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2岁的陈锡联夜袭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取得重大战绩,让他一战成名。
解放战争中,陈锡联指挥汤阴战役活捉国民党守军司令孙殿英,后又指挥双堆集战役,歼灭了黄维兵团。
革命战争年代,陈锡联长期跟随邓小平南征北战,敢打敢拼、能力突出,备受邓小平重用信任。
年仅31岁时,陈锡联就成了纵队司令员,后陆续被提拔为兵团司令、炮兵部队司令。
这一切,都和邓小平的栽培分不开。
然而,1977年7月邓小平复出后,陈锡联面对邓小平的主动约见,却内心充满惭愧。在见到邓小平后,更是不断检讨、道歉,甚至直言:这一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邓小平。
按理说,陈锡联和老首长感情深厚,并无隔阂,为什么陈锡联面对复出的邓小平如此忐忑?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邓小平又是如何处理的?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革命年代邓小平和陈锡联之间的历史故事。
善啃硬骨头的陈锡联
陈锡联从14岁起就参加了红军游击队,作为一名贫苦人家的孩子,他在战场上敢打敢冲,战友们都叫他「小钢炮」。
正是因为他出色的表现,让他在红军队伍中很快成长起来,不到20岁就被任命为红4军第10师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等职位。
然而,陈锡联真正成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10月,陈锡联率领部队夜袭阳明堡,一晚上时间,就摧毁了日军机场,击毙了大量日军。
那次战斗极大振奋了军心士气,就连蒋介石都发通令嘉奖。
然而,这只是陈锡联在抗日战争中的首秀,在随后的战斗中,他接连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让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1938年,陈锡联被任命为一二九师769团团长,跟随邓小平战斗在山西境内。
那年年初,日军占领山西临汾,打通了长治至临汾的交通枢纽。刘伯承邓小平决定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断掉敌人补给通道。
根据部署,响堂铺是伏击战斗的主战场,任务异常艰巨,同时也是一块肥肉。刘伯承、邓小平把这一「硬骨头」交给了陈锡联。
陈锡联接到任务后,只向邓小平说了一句「保证坚决完成任务」,转头就带领战士们奔赴阵地展开伏击准备。
同年3月31日,9时许,日军辎重部队气势汹汹的朝着陈锡联的阵地开了过来。进入伏击圈后,陈锡联立即带领战士们冲出阵地,杀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仅用2个小时,就全歼了敌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那次,战斗陈锡联的勇猛顽强深得邓小平的称赞,庆功会上,邓小平表杨他「有啃骨头的劲头!」
在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中,陈锡联再次展现出敢打硬拼的过硬能力。
战斗之初,陈锡联一举攻占了正太铁路西段的狮垴山,这是正太铁路的咽喉要道,日军为了夺回这一战略要地,驻守阳泉的部队几乎倾巢而出。
不仅如此,日军还派出了多架飞机空中支援,但陈锡联和战士们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后来恼羞成怒的日军竟然释放毒气。
就这样,陈锡联带领自己的部队血战6天6夜,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
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绩的取得,陈锡联的名气越来越大,但他深知自己最欠缺的就是文化知识,因此他格外重视学习。
最开始,陈锡联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但在革命战争中,他利用点滴时间学识字、学文化,甚至经常在阵地上用木棍、石子练习写字。
有一天,新华日报的记者来到部队采访,经常看到陈锡联口袋里装着一个小本子,没事就在上面写写画画,一开始记者以为他记录作战数据。
可是仔细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后来,记者在报纸上的稿件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八路军是一所伟大而实际的大学。多少埋藏在地下的天才,人民的天才,由于得到充分的阳光与素养,而繁荣滋长。陈锡联将军便是其中的一个。」
陈锡联的爱好学习在八路军中是出了名的。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他更痴迷于学习军事指挥,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几次战斗胜利而骄傲。
从抗日战争时期起,他就跟随徐向前、邓小平等南征北战,在陈锡联眼里,刘伯承邓小平等将领就是他的崇拜的偶像,他们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把马克思主义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讲的非常透彻。
一有时间,陈锡联就找刘伯承、邓小平等探讨作战指挥问题。
陈锡联曾经说过:「刘邓就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对我的谆谆教诲,使我思之深,感之切,闭目可观,侧耳可闻,终生难以忘怀!」
