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穆涛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72)读通一门经,就可以光耀门第,还可以终生免税赋,这对普通人家是多么具体的诱惑和鼓励

2024-04-11历史

中国人的大局观

作家 穆涛 长期沉潜于典籍阅读,从【史记】【汉书】入手,上读先秦典籍,下读唐宋、明清文献,经、史、子、集四部无遗。读原典,从典籍中汲取养分,抒写散文;把自己由一个编辑、作家读成了「汉代的经生」。他最新的历史散文作品集【中国人的大局观】是一本读史札记,共有五个专辑,分别为:「中国历史的学名叫春秋」「腹有诗书气自华:关于【诗经】和【尚书】」「册命之辞:中国古代官员的任职谈话」「在制衡与失衡之间:【汉书】认识笔记」「黄帝给我们带来的」。本书以【诗经】【尚书】【史记】【礼记】【汉书】【春秋】等典籍为底本,对照当今,对传统、文化常识等给出鞭辟入里又幽默风趣的阐释,对深植于中国人内里的文化气质予以全方面展现,并结合一些社会问题,点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

没有禁书的时代

「五经」:汉代的大众读物

「五经」成为汉代的普及读本,与「四书」是明清两朝的普及读本一个缘由,出于科举和仕途的需要。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国家人才的成长道路,还是穷门小户的希望之光和生活出路,底层人家的孩子,只要苦读书,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汉代还没有科举考试,是察举制,也就是推荐制。汉武帝时期的推荐标准是:「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县令、侯相、县长、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汉书·儒林传】)推荐对象是「有好文学」,指读书出众的。汉代,「文学」一词比今天含义厚实,有写作的一面,但更多指读书,且能从中读出学问的。政审标准是「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发现这样的人才后,「令相长丞」上报给「二千石」。「二千石」是以级别工资代指郡守及诸王相。「二千石」考察通过后,要带着考生及具体的推荐者赴京城长安,到太常处报到。太常是九卿之首,掌管国家礼仪、宗律、天地祭祀,还分管文化教育。入门太常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结业时严格考试,读通「一艺」(一艺指一经,汉代六艺指「五经」,再加上【乐经】)以上,「补文学掌故缺」。「文学」和「掌故」均是官职,也相当于资格学位,「文学」是学官,「掌故」是史官。学业突出的直选为郎中,汉代的官职中,带「中」字的都是中央机关干部。「太常籍奏」,指进入国管后备干部序列。「既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中特别突出的,直接奏报皇上,告示天下。这是汉代选拔人才的机制,同时还有退出机制,「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连一本经都读不通的,劝退,再递补另选。汉代读书讲究读通读透。「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治【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史记·儒林列传】)。汉代的公务员有读书风气,因为书读好了可以仕进。公孙弘是汉武帝时的丞 相,也是【春秋】研究专家,还是人才选拔和退出机制的顶层设计者。

汉代的文化生态不是一时之功,而是累朝积淀而成的。汉武帝在国家人才选拔主渠道外,还设置有更高层面的学术机构,设置博士官,相当于今天的社会科学院。博士官招研究生,「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博士弟子不是一般的研究生,要精通「五经」的。「复其身」是很高的待遇,一般官员都享受不到,终生免税赋。武帝之后,汉昭帝「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汉宣帝「增倍之」,是二百人。汉元帝时增为一千人,而且「能通一经者皆复」,通一经,就可以终生免税赋。到了汉成帝时期,「增弟子员三千人」。读通一门经,就可以光耀门第,还可以终生免税赋,这对普通人家是多么具体的诱惑和鼓励。

我们今天读到的「五经」,是经由汉代「抢救文化遗产」重新整理的,整理工作难度极大,因为「焚书坑儒」几乎毁绝了民间存书,仅有【易经】因「卜筮」之名侥幸逃过劫难。更致命的是,项羽攻入咸阳城燃烧了三个月的那场火,使皇宫的「国家藏本」荡然无存。所谓的整理工作,是依靠老读书人的「文化记忆」,说白了就是背书而得。后来在孔子老宅夹墙里发现了部分善本,但也由此有了经学的「新旧」之争。

汉代的经学研究,守着「夫子不以空言说经」的方法,下踏实的笨功夫:「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汉代经学研究最大的亮点是允许各抒己见,也允许各持己见,形成了多家学派,「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汉书·艺文志】)。汉代的经学研究,是中国文化的旷世功德,是在废墟之上重整旗鼓,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和再出发。

班固对西汉文化生态是这么总结的:「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汉平帝年号),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从汉武帝到汉平帝,百余年形成的浓郁的文风和学风,在于「禄利之路然也」,是政府的禄和利起的推动功用。如今倡导全民阅读,是天大的好事,形成踏实的读书风气,还需要更多跟进实际的作为。

责 编 | 姜 琼

审 核 | 张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