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长期任一把手的周恩来,是怎么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2024-04-09历史

长期任一把手的周恩来,是怎么发现,自己打仗水平不如毛泽东的?

多年来,有人误认为周恩来之所以一直担任二把手或三把手,仅仅是因为他缺乏领导才能,实际上,这是对他的误解。

周恩来之所以始终担任领导的辅助角色,其实与他的领导品格有关,同时也与实践经验密不可分。

还有一些人故意挑拨,举出40年代的几个事件,声称这些事证明了周恩来认为自己只是辅助者而非领导者,比如提到他在延安乘车去重庆时途径留坝苗台子镇看张良庙,到成都时专门前往武侯祠。

然而,这些事件证明了什么呢?它们根本无法证明周恩来认为自己只是辅助者而非领导者。这些言论纯属无稽之谈。

周恩来甘愿担任二把手,协助毛主席处理政务,实际上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是他的性格。伏尔泰曾说过,造就政治家的,不是超凡的洞察力,而是他们的性格。

这说明了对于政治家来说,优秀的性格比能力更为重要。拥有诚实、热情、无私、勤奋、乐观等品质的政治家,比那些刚愎自用、阴险狡诈的政治家更加强大。

周恩来和毛主席的性格天然不同,但却天然互补。

周恩来生于江南书香世家,他自己也承认:「我的性格大多是从嗣母身上继承来的。」

周恩来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为一个文质彬彬的绅士。

他的性格温和,待人善良,举止文雅,十分注重整洁,常常穿着西装。即便在上学时,遇到心仪的女孩,也不轻易表白,而是选择以写情书的方式示爱。

在南开大学的【同学录】中,有关他的评价是:「性情温和诚实,感情最为丰富,十分珍视友谊,对朋友和公益事业都倾尽全力。」

与之相反,毛主席的性格则截然不同。若说周恩来的性格如同鸽子,那么毛主席的性格则可比作猛虎。

毛泽东生于湖南韶山的农家,从小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长大,即使读书时也是在户外树荫下,而不是在安静的书房里,因此他从小就培养了勇于斗争的精神。

他不仅敢于与父亲顶撞,还敢与族长对抗,展现了反抗封建教条的鲜明精神。在穿着打扮上,毛主席很少穿西装,甚至可以说从未穿过。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曾对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性格进行比较,他指出,毛泽东的性格虽然多面,但各种性格特质未能达到平衡,未像周恩来那样将各种性格融合为一体,而是任其发展,导致毛泽东的个性走向多样化。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看法与此相似,他认为毛泽东的性格各个方面的线条没有像周恩来那样编织成一个整体。

这足以表明,在性格方面,毛泽东更适合担任决策者的角色,而周恩来则更适合处理具体事务,因为他做事细心,为人谨慎。

正是周恩来的善良和和善的性格,在遵义会议上展现了出来。

在遵义会议之前,周恩来在党内长期处于最高统帅的地位。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毛泽东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奇才,不可忽视。因此,他不遗余力地寻求机会,让位于毛泽东。

遵义会议上,周恩来甘愿让出领导地位给毛泽东,这充分说明了他有识大局、顾全大局的胸怀。这种精神展现了周恩来的伟大。

如果周恩来性格中有丝毫自私,或者像张国焘那样的人,历史上就不会有遵义会议的让贤一幕了。

此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周恩来并没有犯过像博古那样的错误。他在中央工作已经有8年的经验,资历无人能及,享有极高的威望。然而,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是帅才,而是因为他意识到在军事上稍逊于毛泽东,让毛泽东来指挥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发展。

英国作家迪克·威尔逊在研究周恩来时提出了三点关于周恩来让贤的看法,其中第二点尤其具有说服力。

他指出:「在1927年上海和南昌起义失败后,周恩来对自己20多岁时的领导工作并不满意。这使他得出结论:在革命军事的第一阶段,比他更坚决、更有天赋的其他领导者更加强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恩来一直保持着这种想法。直到认识了毛泽东,特别是他亲自去了瑞金前线,亲眼目睹了毛泽东的指挥才能后,他更加坚定地认为他要找的那个人就是毛泽东。

