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57年,湖南一老妇人到北京见毛泽东,毛泽东:咱们好久不见了

2024-04-25历史
1957年, 毛泽东 接见了一位特别的客人,她是从湖南山村来的一位老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坐在接见室里,看着很拘谨。
当毛主席上前牢牢握住妇人的手,饱含情感地问候了一句:「 孙嫂,咱们好久不见了! 」听到这声「 孙嫂 」,她好像回到了从前在 毛泽东 杨开慧 夫妻家里当保姆的生活了。
那个时候,因为革命事业,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从广州回到了长沙。毛泽东做了父亲没几年,老大 毛岸英 也才三、四岁。一家人生活虽然时有颠簸但很温暖。
陈玉英 就是在这个时候和毛泽东一家结下了缘分,一辈子都割舍不下。缘分是从陈玉英被相中,到毛泽东家照顾杨开慧开始的。
1926年冬,国民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毛泽东从广州到长沙,出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书记。平时工作很多,经常外出办事,很难同时照料到家里,家里的两个儿子是三、四岁的样子,正是顽皮需要看管的年纪,而且杨开慧身怀六甲,更是需要照顾。
毛泽东和杨开慧商量了一下,决定雇个保姆回来,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毛泽东不在家的时候也可以有个照应。
于是,第二天毛泽东就到街上的人力市场打听了。他从一些人口中听到了陈玉英的名字,知道她是从乡下来的,为人热心,颇有些古道热肠的感觉。关键是她告诉别人,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年的保姆了。毛泽东一听,就觉得这个保姆人品不错,保姆经验又很丰富,照顾自己家里十分合适。
他便托人和陈玉英见了一面。在长沙望麓园的家里,两人交谈了几句,毛泽东进行了简单的了解。陈玉英的面容有些苍老,但是体格很强壮,看着劳动能力不错,是可以干活的。问到她多少年岁的时候,听到面前这位饱含沧桑的妇人告诉自己,她只有不到30岁的时候,毛泽东和杨开慧都有些吃惊。
陈玉英自己解释道: 她十几岁就开始在外打工了,后来一直在别人家里做保姆,20多岁的年纪,却有10年的保姆经验。 眼前的陈玉英也是位经历坎坷的人,毛泽东不禁在心中想到。
大致地了解陈玉英后,毛泽东和杨开慧拍板决定,就是这位陈玉英了。
杨开慧亲近地挽住陈玉英的手说:「 你在我家里做事,不用太拘束。往后住在这里,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我们不是什么主仆,没有高低尊卑,我们就做一场朋友!
陈玉英后来时不时想起杨开慧对她说的这些话,又回忆起她在毛泽东家做保姆的几年经历,不禁感慨:他们可不就是朋友吗?可惜,杨开慧故人已逝,陈玉英心中一阵钝痛。
就这样毛泽东让陈玉英留下了,还说可以在正式工作之前回家一趟,陈玉英拒绝了。
当天她就在毛泽东家里干起了保姆,一干就是好几年,在这几年的相处,与毛泽东一家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不是亲情,胜似亲情。所以才有了1957年的那一幕,两人分别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再一次相聚,彼此都激动不已的神情,时间和分离只会让友谊更加绵长,让重逢来得更可贵。
陈玉英觉得自己是从乡下来的,在毛泽东这个领导人的家里当保姆,内心十分自卑,行动做事都十分拘谨。一开始,都只埋头做事,不怎么讲话。过了几天,毛泽东和杨开慧都察觉到了这一点。为了让陈玉英待得自在些,他们都会经常和陈玉英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
他们聊天的时候,毛泽东谈自己在韶山的童年趣事,杨开慧喜欢和陈玉英聊几个孩子。陈玉英感觉到两人为人都很和善,没有什么高高在上的感觉。在之后的相处中,她逐渐打开心扉,毛泽东和杨开慧也从她的口中知道了她的故事。
原来,她的家乡是在宁乡坝塘,家中只是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小时候家徒四壁,一家人的生计难以为继。家中养不活那么多孩子,陈玉英从小就被卖到一地主家做童养媳。
幼年的她寄人篱下,日子很不好过,所以到了十来岁的时候,她就选择外出做工了。因为她没有裹小脚,长着一双大脚,也没有梳长长的辫子,整个人看上去很利落干练,于是一些人家相中她到家中帮工。
其实,杨开慧决定让陈玉英做保姆,有很大原因就是 陈玉英身上没有封建风气 。有一次,她告诉陈玉英:「 我和润之当初一眼就看中你了,因为你没有裹脚,也没有留长长的辫子。裹脚布和盘头都是封建社会留下束缚女性的糟粕,是一定要被铲除的。你看,大脚和短头发,让人看着多精神啊!
