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有事直接来找我!」小平同志的目光中带着慈祥,轻轻地握着中年女人的手,仿佛透过女人看到了旧友的影子。
1977年,一个中年女人带着一张带有毛主席亲笔签名的红纸找到了小平同志,小平同志看着眼前女人非常亲切,因为他一眼就认出她是故友丛德滋的女儿,丛丹。
丛丹拿着的,正是新中国第00001号烈属证!
00001号烈属证
烈属证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告慰先烈亡灵,抚慰烈士家属而设立的,设立初期也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因为连年的战争,烈士的家属幸存下来的很少,而且大多数隐姓埋名很难被人找到。
但是为了能够让烈士的家属能够尽快回到正常生活中,上级领导派出大量的先进工作者进行寻找,历时多年,终于将烈属证送到了应得的人手里。
共和国00001号烈属证系毛主席亲笔签发的,这是无上的光荣,这份烈属证送到了烈士家属王竹青手里,她的丈夫丛德滋是这份烈属证上的主角。
丛德滋因为工作性质特殊,所以在档案中记录甚少,新中国成立
那天她捧着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失声痛哭,多年以来,她带着丛德滋的一双儿女,东躲西藏,改名换姓,以至于在为他们颁发烈属证的时候,领导们大费周章,多方打探,才找到了关于他们的蛛丝马迹。
彼时还叫高锦明的丛丹,还只是个学生,她对父亲一无所知,母亲为了保护他们,也甚少提及关于丛德滋的过往。
她只知道1951年年底,关于她父亲的一些事才浮出水面,她放学回家,入目的便是那块大红底金字的烈士牌,上面写着,革命烈士家属。
「你们的父亲,叫丛德滋。」王竹青第一次在女儿面前提及先夫,这个一向坚强的女人想起与丛德滋的过往,再也忍不住心头的酸楚,哭出声来,在场的人也都为之动容,纷纷落泪。
王竹青看着一双儿女清澈的双眼,含泪道:「孩子,记住,你叫丛丹,弟弟叫丛甘,你们姓丛。」
年少时的丛丹并不理解母亲为何那么激动,她不知道父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母亲没有过多的讲述,她只知道门外的那块大牌子和屋子里被妈妈用布包起来的纸是她父亲留下来的唯一物件。
直到长大后,她的父亲被污蔑成是国民党的特务,她因为这个被迫走下自己心爱的讲台,这才产生对父亲过往经历的求知欲,她坚信一定有人认识父亲,一定有人知道父亲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她带着那张00001号列属性踏上了进京之旅,寻找关于她父亲的过往,幸而在京城,她找到了小平同志,她父亲最亲密的战友之一。
当两人见面那刻,小平同志定定的看着丛丹,喃喃的说:「都长这么大了?」
他快步走过来,握住丛丹的手,丛丹一愣,小平同志继续解释道:「你就是丛德滋的女儿吧,没想到,你都长这么大了,你长得真像你父亲啊。」
听到这句话的丛丹再也忍不住心底的悲伤,泪水噼里啪啦一股脑的流下来。
时过境迁,丛德滋的过往早已被人遗忘,甚至有人污蔑他是特务,但是看到小平同志的反应,丛丹心中更加确信,父亲是个好人。
丛丹抽泣着讲述着这些年的遭遇,这些年的她过得并不好,父亲的过往对她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迫使她走下讲台。
但是她并不怨恨父亲,这么多年过去她更想知道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人,父亲究竟是不是背弃了信仰,背叛了革命。
小平同志听后义正言辞的告诉她:「不,你的父亲没有背叛革命,相反,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听了这句话的丛丹心中总算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赶忙追问起父亲的过往。
小平同志陷入沉思,之后缓缓开口,讲述起了旧友的一生。
长在乱世中的一棵长青松
丛德滋,辽宁人,祖籍山东,出身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从小就成绩优异,他的成就也多半得益于一个深明大义的父亲。
丛父深知,自己的孩子天赋异禀,不应该像自己一样一辈子躬耕黄土,他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
于是他倾尽全力供丛德滋读书,而丛德滋也更加发奋努力,终于考上了东北大学,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品行端正,受到新式教育的他深明大义,多次积极参与游行活动,非常热爱革命事业。
东北大学毕业后的丛德滋在一家报社上班,他认为在这里能实现他的毕生梦想,施展他的才华与抱负,满腔热血的青年开始了属于他的不平凡的人生。
但是此时,日本人的铁蹄踏上了华夏大地,一时间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丛德滋将满腔希望寄托在武器装备精良的国民党身上,希望他们能够阻止日军的铁蹄四处践踏。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认为攘外必先除内,在中华大地受到空前灾难的时候,他们发起了内斗,大肆迫害共产党人,对日军的侵略视而不见,甚至采取不抵抗政策。
丛德滋心痛不已,他不明白,在国家的危难时刻,为什么不能两党联合一致对外?他四处奔走,呼吁爱国者联合上街游行,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还遭到国民党的武力镇压。
此时他明白了一介书生,势单力微,他心灰意冷但还是勇敢的拿起笔杆,言辞义正的直接批判国民党人的无知,企图用文字唤醒他们最后的良知。
但是丛德滋一介书生,没有背景与靠山,很快就被国民党人抓走审问,受尽刑罚,他在狱中咬紧牙关死不认错,尽管他对国民党已经失望透顶,但还是对民族有着那一腔热枕的。
幸而他的文章引起了东北军将领张学良的注意,张学良非常欣赏丛德滋的才华与大义,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费劲心力将其从监狱中救出来,并收留了他,从此丛德滋便跟随张学良的步伐,走上了革命者的道路。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丛德滋无处可去,一时间又找不到了想要追随的方向,陷入了短暂的迷茫。