关于周恩来是否具备帅才的问题,显然是肯定的。

自1926年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开始,周恩来就展现出了军事家的才能,他在战斗中多次以战略眼光冷静分析双方军事态势,甚至表现出洞若观火的军事分析能力。

例如,在武力讨蒋时,他断言:「为全局计,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上海于暴动后,已曾铸此大错,再不前进,则彼进我退,我方亦将为所动摇,政权领导尽将归之右派,是不仅使左派灰心,整个革命必根本失败无疑。」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具备军事指挥的才能,而毛主席也肯定了他的这一点。

因此,周恩来确实具备帅才的品质,只不过由于他的性格更适合处理日常事务。

当然,「帅才」和「一把手」这两个概念是可以区分开的。

事实上,毛主席在红军到达陕北后,已经被公认为最高统帅,1937年王稼祥带来共产国际的指示时,毛泽东的一把手地位已经是不可动摇的。

其他战友和毛主席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早已成为他的知己,他们对毛主席了解甚深,唯有毛主席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除了周恩来之外,还有两个人同样具备帅才的品质。

其中一个是刘少奇。

在早期革命中,刘少奇并未担任过最高领导职务,直到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时,才让他主持了长达50多天的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他向东北地区派遣了大量干部和部队,同时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要战略方针。

毛主席返回延安后因病住院,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工作,并于11月下旬提出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

单就这两个重大战略方针来看,刘少奇展现出了完全够得上帅才的才能。

当然,毛主席之所以让刘少奇来主持工作,也是对刘少奇帅才的肯定。也许,如果毛主席没有前往重庆谈判,刘少奇就无缘主持中央工作,谁会记住他的贡献呢?

因此,中国古语中所说的「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于像周恩来和刘少奇这样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角色所决定的。

此外,还有另一个人,那就是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被公认为是一个帅才,在革命早期,他的才能已经开始展现。但真正引人瞩目的是他获得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称号。

当历史的重担落在他的肩上时,时代要求这样一个人必须有所作为。因此,「在其位、谋其政」的原则使他能够承担起「帅才」的重任。

周恩来长期以来一直担任二把手或三把手的角色,实际上反映了他的领导品格和与毛主席之间的默契关系。他和毛主席的关系已经达到了难得的知己程度。

周总理深知,毛主席在各个方面都比他出色,不仅在军事能力上,甚至在政治和知识水平上也远远超越其他人。因此,「一把手」之位理所当然应归于毛主席。

在谈及与毛泽东的关系时,周恩来多次表示:「毛主席是搞战略的,我只能搞点战术,当助手是否当得好,还没有把握。」 这虽然是自谦之词,但也表明了他对自己角色的自我认知。

正如古语所言,「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周恩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始终以协助毛主席为己任。

举例来说,尼克松访华时,几乎所有具体事务都是由周恩来忙前忙后处理。而当尼克松与毛主席会晤时,毛主席直接与其探讨哲学问题。这是因为毛主席和周总理心照不宣,周恩来知道如果自己也介入哲学层面的对话,尼克松可能会感到不堪重负。

帅才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从人民群众中、从实际斗争中产生的。毛主席的出现使得其他人无法施展帅才,但他们也不会奢望或者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深知,在毛主席领导下,才能实现民众的期望。

回顾过去,我们看到那些把毕生心血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前辈们,实在是太伟大了。他们识大体、顾大局,甚至具备无私精神。正是有了他们,革命才得以胜利。

而像张国焘之流那样的自私自利之人,注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最后,以周总理的一个小故事作结。

当年他在沈阳读小学时,上修身课时,学校的魏校长问道:「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有的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轮到周恩来时,他操着南方口音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来,他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毕业,同学们依依惜别之际,他给一位同学留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敬爱的周总理,愿您的遗愿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