正是他的谦虚好学,让他深受邓小平喜欢,在很多场合都夸陈锡联「是个人才」。
陈锡联用自己的敢打硬拼、勤奋学习赢得了首长们的一致认可。解放战争期间,年仅31岁陈锡联就被任命为第三纵队司令员。
在陈锡联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栽培。长期革命实践中,他们始终彼此信任、相互欣赏,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邓小平的高度信任
其实,邓小平和陈锡联一起共事的时间是从1938才开始的,当时,邓小平刚刚接任129师政委,在第一次干部会上,邓小平就对陈锡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会议上,邓小平在讲完话后,鼓励场下的干部们「你们都很年轻,身体很好。是革命的主力军!年轻人好啊,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未来!」
没想到邓小平刚说完,陈锡联就站起来调侃邓小平:「邓政委也很年轻啊!」
邓小平向来心胸开阔,看到有干部和他不生分,脸上露出笑容,和蔼的说,「对,我们都是年轻人!」
那时候,129师的干部们还不太了解邓小平,可接下来,邓小平对抗战形势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安排部署,让大家对邓小平佩服的五体投地。
陈锡联会后感慨,邓政委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随后几天,邓小平深入到各个部队了解干部情况,广大干部战士对陈锡联交口称赞。陈锡联也用一次次战绩赢得了邓小平的高度信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迅速发动内战,全面围攻中原地区解放军,为缓解被动局面,1947年夏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然而,蒋介石调集了20万兵力尾随而来,妄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大别山地区。危急时刻,必须分兵作战。为了掩护机关突围,邓小平专门把陈锡联放在内线作战。
这无疑是对陈锡联的巨大信任和肯定。内线作战承担压力最大,也最凶险。事后,陈锡联回忆当时邓小平做出的军事部署,说出这样一番话:「小平同志让我们多背一些敌人,既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对我们的信任。」「心里面感觉热乎乎的。」
解放战争中,虽然蒋介石兵力、装备都占优势,但在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下,很快扭转被动局面,在各个战场上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并于1948年11月发起淮海战役,打响了战略大决战。
决战的重任则压在了邓小平的身上,中央让他指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这一次,邓小平依旧对陈锡联给予高度信任,同样把最重的任务交给了他。
而陈锡联更是不负重托,打出了他人生中的辉煌之战。
宿县战役是整个徐州战役的关键,拿下宿县就切断了徐州和蚌埠的联系,把刘峙集团孤立起来。为了取得战役胜利,陈锡联亲自到战场前沿侦察,最后确定了攻坚战法。
确定好作战方针后,陈锡联指挥部队发起总攻,仅仅用了一晚上时间就全歼了黄百韬集团,歼敌11000余人。
随后,邓小平更是把3个纵队都交给陈锡联指挥,让他乘胜追击。在陈锡联的指挥下,3个纵队一鼓作气拿下了黄维兵团,取得了双堆集战役的巨大胜利,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海战役,陈锡联可谓头号功臣,对于辉煌战果,陈锡联感慨万千,「那是总前委书记小平同志的信任与关怀!作为一个军人,独当一面谁不愿意?问题是上级会否给你这个机会。感谢小平,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陈锡联感恩邓小平对他的关心和栽培,更发自内心深深敬佩邓小平的宽广胸怀和人格魅力,因此,始终对邓小平敬畏有加。
尤其是邓小平召开的2次不握手会议让陈锡联印象深刻,从中感受到了邓小平严格的作风纪律和党性观念。
大胜仗后的「大批评」
长期并肩战斗,陈锡联逐渐摸透了邓小平的脾气性格,他知道首长虽然谦逊和蔼,但在治军上向来铁面无私,敢于较真。
陈锡联发现,在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大多时候都是甘当配角,让刘伯承唱主角。而一旦邓小平讲话比较多,则意味着要发火批评人了。
1946年夏季对国民党战斗的一次重大胜利后,邓小平不仅没有表扬大家,反而大发雷霆,开了一次2个小时的批评会。这次会议让陈锡联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那年6月,胡宗南集结数万人向晋冀鲁豫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为粉碎胡宗南的进攻,邓小平部署陈锡联的三纵和杨勇的七纵左右夹击,在两大纵队的英勇作战下,很快歼灭胡宗南部5千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取得了重大胜利。
然而,邓小平却发现有些干部战士违反群众纪律。比如,有人拿了群众的家具锅碗后并没有归还或赔偿,还有的宿营时存在扰民现象。
战场硝烟未尽,邓小平就在一家农院里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了次现场会,严肃强调群众纪律,严肃质问干部们:解放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在作战中为什么又做出损害群众利益的事?