彼时他非常痛苦,眼睁睁看着中华大地四分五裂,人民饱受摧残,他却束手无策。在那段迷茫的日子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他一生的伴侣,温柔贤惠的王竹青。
王竹青知道,丛德滋的心中,装的是国家大义,并非儿女情长,不会久留于身边,于是从不过多的过问丛德滋的事。
果然二人结婚后不久,丛德滋毅然离家,开启了漫长的寻求救国之法的路,再次见面时,他已经找到了毕生的追求与方向。
1937年,他找到了党组织,并积极入党,也是在这个时候他与小平同志相识,二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
丛德滋(左)
后来丛德滋去了兰州,在政治处为人们宣传思想工作,认真且努力,他的工作为人民的思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看到了黎明与希望,他看到了还有人为民族的解放不断地斗争,也看到了那一张张坚毅的面孔。
上至共产党领导,下至冲锋陷阵的战士,乃至战争中幸存的伤员,虽然他们的身体遍体鳞伤,他们脸上带着的那股「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劲儿,让他大受震撼。
虽九死,其未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最终的归宿,他要去国民党政府当卧底。
但是此举无异于闯龙潭虎穴,极度危险,因为那时候恰逢两党矛盾最尖锐的时期,国民党甚至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即便如此,丛德滋还是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道路,在国民党政治处,他巧妙伪装,与敌人机智的周旋,为共产党人争取到了很多的重要情报 。
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很快便怀疑到了丛德滋的身上,他们经过多方试探 ,但是丛德滋始终没有露出一丝破绽。
气急败坏的他们抓住丛德滋,严刑拷打,用尽刑罚,但是丛德滋始终是咬紧牙关什么也不说。
国民党见惯了共产党人对于信仰的执著,但是他们偏要践踏他们的信念,践踏不成,就杀之而后快,在得知丛德滋不会招供后,他们就开始谋划如何杀了他。
狱中的丛德滋饱受折磨,伤口流脓溃烂,高烧不止,起初是没有人管的,狱卒甚至不敢接近他,生怕被扣上共党的帽子,但是后来突然就来了一些人,每天送汤药给他,甚至还有一些餐食。
因为国民党不许人探监,真实情况无人知晓,而我方同志则是营救多次无果,最后一次听到消息的时候,丛德滋已经中毒身亡。
这样一个鲜活的人,就这样死在了国民党的监狱里,年仅32岁,他死后,他的生前好友偷偷去国民党抛尸的荒野将他的尸体运回,悄悄掩埋。
丛德滋用他短暂的一生,谱写出了一段华丽的篇章,他用生命告诉了国民党一个道理,共产党人的身体可以被折磨,被摧毁,但是共产党人的意志是不会被摧垮的,正如另一位英雄所说:「杀我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丛丹翻阅父亲丛德滋的资料
在他死后茫茫数年中,他的妻子王竹青带着他们的一双儿女隐姓埋名,东躲西藏,虽然日子非常清苦,但是他们无怨无悔。
王竹青丝毫没有怨恨丛德滋,甚至以他为荣,但是为了孩子能够平安长大,她只能将痛苦掩埋,也不再提起丈夫,一个人带着孩子继续走下去。
「以后有事直接来找我」
丛丹人至中年,才完全了解父亲的过往,听了小平同志的讲述,她满含热泪,心里充满了自豪,她为她的父亲感到骄傲。
她庆幸这次来了北京,找到小平同志,得知了父亲从未背叛自己的信仰和党组织,她再也不用因为别人说她父亲是特务而纠结,因为她的父亲丛德滋,是当之无愧的烈士。
小平同志非常同情丛丹的遭遇,一番关心过后,他真诚握住丛丹的手说:「以后有事,就来找我。」
这不仅仅因为丛丹是烈士家属,也因为小平同志和丛德滋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的战友。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共产党人之间以赤诚相待,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与目标,并且每个人都愿意为了实现这个看似遥远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
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新中国成立,这条沉睡了近百年的东方巨龙再一次出现在了国际舞台,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带着民族的自豪感和对先烈们的追思,继承着他们的意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从民族大义上来讲,烈属证的发放,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烈士家属的生存问题,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他们和他们失去的亲人没有被人遗忘。
时间的洪流转瞬即逝,但是烈属证却一直在沿用,虽然现在国家强盛,社会和平稳定,但是这都是因为有人在黑暗中为我们负重前行。
他们可能永远都不能见到光明,即便是牺牲也只是拥有一块无字碑,但是我们不会遗忘他们,党和国家会替他们照顾好、保护好他们的牵挂和羁绊。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得益于革命先烈和逆行者们的不断努力,但是距离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道路上充满荆棘与坎坷,泥泞与波折,而穿过荆棘与泥泞,前方的光明大路上开满着盛放的鲜花。
这条路需要诸君一同努力,不要辜负先烈们用命换来的盛世,我们以鲜花和礼炮,用人民的笑容,去告慰革命先烈以及逝去的逆行者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