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早晨,新四军过青弋江时遭遇国军伏击,皖南事变爆发。
时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的,是傅秋涛上将,他们部队是一纵队,也是新四军左路。
就在这紧急时刻,他没想到,自己的副手赵凌波突然投敌叛变。
这下可怎么办?
没有办法,他只好留下爱人,还把刚满1岁的女儿暂送老乡带着。
而那次突围,直到晚年,将军仍记忆犹新,他说:「当年若没有群众信任,还有统一战线,恐怕我早就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
那时,国军52师穷追不舍,还有敌方部队封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是如何逃出生天的?
一切都要从遇袭当天的早晨说起。
突出重围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8万蒋军欲包围新四军,傅秋涛将军如何指挥部队成功突围?
1941年1月6日早晨,新四军按计划继续北移,涉过青弋江,行到丕岭纸棚村。
不料,他们刚到那儿就遭到了国军伏击,皖南事变正式爆发。
在此之前,新四军的军长叶挺和副军长项英,就预料到国军极有可能伏击,但终究还是棋差一步。
皖南事变前,1940年年底,在皖的新四军,按照中央指示积极准备戎装转移。
为此,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自拜访顾祝同,提及北移一事。
此人是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他所管辖区域正好是新四军必经之路上。
实际上,他是蒋委员长的鹰犬,奉行顽固派政策,已经暗中密谋了打击新四军的计划。
叶军长要求部队行径沿途,国军不得阻挡,顾同意了新四军的要求,还表示会沿途保护。
这年12月3日,新四军陆陆续续出发了,皖南部队分成三路,左中右并行北上,共9000多人。
而在事后才得知,他们最初的行动路线,中央事先并不清楚。
没想到那时顾竟突然改变主意,命令部队改道,不许经过苏南敌后。
雪上加霜的是,国民党还故意泄露机密,使得敌日伪日夜追击。
他们给到的理由是,新四军袭击友军,还侵占其他军队阵地。
无疑,这是颠倒黑白,部队在皖南的驻地仅有五六十里,日常与周边国军相处融洽,还经常帮忙。
反观国军,时常搞摩擦,动不动就袭击和逮捕新四军的战士。
皖南事变发生后,第二天,单是傅秋涛一纵队,就加速前进,在事变第二天拂晓进击求岭,进入榜山,顺利完成计划。
1941年1月7日黄昏,一纵队老一团顺势下山,激战2小时击溃守敌,拿下西南方的举山,为新四军会合进攻星潭创造了机会。
然而,就在这要紧关头,老一团团长熊应堂,多次指挥部队前进,均遭纵队副司令赵凌波阻挠。
赵副司令也就是傅司令的副手,而且他还以军法相要挟熊团长,要求他服从命令。
无奈,部队只能撤回驻地梓坑,在榜山打转,星潭未能拿下,也就失去了突出重围的机会。
对此,正副军长开了个会,讨论后续的行动方案,但叶、项两人的意见不统一,那场会议竟开了10个小时之久。
项副军长缺乏大兵团的指挥作战能力,迟迟没有个定论,战机延误,就在那时,蒋军完成了包围部署。
会议最后结果还是突围,但为时已晚,如要突围需付出更高的代价。
在军部之外,各纵队也积极响应,开会讨论突围的问题。
傅秋涛将军这一左路,在军部开会第二天,开了个小会,大家总结了两个方案。
一个是原路撤退,走北路,再渡江到无畏,另一个是走过东线到苏南。
最后,大家决定向苏南转移,这个决定考量了不少。
新一支队的同志们认为,苏南是部队战斗、生活过的地方。
那时,他们的傅司令还是老一团团长,在苏南一带群众基础很好,去那里容易得到群众支持。
假如突围成功,他们背靠宁国、宣城,能够及时策应军部。
这个方案是纵队政委江渭清提出的,他认为可打榔桥公路,响应军部。
那个时候,赵凌波又冒了出来,借口说这个事他要向军部请示,以此拖延和反对。
就在他们开会的时候,上午10点,国军52师从榔桥猛扑过来,剑指新老一团。
傅司令连忙指挥老一团配合新一团,目的是击退敌人。
但国军越来越多,他们难以招架,下午4点召开紧急会议。
傅司令决定,选定了第二种方案,必须去苏南让老一团打前卫,新一团打掩护。
整个会议开了几个小时,他们纵队内部就统一意见,确认部署,为后面突围争取到了机会。
会后,老一团和纵队特务营按计划行动,准备强攻梅树岭,就在双方激战时,赵凌波却传达命令,要求撤退。
这到底是怎么会一回事?傅秋涛司令要如何应对这一情况?
