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周总理唯一的「儿子」,隐藏真实身份40年,父子俩只见过一面

2024-04-25历史
1978年,中共绍兴市委遇到了一件让他们大跌眼镜的事情。
这一天,绍兴市委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周总理生平的有关资料,作为周总理的原籍,绍兴保留着总理生前的许多资料,总理去世后,因为局势的动荡以及各种原因,这些资料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
一直等到周总理去世两年后,绍兴市委才终于腾出手来处理这项工作,然而就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却突然发现了一份四十年前的记录,上面明确的记载了周总理与他儿子的往事。
看到这份记录,工作人员大吃一惊,因为任谁都知道,总理一生无儿无女,哪里来的儿子?
抱着一探究竟的态度,绍兴市委在多方巡查后,终于找到了记录上所提到的周总理之子,然而,当工作人员问起这件事情时,对方却矢口否认,一口咬定绍兴市委找错了人。
直到工作人员再三追问后,这位总理之子才苦笑着承认了身份,讲起了这位与自己仅有一面之缘的总理父亲。
那么,此人真的是周总理的儿子吗?他与总理的一面之缘又是怎么一回事?
关于周总理与这个儿子的故事,还要从1939年开始讲起。
1939年的春天,浙江绍兴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在众多军政要员的陪同下,一位风度翩翩、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踏进了绍兴王家的老宅。
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庭院、还有久别重逢的亲人,中年人不由得感慨连连,话也忍不住多了几分,而这,就是17岁的王戍对这个表伯的第一印象。
对王戍来说,这是表伯第一次踏进他的家门,而对于周总理来说,却是故地重游、游子归乡。
这一年,周总理奉党和中央的命令,来到南方从事革命工作,此时,国共已经开始二度合作,3月,周总理以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部长的身份来到浙江从事革命工作,作为自己的祖籍所在地,周总理在工作之余,也顺便去看望了家乡的亲人。
在姑父王子余家中,周总理见到了自己的表侄儿,年仅17岁的王戍。此时的王戍正在读初中,对这个远道而来,儒雅随和的表伯,王戍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一番交流之后,他更是被表伯渊博的学识与不俗的谈吐所折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不久之后,周总理就完成了在浙江的任务,即将离开,然而就在临别之时,小王戍却嚷嚷开了,原来,他在得知了这个可亲可爱的表伯是共产党员之后,就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参加革命工作,到前线打日本人。
看着吵闹不止的小侄儿,周总理也只得怜爱的说道:「你现在的年龄太小,还是先读书为好,这次不能带你一起走。」
听到表伯这样说,王戍心里既失望又难过,眼看着泪水就要止不住的流下来,见到侄儿这样难过,周总理也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就主动提议道:「王戍,我收你做干儿子,好不好?」
听到伯伯这样说,王戍愣了下一下,反应过后,立刻就擦干了眼泪,高兴的说道:「好!」
说完,王戍就在父亲的指引下,恭恭敬敬的给表伯鞠了三躬,郑重的喊了一声「干爹!」
周总理笑容满面的接受了干儿子的这一声称呼,并高兴的为他提了一幅字,写完之后,又从口袋里拿出十块银元交给儿子,对他说:「记住了,要好好学习,以后可以经常给我写信!」
捧着干爹给自己题的字,王戍恋恋不舍的目送着这个爹爹远去,期待着他们的下一次见面,然而,王戍不会想到,这既是他们此生的第一面,也是今生的最后一面。
在认下了周总理这个干爹后,王戍时刻都谨记着周爹爹临走前的教诲,愈发努力的发奋读书,而另一边,周总理也没有忘掉这个儿子。
在离开绍兴不久后,周总理又给王戍寄去了一张自己年轻时的军装照,还在背后亲笔题上了「慕向表侄义儿存念」一行字,并附上了日期,时间是1939年的4月5日。
收到这张照片后,王戍更加的深受鼓舞,心里也更加的想念干爹,于是他便准备提笔给远方的干爹写信,可还没等他想好要写什么,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1940年,日军大兵压境,浙江多地连连告急,陷入混乱,王家的人为了保护年少的王戍,就把他送到了福建避难,并安排他在银行里当职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所讲述人物无关
尽管如此的颠沛流离,前途未卜,王戍也还是没有忘记干爹教导他要好好学习的话,在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之余,他也仍然坚持学习。
在王戍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战士们也在战场上奋力的拼杀,1945年,在同盟国的节节胜利和中国军民的万众一心之下,中国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而对于王戍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就在这一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考上名校的王戍,第一时间就想将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干爹,但由于多年的战乱,导致两人交通断绝,寄信的渠道也早已断掉,因此写信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样的境况一直持续到1949年,这一年的10月份,新中国正式成立,周总理也在人民政府中担任了政务院总理一职。
当王戍从报纸上得知这一消息时,可以说是既惊讶又喜悦,立刻就提笔写了一封信,向多年不见的干爹问好。
当然,在为干爹高兴的同时,王戍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事情,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加入到了解放军的南下服务团,跟随解放军大部队到南方工作。
之后,王戍就被分配到了福建下辖的政府工作,很快又作为知识分子被调到了福建高级学校任教。在此期间,王戍曾经给周总理写过很多信,向他讲述自己的各种见闻和所思所想,但奇怪的是,这些信寄出去之后就像石沉大海一样,了无踪迹,连一封回信也没有。
起先,王戍还以为是干爹的工作太忙,没时间给自己回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就发现了不对劲,自己寄了那么多封信,总不至于连一封回信,哪怕一个口信也没有。
面对此种情景,王戍心里设想了无数种可能,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就在他为此苦恼不已之时,他的父亲王贶甫从北京回来了,不仅如此,他还为儿子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
原来,王贶甫前不久刚去了一趟北京开会,见到了周总理,从周总理口中,他得知了王戍写的信总理不仅都收到了,而且每一份都仔细的通读过,至于为何不给回信,周总理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那就是怕自己的回信不利于王戍的成长。
听到父亲这样说,王戍不禁疑惑了起来,长辈给晚辈回信,表达关爱,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怎么会对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呢?
