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这个清末的掌权者将中国治理的一塌糊涂。
慈禧当政时,有一个人要率领舰队直接攻打日本,并将其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份。
但慈禧得知后却大力阻拦,最终,这个能足以改变中国近代史的战略设想没有实现。
那么,提出这个设想的人是谁呢?他又有着怎样的远见呢?
甲午的屈辱
按照中国流传千年的干支纪年法,一八九四年是甲午年。
这一年对于清廷的统治者来说似乎与往年一样,他们在宫廷里尽情的享受着民脂民膏,思考着该如何最大限度的享乐。
可日军的舰队已经开到了中国海上,他们野心勃勃,想要在海战中彻底摧毁清朝廷的海军力量。
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了,统领北洋舰队的清军将领惊恐地发现,兵舰里甚至连足够的弹药都没有。
战斗打了很久,日军军舰一艘未沉,北洋舰队已经十去七八。
民族英雄邓世昌就是在缺炮少弹的情况下,才不得已撞向了日军的吉野号。
这一战结束后,清朝廷丧失了在海上的主权,并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台湾全岛就这样被割让给了日本,一个弹丸小国能将中国欺辱到这种地步,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当权的清朝廷已经无能到了极点。
日本的野心在吞并全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甚至已经规划好了进军中国的路线。
但慈禧太后认为,日本在甲午海战中占够了便宜,不会再对中国下手了,她觉得高枕无忧,于是继续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
朝中的大臣也都认为,日本得到了巨大的好处,应该与中国相安无事了。
这时,一封奏折呈给了慈禧太后,奏折上的言论让她感到震惊。
呈上奏折的是宋育仁,他是进士出身。
看到当时被列强欺辱的中国,宋育仁心中很是愤慨。
他明白中国的落后,宋育仁渴望朝廷能来一次大变革,大力的发展教育,学习西方的科技。
宋育仁曾多次受清廷的指派到欧洲各国访问,当看到欧洲各国的发展水平时,他深感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之落后。
尤其是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更让宋育仁痛心不已。
北洋舰队已经苦心经营了十余年,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盼着这支舰队能打一次大胜仗扬眉吐气。
让人没想到的是,仅在一战之下,看似强大无比的北洋舰队就全军尽没于海上。
从此,列强的战舰在中国的海上肆无忌惮了。
疯狂的计划
当时的情况内忧外患,朝廷内部的官员们只想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谋好处,外有列强虎视眈眈,窥测着中国的每一块土地。
宋育仁渴望统治者能清醒起来。看到日益猖獗的日本侵略者,宋育仁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战略构想。
当时,日军将主要兵力都放在了中国以及朝鲜,而反观其本土却守备空虚。
宋育仁想要在此危急存亡之际用奇兵对日本首都东京来一次突袭。
这个想法非常疯狂,但经过数次模拟后,他发现这个想法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可能性能成功。
于是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并呈给了慈禧太后。
朝廷的改革派大臣张之洞对宋育仁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非常支持。
在张之洞的支持下,宋育仁向英国银行贷来了一笔经费,他用这笔经费买兵舰和快艇。
宋育仁深知清军的战斗水平之低下,于是他招募了2000多名澳大利亚雇佣兵。
在他的努力之下,一支水师组建完成。
说干就干,宋育仁立刻带兵向菲律宾出发,他意图从菲律宾绕道直插日本东京。
他以保护商队的名义在海上航行,日本正忙于对朝鲜的侵略,也没有起疑心。
宋育仁做好了一切准备,为了使雇佣兵更好地地投入战斗,他还借了一大笔钱用于这些人的军饷。
宋育仁的愿望是好的,他认为舰队快接近日本时,朝廷的进攻命令也应该就下来了;
到时候自己直接发起进攻,将这个钉子彻底拔除。
令他没想到的是,正当他准备进攻时,慈禧太后却命令宋育仁马上带领船队回国。
宋育仁没有想到,自己苦心酿造的进攻计划就这样胎死腹中了。
看着近在咫尺的日本,宋育仁不禁感到一阵失望,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舰队回国。
回国的路上,宋育仁深感国家命运之渺茫,于是提笔写下了一篇「借筹」记录这件事情。
为了这个计划,宋育仁搭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如果按照他的计划来进行的话,其实对日作战的不利战局是完全可以逆转的。
生不逢时
不幸的是,宋育仁生不逢时,慈禧太后只在乎自己享乐,她并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和国家的尊严。
她统治时期,中国陷入了无比的黑暗之中。
回国之后的宋育仁被慈禧太后撤了一切职位,他之前苦心经营的舰队以及外籍士兵全部被朝廷没收打散。
宋育仁心灰意冷,他知道,清朝廷凭一人之力是难以再扶正了。
为了巩固民心,朝廷给了他一个闲职,让其怀揣着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整日黯然伤神。
而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拿着清政府的巨额赔款大力发展工业,发展军队,为后来全面入侵中国的邪恶计划奠定了基础。
清政府无底线的割地赔款无疑是在「割肉养狼」,这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宋育仁堪称是晚清时期最富有民族气节与担当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力求改革,想要实现国富民强梦。
但那时的清政府从根上腐烂了,即使他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挽大厦之将倾。
生不逢时这个词是对宋育仁一生最好的概括,腐败的时代淹没了他的雄心壮志。
这位清末时期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只能在无尽的忧愤中看着晚清时期的中国被列强践踏。
虽然他的抱负终没有实现,但他爱国爱民的理想却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