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司马家为何迟迟没有伐吴?等待和煎熬,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的

2024-03-04历史

汉末的天下一统其实非常有意思,司马昭在263年就跟中彩票似的灭了蜀国,可是灭吴却推迟了将近20年。司马家为什么没有一鼓作气地一统天下呢?并非司马家不想,也并非初登帝位的司马炎不需要,更不是东吴实力强劲不可取。

司马炎称帝之后,被他那个聪明弟弟和痴呆的儿子都特么快逼得神经衰弱了,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攻打水网纵横的吴国?

但是,灭吴这事嘛,在司马炎的代办事项中,从始至终就位列前茅,毕竟他也不能指望他那个傻儿子去统一天下吧。

269年,司马炎厚待刘禅等西蜀后裔,做好了政治榜样。然后很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整个南方的军事和人事部署。心腹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老爹的心腹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五叔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这其实一看就是开始为灭吴在造势了。

272年,羊祜推荐自己人王濬为益州刺史,都督益、梁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意图更加明显了,战船这种「奢侈品」只有地处水乡的东吴才配「享受」。

但这个时候,司马炎的伐吴意愿其实还不太强烈,因为他的心思全在他那个聪明弟弟和傻儿子身上。怎么把聪明弟弟装进「无形」的笼子,然后让傻儿子司马衷顺利接班,这才是司马炎比较感兴趣的研究项目!至于伐吴,可有可无,自己的皇权根基也只有那么深,万一打输了,不是自损威望吗?到时候弟弟司马攸借此做文章,弄点什么幺蛾子出来怎么办?即便是打赢了,对自己也仅仅是锦上添花。所以,没有必要去急于求成。

一直到了276年,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司马炎开始有点「大彻大悟」了。我特么封个外戚都那么费劲,完了之后,趁着我生病,居然有人私自给司马攸拉选票……这不很明显没有把我这个皇帝太当回事吗?咱必须得搞点大动静来让你们看看,西晋这条街,大哥我是谁?

276年十月,司马炎的心腹羊祜很是知趣地递交灭吴计划书,总的策略是:西路从巴蜀顺江而下、中路自襄阳夺取荆州、东路以合肥牵制吴军主力。

结果,司马炎在召开项目计划会议的时候,毫不意外地遭到绝大多数的大臣反对,其中就包括他那位亲家贾充。同志们纷纷表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咱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司马炎一看阻力这么大,再次怂了。咱不说啥了,都怪咱司马家的人腰子软,硬气不起来。

两年后,即278年,司马师的遗孀羊皇后去世了。司马炎权衡再三,同意司马攸以孝子身份去守孝三年。

一想到弟弟要守孝,三年不能正常上班,司马炎心里就美滋滋的,他又动了灭吴的心思。这个时候灭蜀,你司马攸啥都掺和不上,所有的功劳和荣誉都是我一个人的。有了灭吴之功,我就积攒无上的权威和声望,就能一言九鼎,就能让所有人闭嘴、让那个臭弟弟滚得远远的……

那么,西晋的那些文武大臣这次会支持司马炎的一厢情愿吗?开什么玩笑,那帮人都是七窍玲珑心,咋会轻易被司马炎带节奏呢?

大家知道之前羊祜提出要灭蜀是哪些人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吗?

议者多有不同,贾充、荀勖、冯尤以伐吴为不可

代表人物就是贾充和荀勖这样的朝臣大佬和士族代表。他们不同意伐吴并不是因为吴国很难打,此时的吴国国主孙皓就跟司马衷一样是个二傻子,没啥难打的。他们坚决反对的根本原因就跟当年邓艾反对司马昭灭蜀一样,根子出在人事安排上。

灭吴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看派谁去灭!贾充、荀勖这一派,这么多年一直盘踞在朝堂,他们怎么会希望羊祜去灭吴呢?灭吴是此时的天字第一号大功,前期的准备和布置工作,一直都是羊祜在负责,现在他还是灭吴的首倡者,完了还是最终的落实者,万一灭吴成功,那羊祜不成了大晋的第一功臣了?此消彼长,贾充他们的权力大饼岂不是要被瓜分许多?

而且,司马炎在引入外戚之后,他和士族集团之间的关系便相当于有了第三者,再也无法做到心无芥蒂、两情相悦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此时的司马炎已经不太信任贾充等人了。所以,贾充等人就更不会允许司马炎的心腹羊祜成为大晋第一功臣。伐吴,对国家是统一大业;对司马炎是莫大功德;对羊祜,是千秋功名;唯独对我们是潜在的巨大威胁。所以,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扰它,不让它发生或者成功。

那么司马炎连一个支持者都没有吗?那也不可能的,毕竟还是有人想要借机上位的嘛。当时司马炎比较有分量的支持者就两人,一个是度支尚书杜预,一个是中书令张华。

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

杜预和张华都是身负大才的人。

其中杜预是当年司马昭灭蜀时派去监视钟会的关键人物,凭借自身的机智,在蜀地那场乱哄哄的兵变中幸免遇难。

及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

张华是当时顶级的政务人才,记忆力好,博闻强识,见多识广,啥问题都能给你对答如流,搞得司马炎一度都离不开他了,人家老妈去世了,都不准人家回去守孝。

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数岁,拜中书令,后加散骑常侍。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