实际上,周总理说怕自己回信给王戍造成不利影响,并不是夸大其词或是敷衍之语,而是吸取过教训之后的经验之谈。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当选为了政府院总理,负责全国的政务工作,这个消息很快随着报纸广播传遍了大江南北,一时之间,周家的一些亲戚纷纷找上门来,或是写信,或是来京,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要求周总理为他们安排工作。
一开始,周总理还会耐心的劝导他们,一番说教之后,好生将人送回,可随着登门的人越来越多,提的要求越来越离谱,纵然是性格温和如周总理,也开始不厌其烦了起来。
有一次,周总理的一位族叔千里迢迢的来到北京,要求侄儿给他在北京安排个好工作,因为是长辈的缘故,周总理不好发作,只能温声细语的劝解道:「工作只能自己去找,北京不能安排,我们共产党员不搞旧社会的那一套。」
听到总理侄儿这样说,这位族叔不免有些不高兴,而周总理为了不让老人家过于生气,便自掏腰包的给他买了回程的车票和招待所的餐券,招待他好吃好喝了几天,才算是将这位族叔送回家去。
当然,除了亲自来北京的,还有主动写信要求的,那段时间,总理的住处每天都能收到从老家寄来的各种信件,和前面一样,周总理一开始也会一一查看,有时候还会给予回应,如果有实在不方便的,就会让妻子邓颖超代为回信。
但就是这样的小心谨慎,却还是让一些人钻了空子。
有一次,周总理的一位表妹写信给他,希望总理表哥能为她找一份好工作,信寄到周总理这里时,他正忙着开会,无暇顾及此事,于是就让妻子邓颖超按自己的意思回信,婉拒了表妹的要求,让她按照正常就业的流程找工作。
可谁知,这位表妹在收到信后,隔天就拿着信就找到了当地政府,以总理的指示为名发号施令,让地方政府为她安排工作,当地政府迫于无奈,再加上当时也确实人手紧缺,于是就真的给这位总理表妹安排了一个文教工作。
初次成功让她尝到了甜头,于是,她在之后的工作中便仗着身份,处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模样,在单位里耀武扬威,搞得同事关系非常紧张。
领导迫于无奈,只好将其调离,可谁知,不管调了几个地方,她还是我行我素,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最后,地方政府实在是忍无可忍,就一纸诉状告到了周总理那里。
周总理在得知自己的表妹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之后,大为震怒,当即就批示当地政府予以开除,并对其进行劳动改造,还登报声明与她断绝亲戚关系。
事情解决了之后,周总理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一切都是因为那封信而起,于是便决心再不回任何人的信。
从那之后,凡是从老家亲戚那里寄来的信,周总理都一概不回,即便是像王戍这样只是单纯写信来慰问的人,周总理也仍旧是坚持原则,不再回信,生怕再被什么人钻了空子。
但是,不回信却不代表周总理对这个儿子不关心,趁着王戍父亲王贶甫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周总理专门邀请他到家中来了一趟,向他说明自己的苦衷,让他向王戍转告实情,最后还不忘叮嘱,任何场合都不要讲起与自己的特殊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对于总理父亲的嘱咐,王戍也是坚守如一,此后余生,都没有再到北京去,更没有炫耀自己与周总理的「父子关系」,而是隐姓埋名,像一个普通人一样过完了一生。
1976年1月,周总理逝世,作为周总理生前唯一认定的干儿子,王戍悲痛万分,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却无法到总理的灵前尽一尽孝心,再见干爹一面。
不过,王戍虽然没有再见到周总理一面,但他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总理生前的嘱托和精神,倘若周总理能够知晓的话,想来也会为这个儿子骄傲的竖起大拇指,赞一句:「王戍,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