此时,敌人的飞机还在头顶盘旋狂轰滥炸,邓小平并没有躲避,继续发脾气,交代各级部队一定要注意群众纪律,认真赔偿群众损失。并当场让杨勇、陈锡联等做出深刻检讨。
大胜仗之后的「大批评」彻底让各级干部战士警醒,从那之后,不管战场形势多么紧张,再也没有发生违反群众纪律的事。
这次违反群众纪律的事得到纠正,没想到不久之后,一些干部却再次出现问题,邓小平在战场上发了第二次火。
同年9月,国民党集中力量发起了第二次进攻,再次遭到了解放军的痛击。在不到5天时间里,邓小平指挥各部队就歼灭了近2万国民党部队,活捉了国民党第三师师长赵锡田。
此战,极大振奋了军心士气,毛主席亲自表扬嘉奖。然而,伴随着巨大胜利,一些干部战士骄傲自满,甚至盲目轻敌。还有的部队再次出现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这一现象引起邓小平的高度警惕,他感到必须立刻纠正。于是邓小平召开了一次大会。
会议当天正好是中秋节,几大纵队司令员接到会议通知非常高兴。
根据以往惯例,中秋节开会肯定会吃到野司准备的月饼,而且经过数月紧张战斗,大家很久没见过面了,正好趁这这次机会叙叙旧。
然而,陈锡联、王近山、杨勇等纵队司令员到野司后,却马上感觉到了一丝压抑气氛,就连门口的警卫员都异常严肃。
明明打了一个大胜仗,全军士气高涨,为何司令部气氛如此沉闷?
大家进入指挥部,纷纷抢着和邓小平握手,然而邓小平纹丝不动,严肃的告诉大家这是一次「不握手会议」。
陈锡联等马上意识到情况不妙,只能乖乖坐下来等候会议开始。
果不其然,会议开始,邓小平毫不客气的告诉大家,这次会议不是庆祝中秋节的会,而是一次自我检讨会。接着邓小平直接提出部队骄傲自满、不注重团结、损害军民关系等诸多问题。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让大家自我批评,认真反省部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当场制定整改措施。
这次会议,一直从早上开到下午。期间,通信员汇报情报,敌人2股大部队正在集结围拢。即便如此,邓小平也没有停止会议,等到所有纵队逐个剖析完自己存在的问题才作罢。
下午2点多,邓小平看到各个纵队司令员态度诚恳,确实意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才宣布散会,让大家迅速返回进行作战准备。
这次会议,让陈锡联铭记终生,有力纠正了部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力。
从那之后,刘邓大军士气高涨,接连取得一个个巨大胜利,有力推进了全国解放的进程。
「小平同志批评一次,我们进步一次」
经过几年奋战,陈锡联跟随邓小平打到西南地区,并于1949年12月顺利解放重庆。
然而,解放之后,如何管理这座庞大的山城成了燃眉之急。经过慎重考虑,西南局在经过讨论后决定让陈锡联担任重庆市负责人。
然而,当邓小平找到陈锡联向他宣布组织决定时,陈锡联却倍感为难,指挥作战是内行,但担任大城市的市长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陈锡联直言:不懂地方工作,还是让其他同志干吧。
邓小平耐心做陈锡联工作,告诉他当市长也是为了人民,没有没经验可以从头学起。在邓小平的鼓励下,陈锡联终于点头答应下来,并且迅速到位开展地方工作。
然而,正如陈锡联所言,要管理一座大城市的确没有任何经验,并且很快就出现了问题。
最开始,在大家努力下,第一时间清除了国民党参与势力,恢复了社会稳定,并且工厂、企业逐渐恢复生产。
然而,重庆作为四川的核心,陆续进驻了军政委员会、部队机关等,一时间矛盾逐渐显现。最突出的就是各级机关都争抢办公场所、居住房屋,甚至不同机关和单位还频频闹矛盾,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出现这种局面,毫无疑问是和陈锡联作为一市之长缺乏统筹分不开的。而且矛盾出来之后,陈锡联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调节各方矛盾,满足大家需求。
邓小平对此格外重视,各机关内部矛盾重重,各自为政,谈何管理好新解放的重庆?于是,邓小平第一时间召集各方面负责人开了一次会议。
会议开始前,邓小平直截了当提出,今天的会议不拉手。长期跟随邓小平南征北战的陈锡联知道首长又要发脾气了。
邓小平没有直接批评人,而是让大家先参观一下他和刘伯承所居住2层楼房。这里既是西南局领导的办公场所、也是居住场所,邓小平在二楼办公,刘伯承在一楼办公。
