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黄克诚率3.5万人进东北,宋维轼晚年为何说:这支部队造就了四野

2024-02-25历史

开国少将宋维轼是四野的一员名将,晚年他在回忆四野战史时,曾说道:「是黄克诚的第3师造就了四野……」

这个评价从何而来呢?

原来,我军各部队进入东北后,于1946年进行了一次统一整编:

原新四军3师的3个旅组建成了东北民主联军2纵,司令员为刘震,吴信泉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39军;

原3师7旅和山东第七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6纵,陈光为司令员(后为洪学智),杨国夫副司令员,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43军;

原3师的3个特务团加上一些地方部队,组建成了东北民主联军7纵,司令员为邓华,政委是陶铸,这支部队就是后来的44军。

其中的2纵和6纵是绝对的主力部队,7纵因掺杂地方部队,实力稍弱,但也不失为一支劲旅。而由它们为基础改编而来的39军、43军、44军,都在后来以卓越的战功著称,是可以借之纵横天下的头等部队。

1947年9月时,东北民主联军的部队总共加起来也不过9个纵队,黄克诚带来的3师直接组成了其中的3个,由此可见,宋维轼将军的话并非毫无道理。而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黄克诚大将在军事上的突出贡献——虽然他更因政工工作著称。

有网友说,在开国十大将中,军事战略眼光最突出的是粟裕,而政治战略眼光最突出的是黄克诚。

黄克诚在八路军改编后不久,便向中央提出要恢复政治委员制度;45年日本刚刚投降,他就给中央发报,提出应该派十万部队抢占东北。

这两个著名的建议,正体现了黄克诚卓越的战略眼光,也是人们长期以来所熟知的,但事实上,黄克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我军初入东北这块「政权真空地带」,一时间出现了一些过度乐观的情绪,比如有同志提出要「独霸东北」、「拒敌于国门外」,要进行「最后一战」,但黄克诚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冷静,他给中央和东北局发去电报「哭穷」,直陈东北的「七无」局面:无组织、无群众、无政权、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等。

他提议我军暂不作战,先进行短时期的是休整,以大部分分主力去建设乡村根据地,准备做长期斗争。

11天后,也就是45年12月28日,毛主席给东北局发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著名电报指示,指出了东北斗争的艰苦性,并提出将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广大乡村方面,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不久后,我军打通辽城,西满分局和西满军区成立,黄克诚担任西满分局副书记(书记为李富春,后李富春负责东北局财政经济工作,黄克诚代理书记一职)兼西满军区司令员。

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首先的要务就是剿匪,黄克诚是最早强调剿匪工作重要性的领导干部,他说:东北现在大城市是国民党,农村就是土匪,我们没有立足之地,想在农村立足,要先肃清土匪再说。

当时的东北,不仅有一些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惯匪和地痞流氓,还有大量的日伪残余势力和地主封建武装,他们或者自立朝廷,或者和国民党勾结,部队袭击我后方武装,杀害敌方干部,破坏交通运输,造谣惑众,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动荡。

不解决匪患不足以立足,不足以发展,黄克诚剿匪的建议立刻得到了东北局的重视,1946年6月12日,东北局通过【剿匪工作指示】,要求「必须在最短期间内,坚决彻底地肃清土匪,发动广大农民,建立巩固的后方。」

一场轰轰烈烈的林海雪原剿匪记自此拉开帷幕。陈云同志后来总结我军能在东北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原因时,认为我军「动用了正规部队剿匪」,是6大成功因素中的一个,可见剿匪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及黄克诚卓越的远见。

到1947年中,随着夏季攻势的结束,整个西满根据地已经连成一片,成为了一个片巩固的根据地,西满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也宣告完成,于是黄克诚向中央和东北局建议,撤销西满军区和西满分局,将所辖地区划归东北局直接领导,以便在不久后的战略决战中,可以更好地发挥西满地区的支前作用。

黄克诚主动要求撤销西满军区和西满分局,体现了他不计较个人职务名位,处处从全局出发,为革命做通盘考量的高尚品质。

黄克诚于是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统一领导整个东北我军的战勤工作。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即将迎来战争规模更大,作战时间更长,集中程度更高的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这对我军的后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黄克诚到任后,和杨至诚、钟赤等同志一起,为建设一支统一的、正规的后勤大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所制定的后勤保障工作制度和章程被中央军委大加赞赏,并被中央军委复印到关内各大个根据地作为参考。

正是这支强大的后勤队伍,为我军辽沈决战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1948年4月,东北局给中央发报说,冀热辽根据地将是未来作战的重要区域,既要做好群众工作,负责补给和战勤任务,又要指挥地方兵团作战,经他们反复讨论「认为派黄克诚到冀热辽任政委比较适当。」

黄克诚于是又不辞辛劳来到了冀热辽根据地,担任分局书记兼东野2兵团政委。东野2兵团司令员为程子华,参谋长为黄志勇,即著名的「程黄兵团」,当时的任务分工是,程黄在前线指挥作战,黄克诚统一领导后方的多项工作。

不久后,轰轰烈烈的辽沈战役拉开了帷幕,经过52天的激战,我军最终胜利解放了东北全境,黄克诚的东北岁月至此也告一段落。他又匆匆南下,担任天津市军管会主任,准备接管天津去了。

纵观黄克诚大将的军事生涯,他虽然不以擅长军事指挥著称,但他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却很大,他在政工方面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更是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因为他的突出贡献,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他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而且位居第三,仅次于粟裕和徐海东,可谓实至名归。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中央对他的评价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卓越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可谓至允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