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难怪陈长捷特赦后,拒绝傅作义邀请,非要扫大街,不仅是恩怨问题

2024-06-03历史

傅作义和陈长捷,在保定军校时便是同学了。后来都成阎锡山手下,成为了抗战时期晋系最能打的两大名将。只不过由于阎锡山很忌惮他俩,最终导致两人被迫脱离了晋系。

傅作义是在绥远独立发展,陈长捷则在蒋介石的安排下,隐忍在伊盟,出任了伊盟守备军司令,分开过一段时间。

但随着解放战争到来,尤其是傅作义主政华北后,陈长捷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注定了会成为傅作义跟蒋介石的「博弈筹码」。

对于蒋介石来言,华北交给傅作义是无奈下的选择,谁让他的嫡系严重拉胯?薛岳、李默庵惨败给了粟裕。被寄予厚望的杜聿明,深陷「何应钦系」和「陈诚土木系」的内斗,先是被迫离开东北养病,后去了徐州,已经动不得了。

还有宋希濂,奈何又需要辅佐或制衡张治中,去了新疆。王耀武最惨,已经被俘,那时正被关押在济南一个图书馆里反思人生呢……还有谁?没人了!可偏偏傅作义却异军突起,打出了威名,咋办?只能把华北交给人家。

但真就交给傅作义了吗?想都别想。蒋介石已经在北平里安插了李文,天津那里安插了杜建时,这是一个双保险!唯一的问题就是,杜建时是个「文官」,在大战临近之时,必须还要辅以一位武将。

且这个武将,还必须能让蒋介石和傅作义同时接受——唯有陈长捷最合适了。所以陈长捷到了天津后,对杜建时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是来打仗的,其余的一概不是。

所谓「宝宝心里苦」,陈长捷是老江湖,懂这些弯弯绕。既要听命傅作义,还要接受杜建时的「监军」,面对两个「婆家」,唯有本分才能避免麻烦。

也就是说,对于陈长捷来言,并非一些相关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他是傅作义的铁杆战将,唯对傅作义忠心。真正的陈长捷守天津,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两个字「打仗」。

这就是为啥,在天津战役开始前,杜建时还有六十二军军长林伟俦、八十六军军长刘云瀚都齐齐劝说陈长捷:打不过的,三十六计走为上把。可陈长捷却以怒了,吼:「 如天津防守部队撤走,将置北平于死地,你们若不为傅总司令、蒋委员长负责,我只有自杀。

至于后面几乎都知道,傅作义一面命陈长捷死守天津,一面跟咱谈判,最终傅作义起义成座上宾,出任了水利部长。而陈长捷却成阶下囚,进功德林里改造——于是一下子搞得陈长捷破防了。

这就是傅作义跟陈长捷的恩怨之说。其实说白了就是:还是性格决定命运!陈长捷更实诚,不知变通,其实就是能力方面差一些罢了。这点不仅只体现在他守天津时,1941年,他在蒋介石安排下,出任伊盟守备军司令时也一样。

傅作义的绥远,属于苦寒之地,陈长捷的伊盟也一样啊,傅作义在绥远能独立发展起来。陈长捷却因制约不住手下兵士,趁剿匪之机大肆抢掠,导致伊克昭盟盟长沙王出逃,而被蒋介石直接拿下,丢官——说来说去,还是能力差距导致。

就这样经过改造后,陈长捷在1959年第一批被特赦了出来。其实第一批被特赦的人员,除了都被改造好,得到认可这个硬指标之外,还各有优势。

用董益三的话说就是: 杜聿明可以靠杨振宁加分,郑庭笈可以靠傅作义吃糖,杨伯涛可以靠说大实话卖乖,邱行湘可以靠卖苦力受宠,我靠什么?无依无靠,只好打小报告……

其实,陈长捷第一批被特赦,跟郑庭笈一样,也是沾光傅作义了。这点可对比跟陈长捷被俘前,地位对等的锦州守将范汉杰。本来范汉杰也是上了第一批被特赦名单的,奈何却遭到了原19路军军长蔡廷锴等人的反对,最终被划掉名字,第二批才被特赦出来。

因此陈长捷的特赦原因,已经属于公开的秘密了。而陈长捷被特赦后,果然傅作义也非常高兴,于是邀请陈长捷留下来,因为那时对陈长捷的安排,有三个方向可供选择。

其一是跟杜聿明等人一样,在北京当文史专员。其二是跟着傅作义,毕竟傅作义是水利部长了,等于重回傅作义手下。其三是尊重其个人意愿——天津邀请他,福建是他老家也在邀请他,可以去福州,同时陈长捷的家人在上海,也可去上海。

其中,傅作义的邀请是最热烈的,至于子女或老伴的陪伴问题,也都可一并解决。公允来言,傅作义这条件是最优厚的。杜聿明等人都认为,陈长捷会答应傅作义,但哪料他却出人意料的,拒绝了傅作义要求,也不留在北京,而是选择了去上海跟家人团聚。

就这样陈长捷特赦后去了上海,且提出了个人意愿,说:「 政府现在给了我公民的身份,我就应该从最底层的公民做起。这和军人生涯的准则是一样的:要当好将军,必须首先当好士兵。」

那么啥是「士兵」?竟然是要做清洁工,去扫大街去——你不答应,他还不干!于是最终陈长捷手拿扫帚, 如同手拿指挥刀一样神气,他脱去草帽,摘下口罩,坦然地面对过往人群点头微笑。

他负责的地段有五个垃圾桶,按照规定,每周需要清洗一次,他却规定自己,每周必须清洗两次。

清洁队负责人有些担心:「你是我们年龄最大的清洁工,这样的劳动强度,你会体力不支的。」陈长捷解释道:「我求的只是精神愉快,心理平衡。」 (出自【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显然陈长捷拒绝傅作义邀请,非要当清洁工,跟恩怨问题是关系不大的。也就是说,陈长捷并非是因被傅作义「出卖」过,而割袍断义,拒绝「施舍」。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他性格问题导致。

犹如他当年去守天津时表示,啥也不管,就是打仗一样。如今扫大街也是如此,你可以说陈长捷死板,也可以说他有点「内耗纠结」,但至于到揪住恩怨问题不放,显然不是陈长捷的性格。

对此还有一个佐证,特赦后陈长捷一面扫大街,一面写了篇题为【天津抗拒人民解放战争的回忆】的文章,寄给【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编辑提出要修改两处,一是标题不够简明,二是结尾太多余应删掉。

结果陈长捷大怒表示,这两处都是精华所在,宁肯不发表也不修改。这事搞得编辑部最终让步,在发表后追加了一个「编者按」才算完事……

这就是陈长捷的性格:较真,认死理的同时却又坦荡,很像黄维。所以才说,他拒绝傅作义邀请,非要扫大街,不仅是恩怨问题,主要还是性格导致。

再进一步说明就是,陈长捷若非是这种性格,蒋介石当年岂能同意他守天津?这都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