这俩人为啥会支持司马炎呢?因为杜预娶的是司马炎他姑,他是司马炎的姑父,得帮帮这个大侄子;张华是落魄士族出身,不受贾充等大佬待见,他想希望借此机会再进一步。

伐吴之事,慢慢就在西晋朝堂变成了一个辩论话题了。支持方代表为司马炎、羊祜、张华;反对方代表为贾充和荀勖等大臣。双方一时之间,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只能把机会暂时搁浅。

羊太后刚死不久,羊祜也得了重病,回到了洛阳疗养。司马炎借机又跟羊祜讨论了一下灭吴大计。

祜寝疾,求入朝。既至洛阳,会景献宫车在殡,哀恸至笃。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

后来,羊祜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起床都困难了,司马炎便多次派张华充当移动传话筒,来回奔走来彼此交流意见。

羊祜意识到了自己即将灯枯油尽了,所以也没啥顾虑了,基本上就是想说啥就说啥了。为了帮助司马炎下定决心,他直接下猛药,说司马炎这个皇位现在还缺少业绩支撑,难以服众,要趁着吴国现在是傻子当家,赶紧打,如果等吴国换个正常人当皇帝,那人家据守长江天险,就真的难打了。

今主上有禅代之美,而功德未著。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混一六合,以兴文教,则主齐尧舜,臣同稷契,为百代之盛轨。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而越也,将为后患乎!

羊祜其实就差没有直接说,你要想坐稳皇位就得干脆利落点,别听那帮老王八蛋忽悠,现在是灭吴的好时机,错过了就可遇不可求了。

此时的司马炎自然是下定决心要启动灭蜀这个项目了,可阴差阳错的是,他预留的伐吴总指挥羊祜现在躺下了,所以心里还是比较忐忑。所以一度想让羊祜躺着去荆州上班,怕其他人接不下他那一摊子事。

帝欲使祜卧护诸将

羊祜担心自己死在半路上,便推荐杜预来接自己的手。

可是,随着羊祜躺下了,司马炎对益州刺史王濬又不放心了,这个老同志已经在益州经营了六年,又整军备战又修造战船,现在他的恩人羊祜躺下了,他会不会服管值得怀疑,所以必须把他调到中央来上班,安排一个心腹去益州捡现成的。

但王濬虽年过七十却依然有一颗热血的心,不让我上战场,那还不如让我去死,于是冒着被人弹劾的巨大风险,走到汉寿时(今昭化镇),便派自己的参军李毅去洛阳请愿,表达了自己十分渴望参加伐吴之战。

刺史濬当迁大司农,至汉寿,重遣参军李毅诣洛,与何攀并表求伐吴

王濬此举在政治上是相当冒险的,因为他的行为容易被理解成他不愿意交权。但幸运的是,王濬的命中贵人羊祜还剩最下一口气,是他力保王濬,让司马炎放心使用王濬,确保伐吴大业有序进行。

278年底,羊祜彻底不行了。但是他在临死之前帮司马炎捋清了伐吴的总体部署,让杜预代替自己,然后举荐张华代替杜预的度支尚书,负责伐吴的后勤事务。

司马炎听从了羊祜的临终意见,以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让张华任度支尚书负责后勤,并同意王濬继续留任益州。

279年年初,感觉万事俱备的司马炎直接跳过打嘴炮的环节,直接下诏:今年冬天必须灭吴!

【华阳国志】:诏书拜濬龙骧将军,假节,监梁、益二州军事;除何攀郎中,参军事。以典军从事张任、赵明、李高、徐兆为牙门,姚显、郄坚为督:冬当大举!

但即便司马炎高压推行此事,贾充等人的反对声音依然是此起彼伏。直到即将发动总攻的29年秋,时任扬州都督的王浑还在请求暂缓伐吴计划。

秋,攀使在洛,安东将军王浑表孙皓欲北侵,请兵,朝议征,欲须六年

主战派王濬的参军当时正在洛阳,一方面上书据理力争,一方面向益州领导王濬汇报了情况。王濬也赶紧上书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吴国的孙皓不是东西,要是孙皓猝死了,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趁着老臣还活着,赶紧火力输出吧,益州造船已有七年,再不打,船都要腐朽了。

朝议咸谏伐吴,濬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令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

