校领导层里,他是主张反对蒋介石的那一个。

反击蒋介石的政治、军事阴谋,结果被蒋介石给针对了。

【政治作为】

「中山舰」事件出现的时候,蒋介石连聂荣臻都给算计了,追究责任时,把聂荣臻的职务给罢免了,让他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当特派员。

聂荣臻被调离黄埔军校后,并没有停止对军校学生做政治工作,蒋介石那一派的思想会害了这些中国有志向的青年,会让他们走在错误的党派、错误的救国之路上。

于是聂荣臻瞅准各种时机,不停给黄埔军校的学生宣讲中国共产党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且在国民革命军当中也做起了政治工作。

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部署,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

北伐战争开启以后,聂荣臻担任军委特派员以及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于我党中央军事部参与负责给北伐军派遣中共党员的相关工作。

1927 年,北伐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蒋介石搞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为了不让国民党破坏我党在上海的革命活动,聂荣臻去了上海,帮着周恩来总理一块儿重新整治工人纠察队,把后续的事处理好。

同年,中共军委书记聂荣臻接到组织的命令,去往九江,承担那个地区的武装起义任务,接着还参与组织了南昌起义。

由于政治工作做得特别出色,他被任命为起义军第 11 军的党代表,与第 11 军的军长叶挺一道,南下投身革命斗争。

潮汕战斗失利后,因为要躲开国民党的抓捕,聂荣臻坐船去了香港躲难。就在同一年的 12 月,聂荣臻又回到广州,接着参与广州起义的组织事宜。

1928 年,在广州的起义接连遭遇挫折后,军长叶挺决定率领剩余的革命力量撤离。

广州起义失败了,聂荣臻对这次起义做了分析总结,他觉得咱们党革命同志缺少军事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起义的失败。

随后他跟组织表示,党员得进行军事化训练,共产党得大力培养军事人才,他能有这种从政治角度看待军事的高见,是因为留学时对这两方面都学习和接触过。

1930 年 5 月的时候,聂荣臻到了上海,干的是中央特科在上海的地下工作。

在上海,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主要干的是了解当地的敌情,给组织传送情报,搭救被困的同志,还有拷问被抓的特务之类的事儿。

仅仅一年的工夫,聂荣臻便攒下了不少地下工作的经验,他的性情和心思也变得越来越沉稳。

1931 年,聂荣臻不再从事地下工作,被调到中央军委当参谋长,接着先后到香港、天津、上海等地投入斗争工作。

上海落入「白色恐怖」当中,中央特科的负责人顾顺章叛变了,致使我党同志损失惨重。曾经在中央特科与顾顺章一起工作过的聂荣臻,马上离开上海,赶赴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随后,聂荣臻先是担任了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 1 军团政治委员的职务,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在漳州战役里,聂荣臻超棒的指挥水平以及临危不乱的沉着,获得了毛主席的赏识。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时候,聂荣臻学习毛主席的革命战略、思想之类的,让自己的领导能力得以提升。

早期政治工作筑牢的坚实根基,让他后来能够成功领导晋察翼根据地的建设。

【困难前景】

为啥晋察翼根据地的建成能成为聂荣臻元帅的一项大成就呢?

这是由于晋察翼根据地的建设是在没有任何援助、孤立无依的状况下实现的。

1937 年,日军带着 30 万大军分成三路,又一次展开大规模侵略,企图迅速拿下中国。

驻守在山西的八路军把三个师的兵力分散到了四个方向,对山西的日军展开包围攻击。在这种情形下,日军朝着山西娘子关猛烈进攻,太原也被日军凶猛的攻击给拿下了,国民党跑了。

为了接着配合国民党后续的打仗,咱们党在山西五台山的主力军 115 师展开了战略性的转移。

115 师副师长聂荣臻和 115 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领着一支小队伍,离开主力,接着留在五台山打游击战,同时负责咱们党在晋察冀地区的根据地建设工作。

这里面的难处简直没法想象,得用三千兵力去对付日本的大军,与此同时,还得搞根据地建设。

要晓得,那时候太原都丢了,山西各地接连垮掉,政权部门不是投敌就是逃跑。

汉奸是背叛国家和民族的罪人,任何为汉奸言论进行传播和宣扬的行为都是不被允许和不道德的。我们应当铭记历史,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荣誉。

