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李景隆真的是一个草包吗?靖难之役的背后是否存在着其他秘密?

2024-04-24历史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最终打进了南京,成为了永乐大帝。而在这场战争中,有这么一位将领,明明兵力占优,两次率领数十万大军出征,最终都以惨败告终,而他被网友称为靖难之役中的废物。可是,身居高位的明朝大将李景隆难道真的如此草包?他的战败是否存在着其他秘密?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将自己的各个儿子分封为藩王,并镇守于边塞,掌握着地方军队的调用大权。因此,在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上位时,为了避免这些藩王拥兵自重,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削藩行动。在削藩的过程当中,数位藩王自杀而亡,有的被贬为了庶人。而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为了避免如此下场,于是开始密谋造反。

在1399年8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史称靖难之役。之后,朝廷派出长兴侯耿炳文在真定与朱棣展开战斗,结果战败。李景隆于是受任大将军,率领50万大军北伐。在大军出征之前,朱允炆在江边举行重礼,亲自为李景隆饯行,可是不久之后传回的战报却让朱允炆心凉半截,因为李景隆也遭惨败,最终只能抛弃物资,连夜撤退。

次年,朱棣向大同发起进攻,李景隆于是率军援救,可是到达之后,燕王早已撤军回师,李景隆无功而返。对于李景隆的用兵不顺,朱允炆并未怪罪,甚至认为是权柄之权不够所致,所以特赐黄钺以鼓励李景隆。

1400年4月,李景隆再次北上,并且合兵60万,可是最终的结果却与去年如出一辙,李景隆再次被燕军击败,然后抛弃所有物资,撤回德州。他的两次失利使朝廷损兵数十万,不计其数的物资进归朱棣,直接导致朝廷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征讨行动。

曾有多位大臣纷纷上书,认为李景隆怀有二心,故意战败,应该将其诛杀,可是朱允炆对于这样的建议一概不听。两年后,朱棣大军直逼南京,有人再次上书诛杀李景隆,可是朱允炆不但不准,反而让李景隆到燕军营地请和。只不过被朱棣拒绝,并在不久之后攻至金川门,而李景隆却在燕军来袭之时大开城门,南京城直接沦陷,朱棣最终坐上了皇帝宝座,即明朝第三任国君永乐皇帝。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朱棣发展的内奸,因为在兵力方面,李景隆的统兵人数是朱棣的20多倍,量级方面占领的绝对优势,而且李景隆也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草包。史书记载,他在年轻之时喜读兵书,他的父亲还是洪武年间的兵马元帅李文忠,而他在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之后,就因为深得朱元璋的重用,多次出征。

即使李景隆的军事能力不能数一数二,但他所率领的数十万大军也不可能轻易溃败。可事实却是,他的两次战败更像对是朱棣的神助攻。朱棣越是缺乏物资的时候,李景隆就偏要丢弃物资。

可另一方面,朱棣在靖难之初,以他当时的实力,胜算可以说是非常渺茫,就连他自己也是犹豫不决。那么既然如此,身为朝廷重臣的李景隆又有何种理由可以让他冒着诛九族的风险与朱棣密谋造反之势?而且朱棣造反完全是出于自保,在临时起意,并不存在蓄谋多年的情况。

其实在整个历史当中,大多数的王侯将相对于自己各方面的安全,往往要高于那些头衔和荣耀,而李景隆很可能也是出于自保的目的而消极怠功,朱元璋当年处死了很多的开国功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文臣武将人人自危,而且那些死去的功臣又是李文忠的朋友或战友,李景隆对于这样的大规模清算必然是历历在目。所以即使是朱允炆一朝,他也不敢确定将来的朱允炆不杀功臣。

如果我们站在李景隆的角度考虑,谁又愿意成为那个树大招风的功臣?朱允炆上台之后,文官的地位和实权已经超过了洪武时期。根据当时的朝廷格局来看,如果李景隆灭了朱棣,那么手握数十万大军的他会不会成为文官口中的心腹大患?

#423读书日#所以,靖难之役中的李景隆,如果打赢朱棣,他在之后的日子未必安稳,如果打输儒家思想的朱允炆,也未必杀他。其实,两军在第一次交战期间,几乎攻破了张掖城门,结果却被李景隆突然撤回,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可是通过自保的角度再看此事,就能清楚的看到他的真实用意。

而结果也确实如此,朱允炆不仅没把李景隆治罪,甚至没有一点责罚的意思。等到朱棣大军包围南京之时,双方的形势已经一目了然。而在李景隆的心里,只要保住自身和家族的安全,其实谁当皇帝都是一样,于是大开金川门迎接朱棣。

他也在朱棣登基之后,被加封太子太师,朝廷每一大事,他都位列在重臣之首,不过这也招来了其他大臣的不满,最终因为遭遇太多的弹劾,被软禁于家中,直到永乐末年方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