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八路军3次送信被日军拦截,13岁小战士:让我去!

2024-02-02历史
1938年春,华北重镇石家庄、郑州、济南等地已相继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国民党大军向南溃退,华北广大乡村地区成为无政府的真空地带。
八路军东进纵队在司令陈再道的率领下,巧妙穿过了日军封锁的平汉铁路线,进入冀南地区发展游击武装;不久,宋任穷(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也带着一支骑兵部队到了。游击武装很快发展到豫北和鲁西南,冀鲁豫边区根据地的局面初步打开。
此后,冀鲁豫根据地就像一枚钉子牢牢楔入敌后,发展壮大。本文讲的是冀鲁豫抗战中一个小八路的故事,来自抗战老兵的口述。
13岁的小八路请战
1944年初,鲁西南根据地的定陶县委还在东王店乡江海村一带活动,菏泽高庄有个日军据点,阻碍着抗日武装东进。县委决定集中几支武装力量攻打高庄,拔掉这根毒刺。任务艰巨,县委给八路军交通员写信,让他们记住信的内容,然后去城西,将作战部署传达给定陶县抗日游击队大队长程书勋。
程书勋是定陶人,为人慷慨重义,从1938年起就开始组织队伍打gui子,战斗经验很丰富。
可是送信的任务也不容易,从定陶县城东去城西必须经过日军挖的封锁沟。沟又宽又深,还有日军巡逻,如果没有帮手和工具,从沟里爬上去就是个问题。结果,交通员连派三人均未能通过封锁线,还牺牲了一人。
县委发了愁。这时,一个小交通员小董自告奋勇,要求去送信。小董只有13岁,上级对他不太放心,但他信誓旦旦地说,保证完成任务。这个小八路可谓苦大仇深,且机智勇敢,曾独自完成过一些不太危险的送信任务。在小董的坚持下,上级同意了。
人小鬼大
当天下午,小董穿上一件执行任务时常穿的露着棉絮的破棉袄,用一根红薯秧当皮带扎在腰间,怀揣一把匕首,独自出发了。
一路向西,走了三四十里路,快到封锁沟的时候,小董伏在隐蔽处,静静地等着天黑。沟对面就是日军的炮楼。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终于变黑了,也更冷了。寒风中,小董听到了日军巡逻队的口哨声,定睛一看,沟那出现了几个gui子兵,一个个抄着袖筒,背着枪,缩头缩脑的,一边转悠一边叽里咕噜地咒骂着天气。
直到天色完全变黑,小董发现那几个打着手电的敌兵终于停止了转悠,骂骂咧咧地回了据点。
日军炮楼上刺眼的探照灯在来回扫,小董躲避着灯光,向沟边慢慢爬去。
到了跟前,他把两条腿放下沟沿,手扒着沟壁往下探,扑通一下掉到了沟底。沟底有一层厚厚的松土,倒没摔疼。他凝神听了听,附近没有动静,就拔出匕首在沟的西壁上挖脚坑。土冻得很硬,才挖了十来个坑就出了一身汗。
这时,他听见日军据点的门「吱呀」一响开了,随即是杂乱的脚步声和说话声。小董紧贴着西壁站着,不敢发出响动。
敌兵很快到了沟沿。这次来的显然是伪军,只听一个人骂骂咧咧地说,「他奶奶的,恁冷的天,他在里面烤火,叫咱出来!这冰天冻地的,哪来的八路,巡逻个屁!」接着,一道手电光照进了沟,小董一缩身子,躲在阴影里,屏住了呼吸。
片刻,他听见敌人的脚步声远去了,又等了一会儿,传来「吱呀」的关门声,敌人回去了。
就这样,小董利用敌人巡逻的间隙,小心翼翼地挖好脚坑,最后瞅准机会,翻过了大壕沟。躲过探照灯,进入相对安全的区域之后,才一路急行。午夜时分,他在刘庄寨找到了游击队,向程书勋传达了县委的指示。
端掉高庄据点
没多久,程书勋率领游击队与定陶县直属大队联合,周密部署之后突袭高庄,一举打掉了日军据点,游击队东进的障碍被清除。
再往东的黄店,还有个更大的日军据点。抗日武装乘胜进击,又拿下了黄店。黄店周边的一些日军小据点失去了主心骨,纷纷望风而逃,解放区的面积又扩大了。
到1945年春,定陶以东的7个区都被抗日武装打通,连成一片,城东根据地正式建立起来。
结语:冀鲁豫根据地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到抗战尾声,冀鲁豫根据地已发展到70多座县城,人口约2000万。
八年抗战中,冀鲁豫根据地蒙受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据统计,不含战斗中的伤亡数字,该根据地前后不下16万群众遇害,被日伪抢走牲口约30万头,被抢的粮食及财物折合130多亿斤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