斗智斗勇
1941年皖南事变,傅秋涛上将副手叛变,他如何率部逃出生天?
1941年1月8日,上午开完会后,傅秋涛部与敌人展开激战。
就在那时,纵队副司令赵凌波出来,对老一团的同志说要整个部队撤退。
这下熊团长说什么都不妥协了,哪怕对方再拿军法来威胁他,他也不认。
将熊团长不同意,他便立刻下令,要司号员吹军号,强行命队员撤退。
很快,这件事傅司令得知了,他十分愤怒,并要求警卫员把赵副司令带来,他要当面对质。
而这个人懦弱猥琐,知道司令一定会找他算账,便趁乱脱离队伍,直接投敌叛逃了。
傅司令心中是懊悔不已,自己没能仔觉到,竟让那个无耻的叛徒耽搁了战机。
木已成舟,接下来也只能硬着头皮应对了,那么傅司令是如何运用巧计化险为夷的呢?
傅部突围后不久,又遭遇了新情况,跟指挥部联络的电台被敌人炸毁。
这对于部队而言非常不好,傅司令的压力更大了,但同时这也给了他指挥上的一些自由。
副手投敌,很有可能会泄露情报,眼下他们要做的就是选择最好的突破口,让部队顺利出去。
经研究,他们选择了求岭南方6华里,「三节水」地区的一个峪谷,那里有一条公路穿过深谷。
因为地势险要,敌人以为傅部不敢进去,防守松懈,敌52师仅安排了一个营。
那里确实很险,但出其不意,才可能突出重围,有较大的胜算。
于是,仍是由老一团打头阵,经过大小3次激战,付出沉重的代价,他们突破了敌人第一道防线。
后来,傅秋涛将军回忆此景时,他说,如果那时,军部没有回茂林,而是集中兵力死守,或者猛攻星潭,有突围成功的可能。
实际上,在军部遇袭开会时,叶军长曾提议集中兵力,向星潭发起正面进攻,但这一建议被项副军长否决。
由此,部队最后做出了重返茂林的错误决定,导致后来的惨案发生。
「三节水」顺利突围后,傅部进入了三县交接的老虎坪山地区。
为了缩小目标,他决定将先前被打散的队伍,编成300多人的步兵连,带着两个50人的手枪连准备继续突围。
即便如此,蒋军的步伐仍逼得很紧,就在那紧要关头,队内的营长汪克明给了个建议。
他说,可以「化整为零」,进而独立突围。汪营长曾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侦查员,他能察觉到一些重要的细节和策略。
傅司令采纳了他的建议,将伤员安顿好,随后将自己的家人留下。
1941年2月2日,傅部离开了斗争20天的老虎坪和大斧山,傅司令自己,带着12多名干部小分队,继续突围。
往后,敌人的封锁越来越严重,他们不能够再以红军的样子,在国军眼皮子底下活动了。
他想到一招——乔装打扮,路上,他就领着小分队,走一段路打扮成普通群众的样子。
走另一段路时,他就自称自己是国军52师的陈副官,是奉命带便衣队来「围剿」新四军的。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动员老百姓帮忙,一路风雨,终于,他们来了宣城内的一个小山沟里。
部队原地休整时,汪克明掏出怀表看时间,准备掐算多久离开。
突然有两个人走了过来,看了一眼汪的表,开口道:「你这是块瑞士表吧?」
这个表是他们在过往从敌人身上收缴的,三个人一来二去,聊着聊着便熟悉了起来。
在聊天中,汪营长这才知道,原来这两个年轻人都是青帮的人。
而他们还是当地青帮小老大陈玉庚手下的徒弟,很快,三人话匣子被打开了,开始了解起对方的情况来。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很困惑,明明大家都没见过,怎么能这么变得这么熟络,原来这跟老一团之前的经历有关系。
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一纵队能以最小的代价顺利突围吗?
