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候,日本派了大量的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作为日本的留学生,在中国学到了先进的唐朝文化与制度。之后,这些日本留学生回到国内之后,主张大刀阔斧改革,废除日本落后的制度,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制度,史称「大化革新」。
日本也就是在唐朝留学生——「遣唐使」的主导下,生产力获得极大地发展,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下从奴隶社会迈向了封建社会。
在一千多年后的清末,却是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去日本学习。我们熟悉很多民国时候政坛、文坛、军界的人物,如鲁迅、宋教仁、蒋介石、蒋百里等,大多数都是日本留学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副教授细野浩二早就指出,在1902-1908年是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人数最多的「极盛时期」。
根据日本文部省统计,中国人到日本留学人数1906年是最高峰,达到7000人,以后逐年减少,但是在1909年依然不下5000人。
不少日本学者还认为,文部省的统计也没包括日本学校兼收中国留学生的数字,换句话来说,文部省的统计也只是在日本学校全日制的中国留学生,至于一些兼收的人数也没有完全统计。实际上,在1906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数额可达到一万二、一万三千人左右。
一 社会环境使然
我们看看,在清末的时候,为什么会掀起一股去日本留学的浪潮,清末学子为什么求学的圣地都定在日本?这一切都可以归结到1895年甲午战争中晚清的失败。
1895年甲午战争,大清的战败带给晚清民众,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创伤。古代中国乃是天朝大国,也是东亚国际关系中的老大,包括日本、朝鲜、越南一类的国家都愿意当中国的藩属国,定期向中国进贡,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认同中国为母国。可是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古代历史上叫做「倭国」的小小岛国日本,居然打败原本敬奉为母国的大清,这极大刺激了大清国民的心理。
于是,原本的东夷小国——日本成为亚洲的第一强国,晚清的士大夫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集团不得不承认日本在军事上强于中国,制度也比中国先进、中国传统的华夷秩序观也开始转变,中国对日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曾经为日本文化母国的中国,也不得不向日本请教富国强兵之道了。
在晚清的知识分子中,也在积极探索,为什么自古以来落后于中国的日本,居然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能战胜地域辽阔的中国呢?而且,日本与中国都是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的船舰利炮打开国门,丧失国家主权的尴尬境遇。为什么日本能从困境中走出来,中国不能呢?
为了获得答案,于是很多晚清知识分子也愿意去日本走访,去日本留学,去日本探索问题的答案。可以说,在清末时候,日本就成为晚清学子与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榜样与值得学习的「三好学生」。
于是,在晚清知识分子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动提出向日本学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蓝本在中国进行维新变法,当时的戊戌变法几乎照搬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全部内容。
尤其在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胜利,实现了脱亚入欧,以及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战略目标,这给中国民众的刺激更大。于是,晚清朝野上下一致认为日本是学习西方取得巨大的成功,中国则采取日本的成功模式,也可以照样学习日本一样后来居上。
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痛感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国势衰微、即将国亡家破。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在1903年留学日本。还有被孙中山称赞为中国女性模范的秋瑾,愤于庚子之变的耻辱,变卖所有首饰,毅然离开家庭自费留学日本。年轻时候的蒋介石,也是愤恨晚清统治的腐朽,依然剪掉辫子去日本留学。
所以,就在甲午战败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896年,中国开始派遣留学生赴日学习。在日俄战争的第二年,也就是1906年,中国赴日留学的人数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可看到,中国人对日观念的变化与仿效日本的学习心理,也是造成留日热潮的根本原因。
二清末新政使然
清末新政,也必然使清政府派遣很多免学费有生活补贴的公费留学生,去日本留学。
我们先看看,晚清时候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激进知识分子,意识到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政治体制。于是,这些知识分子与清政府内部的开明官员,联手发动戊戌维新运动,目的就是在于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变革制度,富国强兵。可惜,由于维新势力的弱小,造成维新运动最终被镇压,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最终流亡日本。
可是,令人啼笑皆非,晚清知识分子完成不了的革新运动,却由八国联军侵华完成。八国联军侵华,一路烧杀抢劫,慈禧太后被迫西逃,被迫在1901年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加重了中国社会各种危机。在这一种形势下,清政府为了取悦于民,被迫做出了各种让步。