当年,这栋2层小楼只是国民党重庆政府下属机关的办公楼,年久失修、跑风漏雨,外表看起来也非常陈旧。
大家看完邓小平的办公场所回到座位,邓小平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解放重庆的目的是为人民做事,如果自己先想着住大房子,先想着舒服,就会失去民心。
同时邓小平让大家进行深思反省: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就是因为那些高官一味贪图享受,所以才会被人民抛弃。
邓小平一番话,让各个机关的负责人倍感羞愧,各个低头不语。
会议开了不到一个小时,但邓小平的每句话都深入人心,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
会议结束后,各个机关再也没有发生抢房子的问题,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城市、清剿土匪的任务中去,很快让重庆恢复了生机活力。
陈锡联每次回忆邓小平召开的两次「不握手回忆」都感慨不已:小平同志每批评一次,我们就进步一次。
在长期并肩作战中,陈锡联最佩服的就是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因此,陈锡联始终保持对邓小平的高度尊敬,一丝不苟的执行邓小平的各种指示。
然而,到了70年代,陈锡联却因为一件事内心充满对邓小平的愧疚。
「这辈子最对不住的就是您」
1950年,陈锡联调离重庆,中央让他担负起组建炮兵部队的重任。之后,他又先后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1977年,中央安排邓小平在玉泉山疗养,陈锡联带着忐忑的心情,和李先念一起去看望邓小平。
老首长热情的拉住了陈锡联的双手。邓小平的热情大度,让陈锡联的内心踏实无比。
1978年的秋天,邓小平再次约见陈锡联。
这次见面,陈锡联依旧心怀愧疚,在去的路上始终忐忑不安。一进邓小平的办公室,陈锡联就开始道歉,「我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您。」
邓小平还没等陈锡联说完,就和蔼的对陈锡联说,「那个时候,谁也没办法,你也无能为力。」
陈锡联又不断检讨自己在工作中存在很多不妥之处,邓小平依旧坦诚的对他说:「有错误不要紧,改正就是了。」
邓小平的话并非敷衍,他深知在当时的情况下,陈锡联即便为自己说话,对结果也没有太大影响,说不定还会起反作用。
陈锡联也听出来这是老首长的内心话,更为邓小平的豁达、包容而感动。
在此后的工作中,他积极支持邓小平做出的各种决策,有力推动了各方面改革。
进入80年代,陈锡联更是带头落实「干部年轻化」的号召,主动辞掉职务,转入幕后工作。退休后的陈锡联担负起了第二野战军史的编写工作,期间,邓小平多次关心他的工作,甚至亲自为陈锡联提供资料,补充各种细节。
1997年2月19日晚,邓小平因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3岁。
得知邓小平去世的消息,陈锡联悲痛万分,在一次接受采访时,他向记者表示,「老首长啊,我们好像失掉了什么。」
在此后的每一天,陈锡联都反复看邓小平去世的各种报道,内心里他始终不愿意向心老首长就这样永远离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已经82岁的陈锡联不顾身体健康,坚持完成了【追念敬爱的老首长】文章,以这种方式来缅怀悼念自己的老政委。
2年后的1999年6月,84岁的陈锡联也因病去世。
几个月后,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人民功臣 英雄本色——深切怀念陈锡联同志】,给予了陈锡联高度评价: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他以共产党人特有的大智大勇,敢打善打硬仗、恶仗,常能出奇制胜,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参考资料
太原晚报,陈锡联回忆邓小平
人民网,邓小平的两次不握手会议
中国新闻网,陈锡联:打仗像「小钢炮」 被誉为「现代赵子龙」
中共党史网,陈锡联上将军旅逸事
人民网,刘邓大军中「三陈」是谁:均为独当一面的骁将
人民日报,范长龙,在纪念陈锡联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