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大别山失利真实原因被掩盖,粟裕默默背锅,替帐下大将扛下所有

2023-12-22历史

前言:

在1947年8月份,人们熟知且始终保持温和态度的刘伯承元帅却突然激愤地发起火来,为之愤怒的原因,竟是其麾下的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六旅不听指挥,擅自行动,引发了严重后果。

随后,身为总司令的刘伯承元帅,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严肃地向华东野战军发送了一封紧急电报,以严词批评陈赓所领导的第四兵团所属第十三纵队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次自作主张引发的混乱为刘邓大军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物资损伤,对此,刘伯承元帅深感痛心,甚至在事后激烈地质问:「陈赓率领的第十三纵队到底在这个军事行动里干了些什么呢?他们为何会如此热衷于打转、避战并且乐此不疲?」

对于此次事件,战功卓著的粟裕将军为了保全和保护手下士兵们的荣誉及信赖,毅然承担起了所有责任。

那么,那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究竟发生了什么?陈唐兵团无视自己人利益的行为是否与大别山战役的败北有关联呢?

刘伯承与粟裕之间的缘分

尊敬的广大群众们,今天我们要讲诉的是一位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出生于189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中,年龄排行第二的优秀将领。

他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声誉,同时性格亲切和蔼,具有极高的军事功绩。

在我们军队的历史记录里,他和彭德怀、林彪、徐向前以及粟裕五位将领一直以来都是被誉为最强劲的「五虎上将」。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和粟裕的初次相识是在江西省南昌市爆发的著名的南昌起义时期。

当时,刘伯承担任起义军前敌委员会的参谋长,而粟裕则担任起义总指挥部警卫班的班长,主要任务是负责保卫包括刘伯承在内的重要人物的安全。

然而此时的两人,职务相差悬殊,因此并未有过多深入接触与合作。

随着南昌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刘伯承先生决定前往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深造,直到1930年夏季才圆满结束学业。

回国后,他在上海度过了为期两年的时光,主要协助周恩来同志处理当时军队内部的日常事务。

1932年1月,刘伯承先生接到命令,转至中央苏区任职,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校长及行政委员。

同年10月,他荣升为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参谋长。事实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埔」,当刘伯承担任此校校长之时,曾经担任红四军参谋长的粟裕亦经历一系列人事调动,以学员队大队长身份重新回到红军学校。

尽管这次共事时间较为短暂,仅一个月后粟裕便接到新的任务,不得不告别红军学校,重返红四军。

自从他们上次分别至今已过去了近17年,他们再次相逢已经是在淮海战役即将开始之际。

当时,中原野战军(中野)和华东野战军(华野)奉命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在12月17日那天,总前委全体成员在华东野战军总部召开了首次全体会议。

刘伯承怒斥友军

1947 年,刘伯承元帅以及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南征野战军,承担起挺进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重大战略使命,此举拉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行军过程中,南征野战军不仅要抵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追击,还要全力以赴地向前推进,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刘伯承元帅察觉到了后方的异样,国民党军队的数量显著增加,他敏锐地认识到野战军的后方可能出了问题。

正在此时,留守在后方与国民党顽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传来了紧急电报,然而电报的内容却令刘伯承元帅感到震惊不已。

作为华野三兵团的代称——「陈唐兵团」,他们的主要负责人为陈士榘和唐亮两位将军。

在这份来自第十一纵队的电报里,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陈唐兵团」在战术策略上的失误,声称由于第十纵队的突然撤退,导致了国民党军队成功逃脱并得以继续追击刘伯承元帅与邓小平同志领导的部队。

这样的情况使得刘伯承元帅对当前的处境充满担忧,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回电,一如既往的慈祥和蔼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严峻的责备。

刘伯承元帅在电文中严肃批评了「陈唐兵团」的失职行为,指责他们没有抓住战机,只是局限于一个区域进行战斗,完全忽视了更加广阔的战略视野,多次放走本来可以歼灭的国民党军队。

尤其严重的是,电文指出「陈唐兵团」有避开战斗的可能性。这样严肃的批评,充分显示了刘邓大军目前的困境和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严厉的语气实属罕见,这让人们不禁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才会让刘伯承元帅如此恼怒呢?

