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张东荪:投毛主席弃权票,给特务出卖志愿军情报,最后结局怎样?

2024-01-30历史

张东荪:投毛主席弃权票,给特务出卖志愿军情报,最后结局怎样?

1949年9月,临近新中国的成立。9月21日至30日,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共有576名代表参与。

9月30日,会议进入新政府领导人选举阶段,毛主席获得了575票,仅差一票达到全票通过。当选结果宣布后,与会者普遍认为毛主席是在自谦,没有为自己投票。

然而,实际上,毛主席确实为自己投了一票赞成票,而投弃权票的是另一位代表。这位代表名叫张东荪,当时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

尽管张东荪为毛主席投弃权票的行为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也还能够理解。

然而,到了次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张东荪泄露军事机密给美军的事件就不再是简单的「引起争议」了。那时,他被视为「叛国贼寇」,广泛受到谴责。

那么,他为何要采取这样的行动,他最终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早年经历

张东荪生于1886年12月9日,出生在浙江杭州,原名张万田,「东荪」为其字。

1905年,19岁的张东荪前往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结识了梁启超。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弟子,曾参与过著名的「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他名声大噪。他主张以「孔学」、「佛学」等传统文化为主体,再融入西方理论。

张东荪的文化观点与梁启超相近,尽管他主张进行西方文化改良,但并不赞成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两人可谓志同道合。

回国后,张东荪参与了梁启超组织的进步党,并加入了成立的「宪法研究会」,两人还共同创办了讲学社。

1916年,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编职务,取代了好友张君劢,使该报成为梁启超宪法研究会的代言人。

随后,张东荪创办了【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在当时取得相当的影响力。

1920年4月,张东荪参与了陈独秀组织的秘密集会,着手筹备建立我党。

然而,由于政见不同,张东荪退出了组织。在我党成立后,他的思想曾与我党对立,推崇起源于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持强烈反感。

「基尔特」即「工会」之意,该主义主张国家与工会之间应有明确分工,并具有平等地位。

正因如此,张东荪天真地认为阶级对立并不存在,不支持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思维模式为他日后的「叛国案」埋下伏笔。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东荪积极参与抗日活动,与我党暗中展开合作,他的家曾是我党秘密联络点之一。

1941年,张东荪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即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并当选为中央委员和常务委员。

尽管张东荪在此时无党无派,但明显倾向我党,同时强烈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与好友张君劢断交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1946年,蒋介石主持的「伪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旨在制定宪法。

张君劢研究宪法,执意参加,但张东荪拒绝并断绝了与好友的关系,对国民大会持强烈反感。

1949年1月,张东荪作为傅作义的谈判代表之一,促成了北平(北京旧称)的和平解放,成为他生命中的巅峰时刻。

毛主席对和平解放北平表示肯定,张东荪为此感到自豪,称「余生著书十余册,实不抵此一行也。」

随后,张东荪步入政界,然而,他奇特的思维方式导致他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使得他的政治生涯极为短暂。

弃权投票与泄露机密事件 1949年9月,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张东荪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国家领导人的选举环节中,大多数人认为毛主席应该获得全票通过,但在最终统计中却出现了一票缺失。

毛主席对此事并不过于关注,直言「缺一票就缺一票嘛,也不是什么大事,每个人都有不选我的权利。」

尽管毛主席对此事不以为意,但事件仍引起了关注。最终人们发现,投弃权票的竟然是当时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的张东荪。

那么,张东荪为何要在大家都投给毛主席的情况下,独自选择投弃权票呢?这涉及到他的政治立场。

前文提到,张东荪的主张是「支持西化,却又不完全抛弃传统文化」,这已经显示了他喜欢采取「中间路线」的个性。

尽管他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与我党多次展开合作,但对我党推翻国民党统治的行为却持反对态度。他倡导建立一个「折中的社会」,推行「折中的社会制度」。

正因如此,他对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现状感到不满,因而选择在投票时给毛主席投了弃权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上奉行「亲苏反美」的政策,对此,张东荪感到难以理解。

早在和平解放北平之后,毛主席曾批评过张东荪的政治主张,但他并未有所反思。

在张东荪看来,中国若要谋求发展,就必须避免与当时的「超级大国」美国发生冲突。

他依然认为应该通过「折中的方法」来处理国际事务,以免卷入美国的战争。然而,这种观点显然是过于幼稚的,也凸显了张东荪的书生气质。

随后,张东荪计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声望向美国传达「中国无意与美国为敌」的想法,但这样的愿望最终只能在美国民间传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虽然战火初仅局限于朝鲜半岛,但全球却感受到一场风雨欲来的不安。张东荪深感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生活充满焦虑,寝食难安。