陈玉英听后,内心很震撼,她当时不裹脚,也不留辫子,只是为了干活方便,不用打理,哪里想到这么深刻的原因啊!以前,她还会觉得,自己有大脚,头发短短的,怕别人觉得她是异类,为此感到自卑过。原来,自己才是跟在时代的步伐之后!
在毛泽东家做保姆之前,陈玉英已经做了十多年的保姆,因为常年做苦工,一双手都布满了茧子,杨开慧看着很心疼,一般很重的活都不让陈玉英干。但陈玉英哪里肯呢?「 你们给我开了薪水,我不干活,心里怎么也过意不去啊! 」陈玉莹直接拒绝了!
杨开慧拗不过陈玉英,只好从旁边帮衬着她。
毛泽东一家是真的把陈玉英当成了亲人对待,和她以前呆过的雇主简直是天壤之别,能够在毛泽东家里做事,陈玉英觉得自己很走运。只要毛泽东和杨开慧不嫌弃自己,她愿意在他们家一直把保姆做下去。
当时,陈玉英快30岁的年纪,丈夫姓孙,所以大家都叫她「孙嫂」。毛泽东比陈玉英年长几岁,但他和杨开慧在家中也称呼她「孙嫂」。
被毛泽东和杨开慧夫妇真诚地对待,陈玉英更加用心地照料杨开慧他们。那个时候,毛泽东公务繁忙,经常到乡下去考察,有时还会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杨开慧就是妥妥的贤内助,经常在书房帮着抄写整理文字材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陈玉英心中有数, 毛泽东是能干大事的大人物,绝对会在未来有一番作为!
在长沙居住的那段时间,因为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领导人,需要在家中举行会议。一些杰出的革命家 蔡和森 夏明翰 就经常出入毛泽东家,他们和毛泽东既是并肩战斗的同志,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相处起来比较随意。他们经常在毛泽东家里聚会,次数多了,大家都注意到了毛泽东家的保姆。
她看着老实本分,在他们开会的时候,绝对不会出声打断。只是守在书房门外,安静地坐在小竹凳上,偶尔推开门,进来给大家添些茶水,这或许没有特别之处,但是她和毛泽东、杨开慧的相处感觉不像寻常主仆,而是像家人一样的亲近。
人待你好,你总是想要对他好,这是人之常情 。陈玉英从小就与亲人分离,在地主家过着辛苦的日子,根本没有真正尝过亲情的滋味。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接纳了她,以家人的身份感化了她。所以她和毛泽东一家的感情才能迅速建立起来,又能持续一辈子这么长。
她晚年回忆,与毛泽东一家人相处的日子,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小事情温暖了她的心。
毛泽东和同事们的会议开到深夜的时候,看到陈玉英还在门外,都会让她去集市上买些包子给大家填肚子。她记得很清楚,杨开慧每次都在旁边对自己说: 「这么晚,孙嫂你应该也饿了,别忘了也给自己买一份。 」这个时候,陈玉英不自觉地感觉到一股热流从心中淌过,即使再疲惫,也都感觉不到了。
毛泽东一家没有在长沙停留很久,就离开了。陈玉英已经和杨开慧有了深厚的感情,她果断地选择了跟随毛泽东一家,到武昌生活。
在武昌的那段时间,可以说是陈玉英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了, 陈玉英的命运和毛泽东一家真正地联系在一起了。
一开始,陈玉英在武昌人生地不熟,不敢随便到外面走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杨开慧怕她在家被闷坏了,就经常带着她出去走动。
每次她独自出门办事的时候,毛泽东怕她找不到回家的路,因为担心孙嫂没文化,认不到字,她讲的宁乡方言武昌人大多听不懂,万一走丢了怎么回家呢?毛泽东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给陈玉英写了一块布条,布条上面的内容是: 武昌都府第四十一号陈玉英
他叮嘱陈玉英,出门的时候把布条揣在口袋里,如果迷路了,就把布条拿出来,问问路人。
试问一下, 有哪户主人会这么体贴下人? 在杨开慧的一封信件中,她曾经这样写道:「 我同情处在社会底层的同胞,也忌恨那些身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 」当时他们家里也不富裕,但还把孙嫂当成家人一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还有一次,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杨开慧一家和陈玉英在金钱上却不会计较地那么仔细。陈玉英刚到毛泽东家的时候,出门买菜,每样菜花了多少钱,她都会记清楚,然后回家报给杨开慧听,杨开慧一开始还会认真地听,觉得孙嫂做事认真。
