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粟裕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时,有些人认为,由于他的资历和经历,他可能难以驾驭四野的几位悍将。尽管这只是个假设,但我们仍需要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深谙统兵驭将之道,他们的决策和任命值得我们尊重。东北边防军是为应对东北的战略不测和重大战事而组建的,以世界头号强敌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
因此,在配备指挥班子时,他们考虑了各种因素,包括指挥关系、将领之间的互相理解和是否有任何掣肘。林彪作为四野的主帅,对指挥班子的配备表示了赞成,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现有的档案资料也显示,对于提议粟裕任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肖华分别任副司令、副政委,李聚奎任后勤司令,这个过程是清晰、顺畅、明确的。
有趣的是,东北边防军的骨干力量13兵团的指挥员在战前进行了调整,将15兵团司令员邓华与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进行了对调。
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配备不仅体现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也突出了集体领导与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以及班子团结形成整体合力。
特别是在任命肖劲光和肖华为副手后,粟裕在指挥上会更加得心应手。肖劲光曾在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中担任过副总司令和参谋长,有着丰富的战略区域指挥经验。
而肖华则曾与肖劲光搭过班子,担任过第一前方指挥所政委,而且他的资历同样不可小觑。有了这两个得力的助手,粟裕可以专心于指挥打仗,更好地发挥他的军事才能。
没错,邓华不仅希望粟裕能来指挥战事,更是因为粟裕在指挥艺术和战斗经验上的优秀表现,得到了主席和总理的充分认可。
尽管肖劲光资历更老,但主席和总理还是选择了粟裕担任东北边防军的司令和政委。甚至就连肖劲光、肖华这样的资历更浅的悍将都成为了粟裕的副手,更不用说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人了。
至于粟裕能否「镇得住」邓华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事例来证明他们的密切合作关系。一个是他们回忆起在红七军团合作时,彼此的信任和默契,甚至还一起带队冲锋杀敌;另一个是1958年粟裕挨批时,肖劲光还在主席面前说了粟裕的好话。
此外,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邓华甚至希望粟裕能接替彭德怀成为朝鲜战场的指挥者。
1952年4月,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被接到北京治疗。彭德怀三个月后病愈,但主席并没有让他返回朝鲜前线,而是让他留下来接替周恩来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同时,任命副司令员邓华担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邓华认为自己指挥百万大军责任重大,于是向主席建议由粟裕同志接任志司职务。
这表明邓华对粟裕有极高的评价,希望在粟裕的领导下指挥作战。这并非邓华无法镇住局面,而是他深深认识到粟裕的才能和领导能力,希望能够与他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