之后,戊戌运动所主张的各项维新内容,都被清政府以办「新政」的名义拣拾起来。在清末新政的主导下,中国效法日本进行改革的方案更为彻底。新政改革的力度非常大,远远超出当年维新派人士的想象。看来,改革有时也要让敌人去推动,历史通常就是这么滑稽。
当时,清朝主张兴办实业,推行军事改革,也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如清朝废除了隋唐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各种学习西学的新式学堂。于是,在神州大地各种为科举考试应试的私塾废除,大量的新式学堂兴起。但新式学堂讲授的都是西学,需要的是新式精通西学的教师,不需要只知道四书五经的私塾先生。传统私塾先生,也只能讲授古文一类的课程,连中小学的数理化都上不了。
刚开始,新式学堂教师的来源很多都是外聘的外籍教师。但是,晚清在华的外籍教师数量都是有限的,聘请外籍教师需要高薪,不能完全满足新式学堂的师资需要。于是,清政府中比较开明,拥有进步思想的官员,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看到了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好处。
如张之洞所说的: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是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
张之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强调到国外留学一年,胜过在中国学堂学习三年,可以看到认识学习国外文化对挽救大清的好处。
在清朝官派留学上,为什么一定选择日本,张之洞就说:
「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戛本、陆奥诸人,皆二十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洋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诣德、法、英诸国……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在这里,张之洞也提出,派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的必要性与好处。必要性就是日本也是「小国耳」,与中国一样也遭受到「西洋」的威胁,却能「兴暴」,这是中国人必需学习的。
同时,张之洞也简单阐述了到日本学习的好处,如路近节省路费,可以多派遣。而且,距离「华」也就是中国近,考察容易。「东文」也就是日文与中文相近,容易知晓。而且,日本与中国的处境也是一样。简单来说,也就是日本的文化制度容易学习。
又如在1905年,浙江选派一百人到日本学习师范。之后,福建、直隶、山西、奉天、湖北、江西、湖南、江苏、江西等省也派遣大量学生到日本学习师范,回国之后就担任中国新式学堂的教师。这些留日师范生的存在,不仅补充了国内师资力量的不足,也为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初级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日本留学的性价比高
俗话说,经济是基础。晚清时候学子们去日本留学的性价比高,这也是中国掀起去日本留学浪潮的重要原因。
日本与中国的距离就是一衣带水,隔着就是一个东海,距离不算远。在那个没有飞机航运的时代,从中国坐轮船到日本的费用,绝对便宜过坐轮船去欧美的费用。
而且,当时日本的生活费也是非常低。根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考证,在清末留日热的1902年前后,一个日本三口之家的家庭,每个月生活开支大约为24元(日圆)。但是,中国官费留学生,也相当于现代公费留学生,每个月获得清政府给予的留学费用是33元。可以看到,清末的官费留学生获得生活补贴,都胜过日本社会中下层人员开支,当时官费留学生的生活水平,也在日本普通老百姓之上。
在1903年清政府颁布【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在1904年,清政府制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在1905年清政府举办第一次留学毕业生考试,通过考试者就给予对应的官职。对于学成归国者,就根据所学等差,分别给予不同的官阶。如在日本普通中学堂毕业,获得优等文凭者就给予拔贡出身。日本高等学堂毕业,就给予优等文凭者,授予举人出身。日本大学堂毕业获得文凭者,就给予翰林出身。
清政府的政策,就是规定日本的公费留学生,根据获得的文凭,在学成归国之后,给予不同的奖励,授予不同官职,这无疑是读书走仕途的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于是,在1896年,清政府首次派遣十三人学生抵达日本之后,官派留学生的数量也逐年递增。在1898年增加到几百人,在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人数也将近两万人。
当然,清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也不能送出如此多的官派留学生。再加上庚子赔款的存在,国库亏空,无力资助更多官派留学生,必然也鼓励民间大量自费留学生去日本。
如在1903年,清政府下令自费留学生只要家长报名,通过省学务处考试,就可以领取政府的咨文出国留学,有关办事人员也不能做出任何刁难与勒索。之后,清政府也规定,能考入外国大学的留学生,也可以转为官费培养。当自费生的经费不继或者因病住院,国家可以给予酌情补助。
自费留学生,通过考试合格者,也同样授予进士、举人头衔。再加上清末废八股,靠科举之路进入仕途的路被封死了,知识分子不得不谋求崭新的出路。晚清的中国很多年轻人,靠着出国留学能求得功名利禄,这也是他们唯一走上鼎峰事业的出路。
清政府的鼓励政策,也促使很多官宦人家子弟纷纷去日本留学,人数占到了留日总数的将近一半。现在也无法考证当年中国自费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状况,却可以肯定,这些自费生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小地主家庭,有着殷实的经济后盾,生活状况也是不是今天自费去日本、去欧美留学的学生能够比拟的。
如参加孙中山革命党的留学生在日本的活动情况,以及后来日本留学生的回忆录,我们都从没看见过自费留日学生由于经济原因,被迫辍学或者打工维持生活的文字记载。当时,日本留学生举办了许多刊物,如【江苏】、【浙江潮】,以及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这些刊物创办的费用,大多数来自留日学生的捐款。可以看到,这些自费留学生除了交学费,生活开支,购买书籍之外,也能有余钱捐款。这也在另一方面证明,这些日本留学生家庭条件殷实,很少为生活经费所累。