坚实后盾
1941年新四军一纵成功突围,多年后傅秋涛将军为何说,这其中青帮帮了大忙?
三年前,1938年6月,时任老一团团长的傅秋涛,带着战士闭门,跟着陈毅和粟裕将军到江南,在那里他们进行了战略侦察。
老一团那个时候就在镇江、句容等地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寇占领了南京。
因为兵力不足,所以在农村地区有很多未被占领的地方,两头都没关。
于是乎,就有一些国民党手下的散兵,还有一些社会渣滓,搞了些枪,拉了个队伍,几个人手上有家伙便敢自称司令。
兵匪混成一团,在乡里横行霸道,欺负老百姓。
那还是,初来乍到的老一团为了站稳脚跟,打开局面,他们一举消灭了不少这样的「司令」。
并且,在团领导的侦查下,部队还消灭了刘春发股匪,又在南京桑园铺歼灭了朱永祥部。
他们这一举动,当地群众无不叫好,老一团的名声也就这样传开了。
事后,青帮的头子陈玉庚找上门来,想见一见傅秋涛将军。
两人坐下来商讨一番后,傅团长这才知道,他们俘虏的一批匪徒中,朱部下的警卫连连长,是陈的三弟。
他为了拉近关系,请人将弟弟给放出来,特地登门给老一团他们送来两挺机枪驳壳枪、马。
这在那时,已经算是重礼了,那时傅团长想着做统战工作重要,再加上陈的弟弟并未涉案过重,他就把人给放了。
自那以后,两个人就成了朋友,而这件事在当地也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青帮的徒弟知道他们的事迹,只是没想到在那里遇见了从前的傅团长。
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帮忙带傅部一行人穿过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渡过江水,顺利来到了广德、郎溪交界地。
也就是说,他们只需渡过江北边的南漪湖,便可抵达苏南了,但要如何才能顺利抵达江岸边呢?
继续前进,小队停在一个村落休息时,不巧遇到了保安队,傅部推到南漪湖边。
危机之中,战士们看见湖边停放着两艘船,而船主认为他们52师的便衣队,说什么也不愿意送他们过去。
追兵近在咫尺,队伍里的汪其祥一下就急了,立马拔出手枪道:「不送就打死你!」
船夫被吓得只好开船,正如他们预料的那样,他们成功甩开地保安队的攻击。
就在船快要抵达的湖心的时候,傅秋涛将军走上前,向船夫认真道歉,并说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听到这里,那个船夫笑了起来说:「你们要还是再晚点说,恐怕我们就只有在海底见了。刚才我已经准备将船开到湖心,准备把你们全部喂鱼了。」
后面船夫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先把船停到湖心,再另开一艘小船送他们上岸。
快到岸边时,船夫仔细观察了一番才让他们上了岸,敌人的部队没有发现他们。
他们对船夫表示了感谢,随后,在当地群众的保护下,他们顺利进入了老一团的活动区。
随后,傅部在南下坝又雇了一艘船过河,经过一个月零4天的斗争,1941年2月10日,他们终于抵达了新四军16旅驻地。
到这里,他们才算基本脱险,随后,在6师的护送下,他们按上级命令,前往盐城新军部,向刘少奇、陈毅将军作汇报。
而后,他们历尽千辛终于回到了组织,而副司令被分配到了皖北担任新四军7师副师长一职。
当他晚年在回忆起这段经历,他心中十分感慨,要不是人民群众信任新四军,还有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否则他已经是死过好几遍的人了。
就这样,傅秋涛将军率领1000人成功突围,成为皖南事变中三纵队主要突围部队之一。
而在这之后,死里逃生的他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奋斗,也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作为后勤,为淮海战役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将领。