但是,过了不久,杨开慧就察觉到了,孙嫂可能是担心自己不信任她。于是,她告诉陈玉英:「 孙嫂,每次出门买了东西,花了多少钱,不用特意向我汇报,用了多少就是多少,我们不会多心。 」就是再亲近的人,也很难做到绝对的信任,更何况是相处没多久的人。
在毛家的头一年,对陈玉英的认知是极大的颠覆。在没遇上毛泽东和杨开慧之前,她也在别人家里做保姆,别说给予的尊重了,就是一点人情味儿的关怀都是奢求。一旦做了错事,只会招来主人家无情的谩骂,甚至是残忍地殴打。这样的经历,陈玉英也有过,所以她以为,自己这样生在社会底层的人,不仅生活清贫,在人格上也矮了一截。
年轻的时候,她无依无靠,生活很坎坷,但是遇上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他们给了她亲人般的关怀,也给了她精神上的指引。
毛泽东一家来到武昌生活之后,对革命事业投入了更多的心血,也招来了更多的危险。
1927年的农历三月,杨开慧在陈玉英的照顾下,身体十分健康,在医院顺利生下 毛岸龙 。因为毛泽东当时公务很繁重,经常在外奔波忙碌。直到杨开慧生产后的第四天,他从外地匆匆赶到医院,对杨开慧很歉疚地说道:「 对不起开慧!没有及时来看你! 」夫妻多年,杨开慧对毛泽东的为人很了解,知道他肯定手头上有紧急的事情要处理,于是她只是淡淡地笑了下,回道:「 不要紧,你的事业也很重要。孩子到了出生的时候,你在,我要生;你不在,我也要生。孙嫂把我和孩子都照顾的很好。
毛泽东把出生四天的孩子,从陈玉英手上抱过来时,还一边说道:「 我不在这里,没有哪个把我的毛伢子换掉了吧? 」说完,杨开慧和陈玉英都被逗笑了。
当时革命的形势危急,很多重担都压在了毛泽东的身上,毛泽东不得不先去处理公务。看到毛泽东忧心妻儿的样子,陈玉英想到毛泽东一家对自己的恩情,直接向他打包票: 我可以把他们都照顾好,您只管去工作吧!咱们的未来都需要你!
虽然毛泽东和杨开慧从没有明确提过自己的身份、以及他们正在做的事业,但是他们经常和朋友在家里高谈阔论「 民族解放 」「 马克思 」「 共产党 」、两人还一起创办了文化书社、组织农民运动,这些事情,夫妻二人从来没有避开陈玉英。
陈玉英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知道,外面在闹革命,家中的毛杨二人还与街上那些轰轰烈烈的学潮密切相关。她不懂什么思想,但是知道这些主义是能够改变中国社会的。毛泽东和杨开慧是能够将这些「武器」拿在手里的人。
向毛泽东立下了「 军令状 」,陈玉英照顾杨开慧母子更加尽力,几乎寸步不离病房,使尽了浑身解数给杨开慧调养身子。当时家中长辈都不在身边,多亏了陈玉英无微不至的照顾,杨开慧很感激孙嫂,两人的情谊更加深厚了。
杨开慧很快能够回家了,一家人过了一段平淡的生活。可是外面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了!毛泽东几乎一直在外忙碌,一向淡定从容的杨开慧也时不时紧蹙眉头,看着不安。
陈玉英看在眼里,但她不懂政治上的东西,只能在生活上为他们分忧。
终于, 看似平静的日子被打破了 。就在不久之后, 汪精卫 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武汉作为革命中心,危及武昌局势,大量共产党被国民党无情逮捕、枪杀。
当时共产党力量比较弱小,只能保留有生力量,先撤到农村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也准备前往湘赣地区的农村,组织武装斗争。这是一件充满危险的事情,杨开慧和三个孩子被送回了长沙。照顾他们的陈玉英自然也一起回去了。
陈玉英还记得临行前一晚,毛泽东和孩子们的交谈声、杨开慧的泪眼,都使这场离别更加沉重。即使杨开慧已经习惯与毛泽东离别,但是她预感这次分离与以往不同。
第二天的清晨,为了掩人耳目,毛一家和陈玉英踏着晨露就出发了。坐了几天的火车,杨开慧和陈玉英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长沙板仓老家。
回到老家,并不意味着她们要过上隐姓埋名、不问世事的安全日子,革命还未胜利,杨开慧也是共产主义者,她仍要继续投身与革命。