晚清政府也打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理念,有计划派遣女子赴日本留学。如在1905年湖南选派20名女学生去日本学习速成师范。在1907年,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派遣15名女学生到日本实践女校读师范本科。
此外,清末中国还有幼童、老翁、缠足妇女、父子、兄妹、夫妇等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一起涌向日本留学,使去日本留学取经也成为社会的时尚与风潮。如此多的中国人去日本留学,也是近代世界留学史上的奇观。
四 日本的政治需要使然
清末中国去日本留学生迅速的激增,还有很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政府有意识的引导与倡议。早在1898年,日本驻华使臣矢野文雄就致函给清政府的外交部,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表示日本政府愿意承担中国出洋学生的费用。
俗话说「这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日本愿意承担中国留日学生的费用,这也是日本政府的一种政治需要。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日本在东方的崛起,以及日俄战争中沙俄的失败,西方国家流行一种「黄祸」理论。该理论认为,黄种人与白种人也将会出现一次最后的对抗。
这一种观点主要散见在西方政治家和新闻记者的著述与演讲之中。如德皇威廉二世,就把日本比作昔日的蒙古。俄国的革命家巴枯宁也把黄种人比喻为「来自东方的危险」。今天我们觉得这一种观点非常荒谬,可也是反映西方列强一心想当世界老大,对日本迅速崛起都持有担忧与恐惧心理,自然也想方设法打压日本,如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还辽东半岛给中国,就是最好例子。
面对西方列强的打压,日本政府也不是无动于衷。日本的天皇与最高军部等朝野上下也都普遍认为,日本为了扩大在世界影响力,应该与大陆的中国结成联盟。而且,伴随着俄国在朝鲜的扩张势力,在中国强租大连、旅顺,使日本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日俄矛越来尖锐的形势下,日本也想极力拉拢中国,借此扼制沙俄在中国的东北势力扩张。所以,当时日本政府感觉到,必需改造与加强对大清帝国的控制,以达到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
为此,日本也是想方设法培养在中国的势力,施加对中国的影响。当时,日本积极支持中国的戊戌维新运动,帮助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并不是无私帮助中国政治改革,也是为了自己国家利益,乃是比较有远见的政治投资。
梁启超创办的维新派报纸【清议报】的发行,就是通过日本当局帮助的,并且在中国的日本侨民与日本租界中传播。而且,日本当局对流亡海外武力反抗清政府的孙中山,态度也是非常客气。虽然日本政府为了不引起清政府的反感,不与孙中山亲自接触,却指派一些在野的政治活动家与孙中山保持联系。
日本除了暗中支持梁启超、孙中山这样反清的政治活动家之外,也是培养中国驻日留学生对日本的亲近感,借此扩大日本在中国的影响力。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与教育界都不遗余力来中国游说晚清政府派留学生去日本。
在1898-1906年,日本为中国留学生开办了专门的培训学校,各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部,速成科达15所之多。日本教育界也专门为接纳中国留学生开办了一批学校,如日华学堂(建于1898年)、高等大同(建于1899年)、东亚商业(建于1901年)、弘文学院(建于1902年)。著名的黄兴、鲁迅和陈独秀曾在弘文学院就读。
当时,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日语补习班纷纷开班,很多也是日本政治家也在其中主导。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学习军事,专门开设一所预科学校,叫成城学校。当时日本陆军参谋总长川上操六兼任成城学校的校长,为中国学生学习军事提供方便。成城学校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编入日本陆军充任见习军官。这学校比较有代表的学生,就是蒋介石。
又如在1899年,由梁启超向华侨筹款创办的东京大同学校,其校长由犬养毅兼任。可以看到,中国留日学校都是有日本政治家参与的影子。
五反清的知识分子集团在日本形成
日本培养中国留日学生学习各种专业,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为日本效劳的奴才,为日本的侵华扩展提供各种便利。
但是,日本的如意算盘也打错了,留日的中国留学生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如蒋介石一类的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日本人的侮辱与蔑视,看到国家强大对民众的重要性,自然也激发了爱国之心与民族主义思想。
而且,这些中国留学生在相对舆论宽松的日本,接触了革命思想,感受到西方自由民权思想的进步意义,理解了现代国家、公民等概念,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乃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力量。
于是,这些中国的留日学生逐渐各种推翻清朝,维护民权的爱国团队,成为排日、反日运动的主力军。同时,留日学生也想通过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政治制度,以实现中国的独立、自主与强大。如在孙中山创立推翻满清统治的同盟会中,留日生占到90%,乃同盟会的主要领导。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72名烈士中,8名是留日学生。1911年辛亥革命的主力主要由留日学生组成。
可以看到,中国的留日学生从传统三纲五常的士大夫队伍中走出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政治思想与新的斗争方式,形成了当时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团体。他们的存在,改变了传统中国政治非官既匪的单一模式,为中国带回了新的政治思想、新的斗争方式,最终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为中国带来了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