然而,一个人的出现为张东荪提供了实现他所谓政治主张的机会。这个人名叫王志奇,声称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这一消息让张东荪欣喜若狂,他迅速询问王志奇是否能传达他的立场给美国政府。

王志奇满口答应,原因何在?因为他实际上是美国政府派来的特务,看中了张东荪的利用价值。

于是,张东荪一再强调中国无意与美国为敌,希望美国不要发动战争,并期待王志奇能将这些想法传达给美方。

在这一时期,张东荪试图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调停人」,但这显然是他一厢情愿的设想。

朝鲜战争爆发后不久,美国介入其中,越过「三八」线,对我国安全构成威胁。面对朝鲜的求援,毛主席彻夜未眠,发出指令,决定同美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

于是,抗美援朝战争于1950年10月19日拉开序幕,我方以强烈的姿态投入战斗。

在这一时刻,张东荪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根本无法与美国对抗。

尽管抗美援朝战争最终以我方胜利结束,但当时的张东荪对我军胜利并不抱太大希望。

此时,他将目光转向王志奇,与其取得联系,并认为这是他「救国救民」的绝佳时机。

与王志奇见面后,张东荪展示了一份全国政协委员名单,用笔圈出了与他有合作可能的人名,尽管「可与合作」更多地是他的主观看法。

不仅如此,张东荪还将我国政府财政预算、收入来源、志愿军出兵的具体日期和路线等国家机密全部透露给了王志奇。

王志奇的身份是美国特务,如果他通过王志奇的渠道将这些机密文件送到美国政府手中,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张东荪在主观上否认有叛国意图,坚称自己并未叛国,但他的行为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了叛国罪。

当时的保密法尚未完善,但出卖国家机密的如此严重行为必将让张东荪声名狼藉。

那么,张东荪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书生谋国成笑谈 泄露国家机密后,张东荪未意识到自己被人利用,反而自以为是,以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拯救中国」。

幸运的是,王志奇后来被公安机关逮捕,对罪行供认不讳。于是,张东荪的国家机密泄露行为也被揭穿。

他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被指责为「汉奸巨贼」,全国人民都希望能够迅速制止他。

有人建议以「叛国罪」将张东荪逮捕并判刑,有人主张直接将其处决……

最终,在考虑到抗日战争期间张东荪的贡献后,毛主席认为他并不应该付出生命的代价,决定「将他养起来算了」。

这里的「养起来」实际上是宽大处理,但是即便毛主席发话要从轻处理,张东荪也难逃一劫。

中国民主同盟直接将张东荪除名,他也被迫辞去所有职务,结束了他短暂的政治生涯。

此时,他仍然是北大哲学系的教授,但这个职务也已经名存实亡。他只能每天在家中培养花草、阅读报纸,过起了提前的晚年生活。

随后,张东荪撰写了一首诗:「深感清诗记我狂,梦回犹自对苍茫;书生谋国直堪笑,总为初心误鲁阳。」这首诗带有三分自嘲、三分无奈,以及三分悔憾。

最后一句需要特别解读。这里的「鲁阳」是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挥戈可使太阳回归,成语「挥戈返日」正是由此而来,寓意为扭转危局。

显然,从张东荪的角度看,他「书生谋国」虽然颇具可笑之嫌,却也包含了挥戈返日的意向,主观上他只是想要拯救国家。然而,无论他如何为自己辩护,向敌国特务泄露国家机密的行为无可推脱。

尽管张东荪最终被「养起来」,但他的晚年却过得十分凄惨,一家人陷入了「三死一疯」的境地。

1968年,年届82的张东荪和他的长子张宗炳一同被捕。5年后,张东荪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他的长子张宗炳在长时间的监禁后,释放后不久便陷入了精神失常。次子张宗燧和三子张宗颎也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相继离世。张东荪一家的最终结局令人唏嘘。

对于张东荪,存在很多争议。尽管他确实有过叛国行为,政治主张也显得过于天真,但也有人对他的爱国之心表示肯定,认为他的主观动机是想要避免国家卷入战火,他的泄密行为或许带有「好心办坏事」的成分。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仅仅基于主观意愿认为自己在做正确之事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国家大事上,更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