杨开慧忙于闹革命,所以照顾孩子们的担子就几乎落在了陈玉英的肩上,当时毛泽东的大儿子毛岸英已经是个懂事的「小大人」了,在家里,他经常帮助陈玉英一起照看弟弟。
毛岸英很喜欢这个穿着朴素的妇人,孩子看待人和事总是很直接,他们心中的偏向就是非黑即白的,毛岸英知道陈玉英就是个好人,因为她对待自己的家人很好,即使母亲不在家,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先给自己和弟弟。
毛岸英在长大后,陈玉英没有在家里做保姆了,但是他心里总是念叨着她,很想知道她的近况。于是,他每次写家书的时候,都会寄一封给陈玉英,经常在信中叮嘱陈玉英好好保重身体,可以说,在毛岸英心中,她是除了杨开慧以外最重要的女性长辈。
在秋收起义之后,湖南的反动军阀眼看着工农革命军的势头正盛,害怕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决定在革命的领导人身上下手。
他们派出密探,得知毛泽东正在湘赣边的农村根据地,想要在共产党的地盘对他下手,难度很大。但是又得到消息:毛泽东的妻儿没有和他呆在一起。于是他们决定抓捕杨开慧,伺机狮子大开口,威胁毛泽东,破坏正在进行的农民革命。
但是他们的诡计落空了,杨开慧早就在组织上得知了反动分子意图用自己要挟毛泽东,她开始很少回家,外出一定乔装打扮,多年的革命经历还让她练就了反侦察的技能。
湖南军阀连杨开慧的行踪都查不出来,只能不断缩小监视区,杨开慧想要回家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家中还好有陈玉英在照顾孩子,让她松了一口气。但是陈玉英和三个孩子在家里的日子就不好过了,陈玉英每天出门买菜的时候,能够感觉到房子附近多了一些陌生面孔,虽然他们穿着平民的粗布衣裳,但陈玉英直觉这些人身份不一般,而且是 冲着他们来 的。
天天被反动派盯着,陈玉英的心一直紧绷着,但是她在孩子面前没表现出来,为了不打草惊蛇,她每天正常出门买菜,可以看出 陈玉英虽然只是一个保姆,但是个极有胆色的人
等到了毛岸英生日的那一天,是1930年的10月24日,为了躲避追查,已经很久没回家看孩子的杨开慧,实在忍受不住相思之苦,冒险回家了。
让杨开慧没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被多年的邻居出卖了。杨家旁边住着 范觐溪 ,此人当时已经是湖南军阀的特务分子。他为了区区1000大洋的赏金,就把乡邻出卖了。
看着被特务们包围的杨开慧,陈玉英不顾他们手上的枪,就冲进去,把杨开慧护在身子后面。但是寡不敌众,最后范觐溪把杨开慧和陈玉英一起抓走了。眼睛毒辣的范觐溪,看出 这个保姆不一般
两人被关在了长沙监狱,被军阀一阵严刑逼供,想要她们说出毛泽东的行踪。面对残酷的刑罚,杨开慧只是咬牙忍着,绝不开口,敌人的鞭子就狠狠地抽向她,陈玉英看了,恨不得扑上去,用自己代替杨开慧。
陈玉英大声唾骂这些残害同胞的行为,敌人的鞭子转而抽向了陈玉英,她也和杨开慧一样,只是沉默,绝不向敌人妥协。
在长沙监狱,杨开慧和陈玉英苦难相依,两人被多次提审,都没有向反动派低下自己的头颅,两位女性,在敌人面前展现了她们的铁骨铮铮。
不幸的是,敌人没有展现一点的心慈手软。杨开慧最后在识字岭被杀害。
陈玉英得知后,一时间悲痛欲绝,但想到杨开慧的三个孩子,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之后,在党的营救下,逃脱了监牢。第一时间就赶往了杨开慧的家里,照看孩子和杨开慧的母亲。
为了躲避死缠烂打的反动派,不拖累还在杨开慧家中的毛岸英他们,她只好含泪告别了杨开慧的三个孩子,只身一人回到了老家。
这一分别,就是经年之久。
陈玉英和毛泽东一家只有四年的相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算是短暂的,但是陈玉英把毛泽东和杨开慧视作生命中的「 贵客 」,将她从苦难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对她造成的影响是延续一辈子的,而陈玉英也不只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生命中的「过客」,因为他们把这位孙嫂当作家人,一起度过了平静的家庭生活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她是家人也是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