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西汉真的有「纸」吗?蔡伦还是不是造纸一哥了?

2024-01-05历史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西汉古纸(特指植物纤维纸)」,一时中国造纸的时间被提前了一二百年。蔡伦好像也被人拉下神坛,不再是我们心目中的那个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划时代贡献的造纸英雄。

那么这些所谓的「古纸」到底是不是纸,西汉真的就已经有「纸」了吗?

蔡伦,东汉宦官,永元九年(97年)成为监制御用器物尚书令。他发明了一套完整的造纸技术工艺,故称「蔡侯纸」

我们先来看看如何定义「纸」的概念。

造纸术的 基本步骤 包括:植物纤维的 切断、沤煮、漂洗、舂捣、帘抄、干燥 等等。判断是否是手工纸的一个关键点就是「 帚化 」,也就是粗糙的纤维经过打浆处理后被粉碎,使纤维端梢压溃呈丝裂状,形如扫帚。 帚化的作用是使纸浆纤维在抄造成纸时提高结合点和结合强度。

考古出土的古代纸状物无论外表看上去如何像纸,没有这道工艺,都不能称为真正的纸。埃及的纸莎草纸和中国古代有丝絮纸,都是纸状的薄片,也能够书写,但都不是真正的纸。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出土的「西汉古纸」的种类以及它们的鉴定结果:

第一,「灞桥纸」

「灞桥纸」,是1957年我国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地区的一个工地上的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片状物。出土时「纸」已裂成碎片, 面积最大的约100c㎡,最小的约12c㎡ ,厚度约 0.14 mm,一共88片。后来经过科学鉴定,发现这些只是 一些以乱麻絮为主体的纤维团,是用于铜镜下的垫衬物。

第二,「居延纸」

1978年第一期【文物】报道,1973 年,在甘肃居延地区汉代遗址中出土了两片(一片较大,一片较小)居延纸。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两片「纸」分别早于蔡伦纸 150 多年和 100 年。这两片「居延纸」收藏于甘肃历史博物馆。

后经检测,居延纸是由本色废旧麻絮、绳头、线头、布头和少数丝质纤维制成,质地粗糙松弛,表面凸凹不平,并起毛,不宜用作书写材料。但由于它经历了打浆和纤维切断的基本工序,我们认为可以算做纸的雏形。

「居延纸」

第三,「扶风纸」

从外观上看,扶风纸和居延纸相近。纤维白净,白度 40% 左右,纸质粗糙,纸面上麻段、麻束明显可见。纸平均厚度约为 0.22 ~ 0.24 mm,但不均匀,厚薄相差达 3 倍以上。

纤维形态与居延纸近似,亦为苎麻、大麻类纤维,打浆程度略高于居延纸。洗涤情况很差,有很多泥和纤维扭结成团或分散在纸的组织中,或者成为泥沙层浮于纸面上。从纸质结构看,扶风纸和居延纸同属一个类型,系麻质废料经过简单的切、舂(或锤打),成为薄片,没有抄造。它具备了纸的初步形态,但是十分粗糙,也还不宜用作书写材料。

第四,马圈湾纸

马圈湾纸是指 1979 年在甘肃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发现的西汉麻纸残片,残片是分别在 5 个探方处发现的,这些残片有的与畜粪堆积在一起,上面的灰层约0.3 ~ 0.5 m。残片面积最大的长 32 cm、宽 29 cm。

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纤维成分为麻,有中等程度的分丝和帚化现象。 试样也可以书写,称之为纸是没有问题的,这种纸还不是一般简单生产的纸,造纸技术较高。

可是从出土的干燥环境以及可查史料,这些「纸」被认定为东汉晚期甚至是更晚的产物,是随后人混入西汉长城烽燧的。

第五,放马滩「纸地图」

1986 年 3 月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地区古墓群中出土了一件文物,是一张类似地图的残片,冠名为「放马滩纸地图」。

鉴定结果认为,「放马滩纸地图」残片不是纸质品,而是若干纺织品残片的集合物 ;所谓的「地图」也不是地图,残片中的所有黑点并不是地理图标,全部是虫蛀过的孔眼 ;残片中的所有线条疑似出土并干燥定型后由后人画上的。

放马滩「纸地图」

第六,「悬泉置纸」

1992年在甘肃悬泉置发现有20多张所谓「西汉纸」,其中4张有文字。但悬泉置遗址是从西汉到魏晋时期的一处垃圾堆积,年度跨度大,环境扰动剧烈,很难做朝代划分。鉴定出的纸张形状也各不相同。而有字的纸根据书法和遣词被判定为西晋时期的产物。

悬泉置纸

综上所述,以上列举的各种「西汉纸」并非科学界定的「纸」,但并非伪造,只是因为一些原因被错判。我们应该秉承科学的考古学态度,统一标准,然后去纠错改正,否则会损害科学的声誉和历史的真相。

关注我,和你一起用考古学视角解读历史!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