这种蛊惑人心的话让八路军的群众基础被动摇了,没了供给的来源,驻守在五台山的留守部队逐渐遭遇物资匮乏的难题。

不光粮食和弹药不够,冬天来了,士兵们连能保暖的棉衣都没穿上,脚上还是秋天的草鞋,手脚都长冻疮了,拿枪的手冻得一个劲发抖。

要是没有充足的医疗供给,后边也没有医院做支持,一旦跟日军打起来,受伤的士兵往往没法及时得到救治,到了后来,连棉花绷带都成了稀缺货。

在医疗环境差,营养也跟不上的时候,伤兵们的恢复状况很不好。

好在,日军没打算和聂荣臻他们在五台山展开拉锯战。

五台县不是山西的交通关键地段,交通条件很差,日军一直长时间侵略城市防线,他们自己也需要很多后方的补给。

而且那时候因为天气的缘故,聂荣臻的部队还没着手进行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日军也就没花太多时间去管聂荣臻这支部队。

为了搞定吃穿住用行这些事儿,聂荣臻领着部队去了五台山的寺庙。寺庙主持知道他要带着部队来借住,专门让庙里的僧人排好队迎接,还吹笛敲箫打鼓奏乐。

在这遭到敌人重重包围的处境中,聂荣臻等战士们又鼓足了信心。士兵们的吃穿住行暂且有了着落,聂荣臻就开始琢磨起组织交给他建设根据地的任务了。

115 师大部队走的时候,留给聂荣臻的那批人,先不算跟日军打仗时的伤亡,最多也就 3000 人。

后来聂荣臻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就让部队壮大起来,变成了 10 万大军,他究竟是咋做到的?

【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

就靠 3000 人,想去和日军打仗,纯粹是痴人说梦。

不过要守住咱中华大地,把江西的控制权夺回来,就唯有一条路,把日军赶走,所以这仗是躲不掉的。就冲着能跟日军打仗这一点,聂荣臻就得为扩充兵员的事儿操心。

为了这个,他琢磨出两个主意,一个是发动群众搞武装、去参军。

在日军的管制下,老百姓的日子很艰难,他们遭受了极度的压制,心里肯定想反抗,可汉奸那一套迷惑人的话,让谁也不敢带头,领着大家去斗争。

只要八路军多向群众做宣传,给这些没武器的百姓搞些训练,就能让他们成为八路军的一员,使军队更强大。

第二点,在晋察翼地区,有好多国民党败逃人员、旧政府官员、土匪或者群众自己组织起来搞武装抗日。对于这些人,聂荣臻打算「招安」,针对不同的抗日群体给出不一样的招安政策,把他们归入八路军的队伍。

这两个办法的施行使得五台山的八路军规模很快就变大了。

2. 提升内部的生产能力。

最初那阵子物资和军备的短缺,让聂荣臻清楚地明白:

只有使劲提升八路军自身的生产力,才不会在和大部队分开、敌人控制住百姓的时候,变得没人帮忙。

为解决武器短缺的问题,聂荣臻在部队里组建了游击分队,采用「快准狠」的打法跟敌军对抗,还亲自带队打游击,缴获了日军的辎重。

用这个法子,部队弄来了一批有毛病的武器,修一修,能用于作战了。另外,八路军向民间募集,各家老百姓那剩下的破枪也是主要的枪械获取途径。

光有枪支可不行,晋察冀根据地慢慢成形之后,聂荣臻着手发展军事工业,生产手榴弹、子弹、迫击炮之类的东西,威力或许不太够,不过对前线打仗的帮助那是相当大的。

越来越多的群众投身到了五台山八路军的行列里,就为把衣食问题给解决喽。

聂荣臻呼吁群众大力开荒种地,还推行了减租减息的政策,发行边区货币来阻止资源外流,很有效地处理了八路军缺粮的状况。

聂荣臻做了好几年政治工作,他心里很明白,群众的文化水平对打抗战有着不小的影响。

于是,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办了学校,不分年龄,谁都能去学习,搞起了文化建设,拉近了军民之间的距离。

他那一系列的政策,不光给八路军队伍培育出了一批出色人才,还不知不觉赢得了百姓们的大力认可,使得八路军队伍不断壮大,晋察翼根据地的建设也跟着得以巩固。

中国老是打仗,可晋察冀根据地的发展一直没停下。

到了 1939 年,晋察翼根据地已拓展到 72 个县城,有着一千二百多万人口。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也从最开始的 3000 人发展成了 10 万大军,变成了全国的模范根据地。

【结语】

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先在日军后方构建起来的抗日根据地。

晋察冀根据地的建成、稳固和发展,给中国的持久抗战筑起了坚固堡垒,也为后来的全国战略反攻打造了前沿阵地。

毛主席曾经大力称赞,「五台山这边之前有鲁智深,后来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全新的鲁智深」,还呼吁各地的领导去学习聂荣臻搞根据地建设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