贾充和荀勖一如既往地表示反对,只有后勤部长张华在奋力支持司马炎。

贾充、荀勖陈谏以为不可,唯张华固劝

此时,恰好伐吴总司令上书来请示出征的准确时间了,被朝堂争辩搞得焦头烂额无所适从,已经妥协地交代,等明年再说吧。

预处分既定,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

可杜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下,一看领导如此犹豫不决,只好直接上书请战。

可不管杜预在请战书中好说歹说,司马炎依然对此采取了冷处理。

杜预有点急眼了,在半个月之内又再次上书请战。

预旬月之中又上表曰

这次上书,杜预学习了老领导羊祜,直接把话全挑明了说:反战派结党营私,他们反对伐吴的根本原因是气愤此事是陛下您与羊祜密谋的。但现在灭吴是咱们的当务之急,不能再耽搁了。若是等东吴那边做好了应对准本,这事就难办了。

羊祜与朝臣多不同,不先博画而密与陛下共施此计,故益令多异。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于无功耳。其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已,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故守之也!自顷朝廷事无大小,异意锋起,虽人心不同,亦由恃恩不虑后难,故轻相同异也。自秋已来,讨贼之形颇露。若今中止,孙皓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更完修江南诸城,远其居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

司马炎收到杜预的奏折时,正好和张华在下棋,所以就跟张华商议了此事。张华直接化身主推手:领导呀,您就别再磨磨蹭蹭了,咱抓紧时间干大事吧。

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如此之后,一直比较纠结和煎熬的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要伐吴了。可当他宣布决定时,贾充、荀勖等人继续站出来表示反对,逼得司马炎当场发飙,这事才暂告一段落。

贾充、荀勖、冯固争之,帝大怒,充免冠谢罪

公元279年十一月,灭吴之战终于启动了。

也不知道大家看完上述过程之后,内心里是什么感受?还觉得很多事是那么理所当然吗?还觉得身居高位就能为所欲为吗?还觉得风平浪静的水面下不会隐藏暗流激荡吗?

司马炎伐吴,其实是一部堪称经典的权谋大剧。记住,它不是动作片。

伐吴对于司马炎来说,其实并不是刚需。作为一个上位者,只要他的位置和威望能够稳如泰山,他其实是没有太多扩张的意愿的。因为打赢了,加分效果不明显,打输了,容易一败毁所有。按照正常的逻辑,司马炎是可以慢慢耗着东吴,然后哪天心血来潮了,就哪天抽他一竿子的,就好比一只猫留着一只耗子慢慢玩一样。

但是,司马炎没有那么好的命,或者说他们司马家好命都被他爷爷、他大爷和他爹三人给败完了,他虽然依靠祖辈的人血馒头成功称帝,却一直只能活在坐立不安的状态下。他虽然能稳住局面,但是他的傻儿子却成了他的心头之痛。若儿子接不了班,自己坐拥这花花江山又有何意义?但要他真正把这天下让给那个原本有资格继位的弟弟,他又心有不甘。

司马炎像极了我们现实中很多创一代家长,后继无人,往往足以成为他们接近崩溃的那根稻草。

就是因为顺利交接这件事,司马炎从上位第一天开始,就陷入了一个身不由己的旋涡。要捧儿子、防弟弟,所以就必须去讨好第三方、第四方。可人心叵测,那些「局外人」终究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切身感受,他们认为在一个傻子身上是无法稳定、长久套现的,所以悄然之间倾向于司马攸。

拉拢不了这些第三方势力,司马炎逼不得已只能引入第四方势力来给自己的儿子站台,可这又引起了第三方势力的强烈抵抗与反扑。因为你司马炎不讲规矩,本来这个游戏就是讲好只能我们这些人玩的,结果你引入了新的玩家,减少了我们的戏份,这是不讲武德的表现。

于是,朝堂内外的党争就开始全面爆发、愈演愈烈了。跟很多公司开董事会一样,我们跟董事长势不两立,只要你董事长想干什么,我们这些小股东就专门投反对票,反正最后是靠支持率来下结论的。大家就这么玩吧。

攘外必先安内,司马炎陷入内斗,哪里还有心思和时间去谋划平吴之事呢?这和我们现在干企业是一样的道理,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都不太平,谁还有心思去搞并购、搞扩大规模?

随着司马炎在内斗之中越来越被动,他终于想通过平吴项目来转移内部矛盾、打造个人权威了,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因为西晋已经开始上下离心了,你司马炎作为老板,干啥都不会顺风顺水的。此时的司马炎就跟晚年的袁绍一样,你是董事长没错,但除非你动用一票否定权或者迁就我们的意见和方案,否则在董事会你就别想开得很和谐。

看看西晋群臣把司马炎逼成什么样子了,再想一想我们现在职场之中有些领导为何老是埋怨自己在下属面前说话不一定好使,也许我们就能真正窥探到一点职场的真实运行逻辑。

我们很多人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有极强的束缚感,感觉很多事都力不从心、束手束脚,其实这种感受是真实,也是必然的。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无形的樊笼之中,没有约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限制条件是什么,切不可太过于放飞自我,有些事情只能细火慢烹。

等待和煎熬,其实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它们是不会以你的主观意愿而主动消失的。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懂得顺势而为的。如果没有便于我们行事的「势」,我们是需要通过妥协、协调、创造、经营等各种方式去慢慢营造出这种「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