大别山失利的真实原因

当时,为了配合刘邓大军的腹地行动,华东野战军采取了侧翼阻击的策略。

简而言之,即是在刘邓大军即将行进之线路旁设伏,借此牵制与削弱敌军势力,从而降低刘邓大军的损失几率。

就在伟大领袖毛泽东提出「七月分兵」的重大战略举措后,粟裕将军与陈毅元帅果断下令陈士榘少将和唐亮将军率领精干小股队伍前往山东地区援助刘邓大军。

此次任务并非易事,当时陈唐军团面临的是国民党军队主力之一,其士兵军事素质较高,且装备均属先进的美式武器。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巨大的敌我实力差距,陈唐军团仍苦战数日,依靠以弱胜强的战术,成功为我军开凿前进道路。

然而,本以为必定顺利完成任务的宋时轮少将率领的小部队却不幸落入了国民党将领邱清泉的诡计之中。这最终导致刘邓大军在后续旅程中遭遇了敌军的阻碍。

此时,牵制敌军数日的宋时轮小队正准备抓住时机一举消灭邱清泉部,却遭此变故,使我军兵力严重受损。

宋时轮发现敌军弹药储存已被消耗殆尽,心中暗自欢喜,认为这正是彻底击败敌人的绝佳时刻。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他被邱清泉巧妙利用计谋,误导其赤手空拳进攻,最终陷入敌军重重包围之中。

此后,宋时轮指挥其部队临危不惧,决定背水一战突围寻求生路,最终成功抵达相对安全地带。

然而,急于追杀的邱清泉军队却因此重新有机可乘,再度向我方军队发起猛攻,给我军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遗憾的是,刘伯承将军对此毫不知情,当他察觉到身后有大量国民党敌军袭来之际,心中仅余恼怒,对陈唐军团产生诸多误解与指责。

而毛泽东得知此事,并未追究陈唐军团支援不利之责任,反而对宋时轮所率小队提出严肃批评:「宋时轮十纵擅自北渡,导致我军损失惨重,实属重大失策。」

实际上,毛泽东这番话不仅涉及到陈唐军团下属单位遭受的损伤,更为重要的是,宋时轮小队被敌军尾随追击,对整个战役全局造成了较大影响。

随后,陈唐两将军立即向陈粟两位将军作出详尽解释,表明宋时轮当时中计后引发了一连串不良后果。

粟裕为帐下大将「背黑锅」

面临如此纷繁复杂的局势,无计可施之下,粟裕将军毅然决然地选择独自承受指挥不当的指责和压力,背负起了本不应由他承担的过错。

对于身为一名指挥员而言,责任的归属并非最值得关心的问题,更何况在手下士兵遭遇困境时他也无法抽身事外。

眼下战况紧急,应当集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应对即将到来的国共冲突,在事态已然发生之际,耗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分辨是非显然不合时宜。

解决问题比追究责任更为迫切且至关重要!

导致今日困境的部分原因在于华野在上一阶段接到上级发布的分兵指令时过于匆忙急促,许多战略规划未能充分做好备战工作,然而,只有在全面充分的备战基础之上,才能确保在战争过程中的持久竞争力。

在我们的历史上,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恰恰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经历过实战磨练之后,粟裕将军迅速对当前局势做出精准无误的分析判断,并立即展开相应行动以帮助正深入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减轻压力。

在随后开展的战斗中,粟裕将军再次展现出我军灵活多变的战术策略,成功运用「柿子先挑软的捏」的哲学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国军中实力相对薄弱的57师发起猛烈攻击。

一击即中,集中力量打破敌人防线,则难以让敌人有机可乘!

如今,凭借着粟裕将军的果断决策,无疑使当时陷入困境的局面得到有力控制。

同时,这也使得肩负重任的刘邓大军卸下了一份负担,他们终于可以得以稍作休整,短暂地放慢脚步放松心情。

结语

我国众多革命先辈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为我党和人民的崇高事业不懈斗争中度过的,他们同样为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宝贵的性命,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为革命献上最无畏的冲锋。

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无疑使他们成为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更是我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

粟裕将军作为我国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始终以服务国家为己任,无论身处哪个战争的残酷环境之下,他都毫无畏惧地领导着军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

他敢于面对挑战并承担起重大责任,从不在困境面前退缩。他那种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精神,得到了广大军民的深深敬仰。

借此机会,我们应当时常缅怀我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始终传承他们的革命精神,时时刻刻胸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为了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不断奋发向前。

在此,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齐心协力,共创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这既是感恩,也是承诺,更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与向往。#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