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为何敌人未将铁索炸断,刘文辉:我才不傻

2024-01-19历史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来到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大渡河,河面宽达300余米,水急浪高,漩涡众多,两岸是陡峭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唯一的通道是一座铁索桥。

这里无疑是一道横在红军面前的天堑。 然而,安顺场并非只是大渡河的终点,它是历史的见证。70多年前,太平天国的冀王石达开也曾被困在这里,就在同一个月份,河水高涨,大雨倾盆,太平军虽然尝试用竹筏强渡,但最终全军覆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渡河却依然如故,河水湍急,两岸峭壁。但这一次,红军决心要渡过河去,他们用绳索和竹筏,一次又一次尝试。

在这生死之渡中,红军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挡他们的前进。 安顺场,是一个历史的节点,也是一个生命的节点。

在这里,红军用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向我们展现了人类的顽强生命力。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面对同样命运的红军,蒋介石自信满满地断言:「随后,他立刻进行军事部署,派遣国民党将领薛岳率军追击红军,然后又命令四川军阀刘文辉对安顺场一带进行包围。

此外,他甚至给刘文辉下了死命令: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文辉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意思行动,反而在泸定桥上玩起了瞒天过海,撤掉了桥板,最终帮助红军顺利过桥。

事后,有人问刘文辉为何不炸桥,他淡然地回答:「炸桥?我才不傻呢!」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刘文辉违反了老蒋的命令,让红军「溜」了过去,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

在抗日战争的紧急关头,中共中央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果断决策:红4团接到命令时,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但他们毫不犹豫,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立即发布紧急命令。

在倾盆大雨中,红军先锋团以无比坚韧的决心,一往无前地在又窄又滑的山道上疾驰一夜,终于赶在国民党援兵之前,成功地到达了泸定桥西岸。

然而,桥面上的木板已被刘文辉拆除,只剩下13根冰冷的铁索链,而敌人在东桥头也布置了阵地,不断向西桥头射击。

面对这个紧急时刻,红4团从二连挑选出22名英勇无畏的战士组成夺桥突击队,他们每个人背着冲锋枪,腰间挂着手榴弹,手持驳壳枪,迎着敌人越来越密集的火力,带着必胜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勇气,勇往直前地攀着铁索前进。

接着,三连全体战士每人携带一块木板紧随突击队,一边铺桥一边不停地冲锋。

当突击队的速度越来越快,对岸的敌人目瞪口呆,全被红军勇士的无畏气概震慑,纷纷掉头逃命。经过两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成功夺占泸定桥,为大部队摆脱险境开辟了生命通道。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蒋介石大怒,他没料到红军能迅速飞过泸定桥,而刘文辉竟违抗命令不炸桥。

于是,他找来刘文辉兴师问罪。

"刘文辉早已有所准备,他镇定自若地回答道:"

蒋介石听闻刘文辉的话后,虽然内心十分不满,但因为情况已经如此,无法挽回,所以没有像对付王家烈那样收回西康地区的兵权,只是象征性地批评通报后就不再追究。

那么,刘文辉为何没有炸泸定桥呢?实际上,他有自己的考虑。刘文辉是川康边防总指挥,虽然表面上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但内心却并不认同。

1929年,刘文辉与其他人士共同发起反蒋行动,痛斥蒋介石的无所作为,一时之间,反蒋运动风起云涌。然而,由于蒋介石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唐生智的队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而刘文辉又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无法给予军事援助,最终,这场反蒋斗争以失败告终。

然而,就在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刘文辉看到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的讨蒋联军,不禁喜形于色。

他暗中调遣军队,准备与冯、阎联军一起,与蒋介石决一死战。

张学良的突然援助,使刘文辉的反蒋计划落空。两次反蒋行动让蒋介石对刘文辉恨之入骨,将其视为心腹大患。在1933年的「二刘大战」中,蒋介石抓住机会,支持刘湘,成功击败刘文辉,迫使其退守西康。

此后,蒋介石不断削弱和打击刘文辉的部队,并严密监视他,以此来铲除这个异己势力。

刘文辉对形势有着清晰的判断,他最大的威胁并非红军,而是老蒋的嫡系部队可能借追剿红军之名侵入西康,进而威胁到他的地盘。

出于这样的考虑,他没有执行炸桥的命令,为红军的胜利留下了机会。为了向蒋介石表明自己的服从态度,他还是拆走了桥板。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文辉是个深思熟虑的人,他明白蒋介石的政权缺乏民心,早晚会被推翻,而代表人民的红军最终会取得胜利。

因此,他的内心更倾向于红军。

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与其他国民党将领在彭县共同宣布起义,以全新的面貌投身革命事业,为川康地区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这个角度看,刘文辉当初没有炸桥的决定,无疑是他与红军「合作」的表现,也为自己留下了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